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以“學”為中心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語用實效的策略,建議教師以“學”為中心,立足前置學習,以“學”導“教”;踐行寫作導向,以“學”改“教”;借助輔學工具,以“學”精“教”,讓課堂變成語用的課堂,提高學生的語文運用實踐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語用時效 以“學”為中心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的教師因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影響,過分注重對知識的記憶和背誦,卻忽視了對語文知識的運用和實踐,嚴重影響了學生語用能力的發(fā)展。筆者認為,教師應以“學”為中心,幫助學生在不同的內(nèi)容和不同的方法交叉、滲透、整合中,拓寬語文運用的領域,獲得語文運用實踐能力的提升。
一、立足前置學習,以“學”導“教”,開展多形式語用練習
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學生已經(jīng)具有的基礎知識、水平和經(jīng)驗,是前置學習的資源。立足這一資源,不但能夠有效介入課堂,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而且能夠幫助教師適時、適當?shù)卣{(diào)整教學策略,以學生的“學”設計課堂的“教”,起到導學、導教的作用。前置學習的主要形式是課前練習,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以學生的個體為中心,既要兼顧共性又要注意照顧到每一名學生的個性,以教學目標為驅(qū)動,設計多種練習形式。這樣做,一方面能夠充分了解學情,另一方面又能夠推進課堂進程,讓語用教學落到實處。筆者認為,可以采用以下三種練習方式:
(一)“朗讀—錄讀”式練習
對小學生來說,朗讀是一種有效的訓練方法,也是一個逐步提升閱讀素養(yǎng)的過程。通過朗讀,學生的語感、詞語運用等語文水平會得到提高,朗讀在語文閱讀課堂中也是一把衡量學生語文能力高低的標尺?!袄首x—錄讀”式練習,是讓學生在朗讀的同時復聽,使學生能夠克服朗讀的枯燥,而且在復聽中感受朗讀的趣味,增強自信心,激發(fā)朗讀課文的興趣。與此同時,學生能夠根據(jù)復聽進行及時修正,教師也能夠從中了解學生學習的起點。比如,在一年級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已掌握了基本的拼音,但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學生還不能拼讀,有的學生能夠流利朗讀,大部分學生有一定的基礎。采用“朗讀—錄讀”式練習,能從中發(fā)現(xiàn)學生容易出現(xiàn)問題的拼音內(nèi)容,為下一步的教學指明方向,使其充分發(fā)揮前置性課堂資源的語用實效。
(二)“疑難—檢查”式練習
“疑難—檢查”式練習是中高年級常用的一種練習形式,主要是針對一些名家名篇的預學環(huán)節(jié)而設。比如,教學部編版語文六年級課文《匆匆》時,筆者在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中,根據(jù)學生的基本情況,設計了疑難單作為預習內(nèi)容,包括:難寫、難理解的字,如涔涔、潸潸;難理解的詞,如徘徊、遮挽、蒸融、確乎;存在困惑的句段,如“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筆者讓學生自主學習,并對疑難單中的內(nèi)容進行消化和理解,然后再進行檢查?!耙呻y—檢查”單中的知識,正是學生前置性學習的重點,借助檢查,教師可及時了解學生存在的問題,便于修改學案,提升語用教學的實效。
(三)“習寫—討論”式練習
在課前練習設計中,筆者通常會仔細研讀教材,按照語言訓練的側重點設計課前練習,練習形式為“習寫—討論”式,即讓學生動筆完成一些跟文本有關的習題,如抄寫字詞、解釋課文中的重點詞語等,再列出自己對課文內(nèi)容的困惑等問題,大家集體討論。這樣的練習形式,目的是讓學生在進入課堂之前對課文內(nèi)容、寫作方法等有一定的準備。比如,教學部編版語文六年級課文《桃花心木》時,筆者先讓學生熟練朗讀和書寫勃勃生機、語重心長、汲水、枯萎等詞語,然后針對課文最后一段“種樹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了”,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挑疑問最多的問題交流討論。這種練習形式,為下一步在課堂中進行語用能力的訓練做好了充分準備。
二、踐行寫作導向,以“學”改“教”,強化分層次語用實踐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要讓學生將言語表達運用在寫作實踐中,而踐行寫作導向,以學生所學改進教師所教,強化分層次的實踐練習,是實現(xiàn)語用實效的新路徑。筆者認為,可以從兩個層次強化實踐:
(一)找準落腳點,挖掘言語表達形式
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并運用言語形式,這是閱讀教學的本質(zhì)和核心內(nèi)容。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發(fā)現(xiàn)文本表達的形式,體會文本表達的秘妙,這是教師在語文教學內(nèi)容上需要選擇和加工的。因此,在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把重心從“寫什么”轉變到“怎么寫”上來,體會文本言語的表達特色,找到更為本質(zhì)的東西。
1.發(fā)現(xiàn)精巧的句段,體會言語表達。在語用教學中,教師要先確定文章中的精彩語段,并將其作為教學的重點部分,針對重點語段進行引導,帶領學生找到值得挖掘和學習的表達形式,研究文本是如何體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比如,教學《桃花心木》時,筆者先讓學生思考:“文章的主旨是講什么?是樹?是人?還是人生道理?在文中哪個句段能體現(xiàn)出來?”學生找到文中精巧的句段:“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的。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jīng)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yǎng)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惫P者繼續(xù)帶領學生分析思考:“不確定”“獨立自主”是指什么?課文是通過什么來講述這個道理?作者描述桃花心木和種樹人是想要表達什么?經(jīng)過對精妙句段的探索,學生發(fā)現(xiàn),無論是描述桃花心木,還是描述種樹人,目的都是為了闡釋這一人生哲理。由此,學生能夠體會文章這種由樹及人的精妙的言語結構,并對這種表達方式有更深入的理解。
2.發(fā)現(xiàn)精致的語段修辭,重視理解和運用。在小學階段進行語段學習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語段描寫方法和修辭格,使其學會運用。比如,在教學部編版語文六年級課文《看戲》時,文本有常用的比喻修辭方法,筆者以此作為語用教學的機會,將“用比喻修辭來形象表達聲音”作為一個主題,讓學生從品讀文本中的比喻修辭格入手,對不同的比喻用法進行比較,而后創(chuàng)寫,分層練習,層層遞進。學生逐步學會運用比喻描述不同的聲音,由此熟練掌握了運用修辭的方法。
(二)搭建運用支架,強化語用實踐
在教學中,教師要搭建語用訓練的支架,并運用在課堂中,整合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的語用能力在實踐中得到強化和發(fā)展。
1.模仿訓練。在語用教學實踐中,模仿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有效提升學生言語能力的一種方法。部編版教材選編的課文言語形式豐富多彩,非常適合學生進行仿寫、仿說的言語實踐訓練。教師要緊扣文本選擇言語訓練點,作為仿寫、仿說的切入口,開展仿寫短句、仿寫小詩、仿文說話等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言語實踐。
2.比較訓練。教材是進行言語訓練的根本,具有指導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利用課本資源引導學生開展比較閱讀,并在此基礎上體會文本的表達特點,進行比較寫作。在教學部編版語文三年級課文《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時,筆者先讓學生朗讀體驗文本第一自然段,從而感受到村莊的美麗。此時,筆者讓學生想象村莊被破壞后的畫面,在對比想象中展開對比寫話、對比朗讀,自然而然地培養(yǎng)聽說讀寫的語用能力,同時對文本的理解也更深一層。
三、借助輔學工具,以“學”精“教”,提升多元化語用能力
課堂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語用能力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與此同時,教師也要借助輔助工具,以學生的學精心設計教師的教,有效提升學生多元化的語用能力。
(一)優(yōu)化教學,拓展閱讀
在閱讀教學中,文本大多具有悠久的歷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就需要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調(diào)整和優(yōu)化,幫助學生拓展閱讀。比如,在教學部編版語文六年級課文《看戲》時,筆者精心選擇了同冊的課文《山中訪友》《山雨》中描寫聲音的比喻句,為了讓學生對描寫聲音的句子有更多認識,又帶領學生閱讀《明湖居聽書》中描寫聲音的句子,學生通過對背景資料的拓展閱讀,深入體會不同的描寫范本,大大拓寬了課堂教學之外的閱讀視野,有效實現(xiàn)了語用能力的提升。
(二)補充教學,引入影像視頻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引入了一些富含自然科學知識的課文,學生需要一個具體形象的過程才能深入理解。這就需要引入補充工具,視頻影像就是一個化難為易、變抽象為形象的有效載體。教學部編版語文二年級課文《霧在哪里》時,筆者制作了微課視頻,加入了科普的資料,學生在有趣的氛圍下,學習到豐富的影像和解說資料,對課文的內(nèi)容進行了有效的補充,明白了霧的形成,并通過影像資料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和生字詞的掌握。
總之,教師以“學”為中心指導教學實踐,充分利用教材,改進教學,精心設計教學,這是踐行語用課堂的基本路徑。筆者相信,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恰如其分的取舍加工,合理組織教學過程,才能將課堂變成“為學生發(fā)展服務”的語用課堂。
作者簡介:韋彩芬(1979—),女,大學本科學歷,高級教師,欽州市實驗小學副校長,研究方向:大班額環(huán)境下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