吳川
【摘? 要】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常會見到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為了真正發(fā)揮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提升學生對歷史與社會的學習興趣,促進其學習效率的提高,筆者將異質性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運用到初中歷史與社會的教學中,并對異質分組、座位安排、提問的設計、建立評價與反饋機制等一系列流程進行了課堂實踐。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教學;異質性;小組合作
中圖分類號:G63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0)35-0114-03
Research on Heterogeneous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model in History and Social Teaching
(Linping No.1 Middle School, Yuh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China) WU Chuan
【Abstract】In history and society teaching, we often see the teaching model of group cooperation. In order to truly give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team cooperation teaching model, enhance students' interest in history and society, and promote their learning efficiency, the author The heterogeneous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model is applied to the teach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and society, and a series of processes such as heterogeneous grouping, seating arrangement, questioning design, establishment of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mechanism, etc. are carried out in classroom practice.
【Keywords】History and social teaching;Heterogeneity;Teamwork
一、問題提出
在多次教研活動中,筆者觀察發(fā)現,大部分教師上課比較喜歡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他們會將學生根據座位就近安排成一個小組,雖然有小組合作這種形式,但在實際上課過程中,當教師提出問題時,總是那么幾個學生回答,其他的學生課堂參與率很低,小組合作流于形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教師在小組分組上比較隨意,一般用的是同質性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有的教師將合作浮于表面,所討論的問題并不是重要的內容,形式上看似熱鬧,但是降低了教學效率等。因此,筆者嘗試將異質性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運用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試圖喚起更多學生的學習激情,提升他們學習歷史與社會的興致。
二、異質性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具體操作
(一)課前分組
課前筆者會按照5人一組,將班級成員按照具體人數分成若干組,每組的組員構成包括皇帝、宰相、文官、武將、秀才。其中,皇帝是班上學習成效和人際關系需協助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弱,各組皇帝名單由教師指定;宰相是班上比較優(yōu)秀的學生,懂得分享與帶領同學,學習能力最佳,各組宰相名單也由教師指定。文官是班級學習能力中上的學生,由宰相來選定;武將和秀才是班級學習能力中等和中等偏下的學生,他們可以通過抽簽序號先后選擇自己想進的小組。具體分組操作:在教師的引導下,先由各組皇帝抽簽按照序號先后,選擇自己的宰相,宰相不得拒絕皇帝,然后由宰相抽簽按照序號先后,來選擇文官,文官不得拒絕,之后由武將抽簽按照序號先后選擇自己要加入的皇帝組別,最后由秀才抽簽按照序號先后選擇自己要加入的皇帝組別,基本上分組就這樣完成,如果還剩下一兩個同學,可以把他們安排為武將或者秀才,再讓他們加入想要加入的組別。
(二)座位安排
在進行異質性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上課時,學生的座位也是完全打亂的,學生全部按照小組坐。其中皇帝坐最中間,宰相坐皇帝右側,文官坐皇帝左側,武將坐宰相旁邊,秀才坐文官旁邊。剛開始學生在座位調整上有一定的時間,但是隨著上課次數的增加,學生在調整座位上會變得越來越迅速。
(三)重視提問設計
教師在運用異質性小組合作模式進行教學時,要注重每一堂課堂的提問設計,在對學生的提問時要根據每一小組成員的不同能力來進行,比如說:對皇帝的提問是最簡單的問題,他可以通過閱讀書本找到答案,而對宰相提問是比較難的問題,需要通過自己或者整個小組的思考才能回答出來的。同時,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提問數量要相對均衡,不能提問宰相5個,提問文官1個。
(四)評價與反饋機制
任何的教學活動,一旦有學生進行表現或者回答,教師都要給學生予以評價,對其行為進行反饋。筆者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對回答的學生都會進行反饋和評價,其中采用最多的是撲克牌計分法。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會請五位組員中的一位來回答,比如皇帝,當教師說皇帝來回答時,每組皇帝站起來搶答,教師讓最迅速的一位回答,如果回答正確,就會給他們小組一張撲克牌,一張撲克牌就是一分,所有的分數都歸小組,如果回答錯誤,再請第二位站起來的同學回答,多次回答都錯誤,教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每月月末對小組得分進行統計, 對分數高的小組給予表揚和一定的獎賞。
在評價和反饋機制中,教師也可以對一些好的表現,比如上課最早按照正確座位坐的小組獎勵一張撲克牌,積極舉手參與課堂的皇帝獎勵一張撲克牌,對敢于上臺來回答問題的學生進行獎勵一張撲克牌等,總之,教師要善于運用手中的撲克牌,多多鼓勵和表揚一些帶有“正能量”的行為。
三、異質性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教學實踐
(一)教學內容與對象分析
筆者以自己上課的其中一個課例來說明異質性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實施。課例為《耕海牧魚》,其選自人民教育社出版的初中《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課。本課主要講述了日本的漁業(yè)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日本漁業(yè)發(fā)達的原因;日本漁業(yè)發(fā)展面臨的問題和解決對策。
本堂課的教學對象是初一學生,這一時期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樂于接受知識,而且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地理知識,但是由于班級里的學生層次不一樣,一部分學習能力薄弱的同學,對教師提出的簡單問題也跟不上,他們希望能獲得教師和同學的幫助。于是,筆者便進行了異質性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教學實踐。
(二)課例分析
步驟1:圖片導入,引發(fā)興趣
在PPT上循環(huán)播放日本生魚片、壽司等圖片,然后請皇帝回答這些美食都源自哪個國家?
第一組的皇帝:日本。
設計意圖:以日常生活的美食導入,貼近學生生活,瞬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習新課奠定基礎。
過渡:魚除了在日本人飲食生活中扮演主角以外,已經深入了日本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構成了日本一道獨特的“魚文化”風景。
步驟2:賞魚文化之美
“我是小導游”活動:有浙江游客想了解更多日本的魚文化,你會為他安排哪些方面的參觀和體驗活動呢?
第三組武將:參觀魚市、品嘗海洋等。
第五組文官:體驗“男孩節(jié)”活動、參觀跟魚文化有關的博物館等。
教師PPT上展示日本熱鬧的魚市、冷凍倉庫、漁港分布圖、日本男孩節(jié)圖片、日本的諺語與魚相關的文字資料。
請宰相來總結歸納魚在哪些方面影響著日本的人們?
第四組宰相:在生產、市場、飲食、節(jié)日、藝術、文字等方方面面都影響著日本,可以說是魚味十足,無處不在。
設計意圖:一方面是為了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魚文化在各方面影響著日本人民,增加學生對日本魚文化的感性認識,為后面分析日本魚文化發(fā)達的原因奠定良好的基礎。
過渡:看到日本獨特的魚文化,好多浙江游客都非常好奇,日本的漁業(yè)為什么會這么發(fā)達呢?
步驟3:析魚文化之因
活動①:出示日本的地形圖和人口資料,請學生從日本地形、人口角度說說魚文化發(fā)達的原因。
活動②:出示日本漁港的分布圖,讓學生說說日本的漁港和海岸線的特點。
活動③:出示日本工業(yè)的相關材料,讓學生歸納造船業(yè)、紡織業(yè)、電子業(yè)對日本漁業(yè)的影響。
活動④:出示日本古代捕魚圖和文字資料,讓學生分析日本魚文化發(fā)達的歷史原因。
然后分別請秀才、皇帝、武將、文官來搶答這四個問題,答對即給予撲克牌一張。
教師歸納總結并在PPT上展示日本漁業(yè)發(fā)達的原因。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從圖上獲取信息的能力,增強學生地理空間感,能運用多種資料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日本漁業(yè)生產有利的因素。
過渡:面對來日本旅游的浙江游客們,一位當地漁民——野澤,忍不住向大家說起了自己的問題。
步驟4:議魚文化之憂
教師:在PPT上呈現野澤遇到的問題的材料。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并幫他想想解決的辦法,并請其中一組宰相作為代表來回答。
設計意圖:通過設置具體問題的情景,避免枯燥的教學,拉近學生與教學內容的距離,再次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奮點。
步驟5:展魚文化之景
教師PPT上展示日本建設的第一個海洋牧場的圖片以及建設這牧場后帶來的經濟效益。
教師:日本人民利用自己的智慧,把海洋當作田地進行耕作,把海洋中的魚、蝦等資源像牛、羊有計劃地進行放養(yǎng)。正如標題所說耕海牧魚,那么這樣的方式是否可以為我們所用?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展示與講解,讓學生對海洋牧場有更深的認識,也能更好理解本節(jié)課的標題——“耕海牧魚”。
步驟6:學以致用
PPT展示浙江的地圖,問:“浙江也有比較豐富的漁業(yè)資源,但是同樣面臨著漁業(yè)資源的衰退和漁場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請大家聯系日本的發(fā)展實踐,說說我們該怎么辦?”
學生思考,為家鄉(xiāng)建設獻計獻策,請武將和秀才來回答。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聯系實際的能力,學會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
四、成效與反思
這一節(jié)課整體效果比較不錯,課堂的氛圍較為活躍,在本堂課的具體實施中,教師引領學生學習,以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等為載體,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從異質性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整個運用的過程來看,效果也比較不錯的。第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比平時的課堂更高,無論是學習能力弱的同學還是學習能力強的同學都愿參與到課堂中來;第二,學習的效率也大大提高,對于學習能力弱的同學,可以很好地落實基礎知識,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同學,也讓他們有更多的上臺鍛煉機會;第三,通過小組競爭代替了之前的個人競爭,增強了小組之間的合作意識,培育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當然,在異質性小組學習模式的實行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第一,在分組時可能存在某一小組非常弱,教師要多多給予該小組支持;第二,在實行過程中,尤其剛剛開始,學生對整個流程不太熟悉,加之搶答等都需要時間,所以整個課堂時間會顯得有所不夠,所以教師要加強對時間的把控;第三,紀律問題需要注意,因為這種教學模式如果教師管不好紀律,課堂就會顯得亂糟糟。
筆者相信,通過一線的歷史與社會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探索,異質性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將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不斷改進和完善,并將推動歷史與社會教學的進一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董小飛.合作學習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教師版),2005(03).
[2]丘鳳英.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3(09).
(責任編輯?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