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冰欣
周若妹。
光滑的紙張,鋒利的剪刀。
然后,正如旁觀者屏息凝神所期待的,整個世界,即將綻放于這二者的化學反應間。
此之謂“剪紙藝術(shù)”。
當然,過程里,還需要一雙穩(wěn)定的手,一顆奇思妙想的腦袋,一個專注的靈魂——通常,我們將各行各業(yè)里這種擁有技巧、天賦以及勤勉特質(zhì)的人,稱為MASTER,大師。
記者面前坐著的,恰是一位大師,上海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海派剪紙”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周若妹。
剛硬冷厲的剪刀,在她手上變得無比靈巧聽話,寥寥幾個動作,幾個轉(zhuǎn)折,一只線條活潑、栩栩如生的小豬,已然成形?!八徒o你吧?!敝苋裘眯Φ馈?/p>
她告訴記者,這么多年了,只有剪紙這個興趣愛好始終沒有放棄;畢竟,誰舍得割下生命必不可少的那個組成部分呢?
于是,“唯刀百辟 唯心不易”這八個字,自然地浮現(xiàn)出記者的腦海。刀鋒能夠切開諸多物事,大有一股開疆辟土的勢頭;但,與此同時,匠心堅如磐石,擇定方向,不變、不退。
所以春去秋來,指尖永遠翻新著,海上的傳奇、年華的花樣。
年紀上去了,可周若妹身上依然滿是爽直的意態(tài),并且,她有一副比實際年齡年輕的好嗓子,音質(zhì)嬌脆悅耳,吐字清晰標準——在記者好奇的詢問下,她承認,“是啊,我以前是老師啊”。
她屬猴,生性好動,小時候看到祖母用剪紙花樣裝飾祭品,就在一旁用小剪刀跟著剪?!爱敃r看到箱子啊,桶啊,用紙糊起來,周圍弄些花邊什么的,就覺得,這個東西好看的,我是不是自己也試著剪一剪弄一弄呢?其實,祖母并不算我的剪紙老師,沒有正兒八經(jīng)地教我,但她的剪紙,給了我印象,給了我啟發(fā)。而我如果剪成一幅作品,祖母會表揚我,‘小姑娘手真巧,大人一鼓勵,我更起勁,剪紙的興趣更加被激發(fā)出來了。”
各式各樣的角花、窗花、禮花,相繼成為周若妹少年時期的得意之作,點綴了少年時期的夢。至上世紀70年代,她受聘當上了幼兒園教師,由于工作中時常有布置周遭環(huán)境的需求,便索性發(fā)揮所長,舒展靈性,“畫好剪出來,剪好貼出來”,以獨具美感的周氏剪紙作品,裝飾了班級、裝飾了校園、裝飾了孩子們無憂無慮的童年天堂?!白鲇變簣@老師嘛,什么都要會一點。唱歌、跳舞、畫畫,還有剪紙……小朋友都蠻喜歡我的。”
2000年以后,已經(jīng)退休的周若妹來到閔行顓橋,彼時,鎮(zhèn)文體中心舉辦了刻紙培訓班,“我會剪,但是不會刻,就報名參加了”。在不斷的探索求證中,她領悟到“唯有剪、刻兩手抓,才能走進新天地”,遂買了許多剪刻紙藝術(shù)的書籍再充電,又有幸得到剪紙大師杜偉秋、萬洪成、林曦明等人的指點,徒手剪技藝攀上一個新高峰。
堅持藝術(shù)實踐、樂意傳道授業(yè),2002年至今,周若妹幾乎從未間斷為大中小學生、老年大學學員、社區(qū)居民上課,使“顓橋剪紙”日益深入人心,剪紙活動走進鎮(zhèn)區(qū)街頭、廣場、舞臺、樓宇,走進當?shù)厍Ъ胰f戶。2005年起,“顓橋剪紙演藝隊”大放異彩;2007年,“顓橋剪紙”被列入《閔行區(qū)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上海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幕式上,“顓橋剪紙一家人”在公眾參與館“秀·空間”,向全球各地的朋友們展示了中國剪紙的迷人魅力,獲“秀·空間”優(yōu)秀展演團隊稱號。
“海派”剪紙藝術(shù)大師周若妹現(xiàn)場展示剪紙藝術(shù)。
《顓橋鄉(xiāng)情之一》。
回憶顓橋情緣,周若妹只覺一切恍然如昨:“原來我還在顓溪七村的時候,七村居委會暑假里辦了小朋友的學習班,然后我就開始教剪紙了。2004年,我轉(zhuǎn)到顓溪五村,對五村居委會毛遂自薦,說,我會剪紙,在七村專門教過課的,五村是不是也考慮辦個剪紙學習班呢?居委會一聽,這主意太好了。2005年初,五村的剪紙班正式開班,一般一周上一次課,到現(xiàn)在都走過14個年頭啦。全免費,稿樣、材料、書什么的,我一手提供。去年10月份,我們做了一個顓溪五村剪紙班作品展……”說著,周若妹拿出《紙上顓溪 海派風情》的圖錄,興致勃勃為記者講解起里邊收集的師生佳作來。
周老師很忙,不僅備課認真耗辰光,八方有求,更令她來不及一一應對。然而,對剪紙藝術(shù)情有獨鐘的她,始終不曾放下手里的剪刀,不曾停止尋找創(chuàng)意設計的天真激情?!皩嶋H上,歌舞、繪畫、書法,我都很歡喜的,后來為了教剪紙課,加上社會活動也越來越多了,精力跟不上,就干脆把重心全都移到剪紙上,其它東西管不了啦。”她也不是不累,從清早六點開始,就坐在工作臺邊創(chuàng)作,一直到晚上9點前收工,中間還要外出授課,一天的安排,被剪紙塞得滿滿當當,外甥笑,“舅媽,你退休了怎么比不退休還忙”;但是,“反正兒女們都在莘莊,不需要多操心,我們老兩口住在顓橋,顓橋剪紙現(xiàn)在又是特色項目,平常好在老先生把家務都打點好了,免了我后顧之憂,日子過得清靜簡單,那,就剪紙這樁事體要費心思,我總歸把它做做好呀?!?/p>
“今年春色早,應為剪刀催?!弊鳛橐豁梻鹘y(tǒng)手工藝術(shù),剪紙在中國歷史悠久,且對貴婦小姐與農(nóng)家子弟一視同仁——不過一把剪刀、一張紙的成本,卻能帶來并無二致的難言樂趣。“閨婦持刀坐,自憐裁剪新”“葉逐金刀出,花隨玉指新”“放下鋤頭上坑頭,拿起剪子剪虎頭”……紙上繁花競相開,百代千秋未斷絕。從“延客已曛黑,張燈啟重門。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到“剪彩贈相親,銀釵綴鳳真,雙雙銜綏鳥,兩兩度橋人”;從“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紙為小幡,或懸于佳人之首,或綴于花下,又剪為春蝶、春錢、春勝戲之”,到“舊都天銜,有剪諸色花樣者,極精妙。又中原有余承志者,每剪諸家書字,畢專門。其后有少年能于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極精工”;剪紙之影見于民間祭祀、辟邪,見于吉慶場合添喜祈福,題材日漸廣泛、載體日漸豐富、發(fā)展日漸多元,是故生生不息。陜西剪紙粗獷、河北剪紙艷麗、江南剪紙細巧……其中,顓橋民間剪紙藝術(shù)據(jù)說始于明初,而在闡揚傳統(tǒng)特色的基礎上,當代顓橋剪紙更嘗試將中國畫的章法、版畫的韻味以及西方繪畫的透視技巧融會貫通,注重素材拓展、時代氣息,形成了既有鄉(xiāng)土味、又不乏摩登都市情調(diào)的“顓橋品牌”,為海派剪紙再添動人華光。
因此,身為顓橋剪紙宗師級人物的周若妹,完全有理由驕傲。
武俠小說里,最頂尖的劍客,不會辜負掌中劍;同理,現(xiàn)實世界的一位剪紙大師,永不會辜負手里的剪刀。
近20年來,最長情的陪伴之一,對周若妹而言,恐怕便是“她和她的剪刀了”。
她孜孜不倦,創(chuàng)作了數(shù)千幅剪紙作品,除吉慶紋樣、鄉(xiāng)土記憶外,更有都市印象、創(chuàng)意新曲,古今兩相宜。技巧上,她揮灑自如,翻手是江南剪紙曲折多姿、柔婉細膩的講究,覆手是一筆中國山水一筆西洋布局,錯雜彩色剪刻鑲拼等,不拘一格,敢想敢試,兼顧典雅風味與現(xiàn)代氣質(zhì)。為使作品臻于至美,她一方面認真學習,博采眾長,在真實鮮活的民間故事里汲取養(yǎng)分;另一方面,她善用繽紛的紙張?zhí)崃琳w視覺效果,其顓橋細刻多彩剪紙個人風格強烈,明麗不俗。
《江南水鄉(xiāng)系列之一》。
《江南水鄉(xiāng)系列之二》。
《周若妹剪紙作品集》。
“手法么,有剪刀剪、刻刀刻,也有不借助工具直接手撕的、有點燃細香根據(jù)紋路一點點燙出來的……總之啊,門道不少。如果你拿剪刀剪呢,記住是轉(zhuǎn)紙不轉(zhuǎn)剪刀哦。至于創(chuàng)作,得先采風的。你要跑出去留意好風景,拍照,然后把拍的照片印出來放放大,捕捉細節(jié),提煉要素,先畫剪紙稿,一邊剪刻一邊修改,過程比較細致瑣碎……”
翻開《周若妹剪紙作品集》,這份細致瑣碎的水磨工夫,真真躍然紙上。她的“江南風情系列”,尤其令觀者彈眼落睛,向為人所稱道。溪谷煙壁,黛瓦白墻,小橋枕河,老屋藤蔓;朦朧的晨曦,靜溢的春潮,五光十色的倒影,郁郁蔥蔥的柳樹——工筆畫般精致雋永的圖景,巨細無遺勾勒江南水鄉(xiāng)的清嘉靈秀,喚醒了人們對故園最詩意、最深沉的感情。橫向、縱向構(gòu)圖順應物華風貌,陰刻與陽刻結(jié)合表現(xiàn)景深,波光粼粼、石板曲徑、群鳥紛飛、綠草青青的意象,排列有序,反復出現(xiàn),教人如何不相思、如何能不憶江南!
周若妹說,做“江南風情系列”的想法,很早就有了。稻垛、野花、石子路,零散的印象、熟悉的記憶、美好的傳說,拼湊起來,將匯成一首吟唱不完的長歌?!坝浀媚且换兀覍嵉靥皆L北橋,碰到一個老先生,跟我繪聲繪色講了放鶴路的一段傳奇——很久以前,這邊有戶賀姓人家,與住在吳涇的方家人是好友。每天早上,賀家就把家里養(yǎng)的鶴放飛到吳涇去,而到了傍晚時分呢,方家又會把鶴給放回賀家。我聽了這個故事后,很受觸動,特意剪刻了以‘放鶴為主題的剪紙?!?p>
《黃鶴樓》。
《顓橋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藝術(shù)創(chuàng)作,需要高度敏感的共情力。而周若妹的共情力、表達力,充分體現(xiàn)于其每一幅精美無比、驚艷世人的剪紙作品里:《黃鶴樓》氣勢恢宏,高樓竦峙,浪濤拍岸,確有“白云千載空悠悠,滾滾長江天際流”的格局;長卷《孔雀東南飛》堪稱剪紙界鴻篇巨制,共計16幅作品,完整敘說自“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至“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劉蘭芝、焦仲卿夫婦在封建禮教壓迫下的婚姻悲劇,取景考究,畫面生動,情感沖突通過人物肢體語言及背景鋪陳宛轉(zhuǎn)流露,足見下刀者用心的程度;《2010上海世博會》《上海風貌小品》《閔行新貌》等一展日新月異的城市形象,和諧生活,堂皇建筑,仿佛凝固的音符附著紙身,“此地上海、魔力之都”的關鍵詞,如是鮮明……
顓橋剪紙,憑匠心傳承而走向世界。周若妹的學徒中,既有奉賢、南匯、崇明、田子坊等外區(qū)朋友,也有慕名而來的外國人。因為剪紙,她更儼然化身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外輸出的一個大使,“好像是2013年1月份吧,我去美國洛杉磯參加中國華人工商大展,帶了本自己徒手剪的百花集。一對華裔老夫婦看了愛不釋手,兜來兜去轉(zhuǎn)了無數(shù)圈,好幾輪討價還價,最后我見他們年紀大了,想想算了,報了一個非常實惠的數(shù)字,他們開開心心買走了。2018年11月,馬來西亞雞場街旁的鄭和·朵云軒做中外文化交流活動,我一口氣贈送了20多張作品——這些年,送出去的剪紙,可真不少吶”。
在顓橋文體中心的剪紙大觀園里,但見圖案背后的誠摯祈愿均配以妥帖的文字注釋,以便游客了解其間深蘊的文化內(nèi)涵,如貓加上蝴蝶音同“耄耋”,象征長壽;鹿加上蝙蝠即“福祿雙全”,寓意吉祥……在這座集納了難得一見的名家名作及具有海派格調(diào)的本地剪紙的“藏寶閣”內(nèi),人們或可欣賞天藍地闊草肥,西晉陸機獨愛華亭鶴唳;或可領略古剎明心教寺銀杏、松竹幽幽,香火延續(xù)唐宋元明清;或可見證北橋鐘樓閱盡人間滄桑,歷經(jīng)近現(xiàn)代風云變幻;或可身臨老鎮(zhèn)眾安橋橫跨六磊塘,糧產(chǎn)四鄉(xiāng)、米市興旺的盛景……可以說,所有展品超越了單純景象再現(xiàn)的功用,讓流轉(zhuǎn)的時空徜徉、橫陳在精鏤細裁的紙面上,于是,本埠在千年歷史演變中形成的民俗傳統(tǒng)、人文景觀,得到了珍貴的保留。
周若妹和顓橋地區(qū)的剪紙愛好者們,依托剪紙藝術(shù)傳達對“美”的樸素悟道,如今已編了教材、出了畫冊,顓橋剪紙,可謂“聲聞四野”“功成名就”——但,周若妹并未就此滿足,她仍然有著“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渴求。以初心,致匠心,擇一事,終一生,一座城里,總有一些人,追風逐云,戀戀難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