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材料物理學雙語教學實踐,深入分析高校專業(yè)課雙語教學所面臨的問題,同時借鑒國內(nèi)外先進教學方法,探討專業(yè)課雙語教學的教學方法和改革措施,為高等院校深入開展專業(yè)課雙語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英漢雙語教學;材料物理學;改革措施;拼圖閱讀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20)22-0258-02
一、前言
目前,以英語為主、中文為輔的英漢雙語課程逐步成了大學教育的熱點,雙語教學已成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在增強學生國際交流能力的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素質(zhì),是我國高等教育與國際接軌的重要一環(huán)。但目前雙語教學除了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之外,比如缺乏完備的雙語教學評價機制、學生能否掌握與母語教學相同的知識,還與教學方法密切相關。在雙語教學過程中,良好的教學方法是在確保學生掌握專業(yè)知識的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只有兼顧兩方面才能產(chǎn)生良好的雙語教學質(zhì)量和效果。其次,開展雙語教學的教師應該根據(jù)授課對象和授課內(nèi)容隨時對教學方法進行調(diào)整。
筆者首先分析了目前雙語教學面臨的問題,并基于自身在材料物理學英漢雙語教學中的實踐經(jīng)驗,分享與探討了幾種雙語教學方法,提出了一些個人心得體會,希望為高校專業(yè)課英漢雙語教學研究提供參考,促進雙語教學改革和發(fā)展。材料物理學課程的授課對象為大三學生,由于學生的整體英語水平偏低,因此所采用的教學模式為滲透式雙語教學,在不影響學生對專業(yè)知識掌握的前提下,通過引入相關專業(yè)英語詞匯,中英文口語講授,并通過英語課堂習題或課外作業(yè)等方式,完成課堂知識傳授和學生英文綜合能力培養(yǎng)。
二、現(xiàn)狀和問題
有效進行英漢雙語教學、充分發(fā)揮雙語授課的優(yōu)勢的重要前提是必須確保授課對象具有良好的英語綜合能力。實際上,實現(xiàn)英漢雙語教學并非某一任課老師的責任,而是涉及培養(yǎng)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能力方面的所有教師。學生具有良好的英語基礎,才確保高質(zhì)量英漢雙語教學的順利開展。
好的教材是教學過程的重要媒介,選用合適的雙語教材對雙語教學的成效十分重要。近些年來,全國各高等院校相繼開設了雙語課程,但教材質(zhì)量參差不齊,且針對某一專業(yè)課程的英漢雙語教材稀缺。在開展雙語教學課程時,任課老師很難選到比較中意的雙語教材,多數(shù)雙語教材只做到了文字上面的英漢雙語,給出了某些英文單詞的中文翻譯,但并沒有真正將英語融入專業(yè)課程。另外,大多數(shù)雙語課任課教師主要依靠自身教學經(jīng)驗,根據(jù)實際教學情況,參考全英文教材,摘取并翻譯相關內(nèi)容,制作雙語課件和講義,這就需要開設雙語課程的教師具有很強的綜合能力,包括深厚的專業(yè)知識、豐富的教學經(jīng)歷、扎實的英語功底。
教師的雙語教學能力是雙語教學的關鍵和保障。目前,在高等院校開展雙語教學的老師一般具有一定的海外留學經(jīng)歷。在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有過學習、工作經(jīng)歷的老師在雙語教學過程中能自如地運用雙語教學,并且更容易將海外教學模式與本國的教學模式融合起來,從而提煉精華,形成能適應實際情況的先進教學模式。雖然這并不能保證英漢雙語教學的成效,但對于推進英漢雙語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三、實施方法和建議
雙語教學的開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拓寬學生視野,培養(yǎng)與國際接軌的學生。筆者在材料物理學雙語教學過程中會保留以往單一漢語教學模式中的一些教學環(huán)節(jié),比如課題小測試、課外作業(yè)、課堂師生互動、翻轉(zhuǎn)課堂。但由于英文的引入,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不僅要求學生在課程結(jié)束時能夠掌握基本專業(yè)知識,同時要求他們能夠熟知專業(yè)詞匯的英文表達以及翻譯英文考試題。筆者在進行材料物理學雙語教學模式改革的同時,正逢貴州大學針對一線教師選拔和開展第一屆雙語教學培訓,在培訓過程中,接觸了一些國內(nèi)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并將所學習到的一些教學方法初步嘗試應用到實際教學過程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F(xiàn)筆者將幾種較好的教學方式分享于此,以期與大家共同探討,提升專業(yè)課雙語教學效果,推進高校雙語教學改革。
(一)學生分組(Group)
分組可以讓學生產(chǎn)生更強的集體歸屬感,合理的分組在雙語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要。班級人數(shù)40名左右的課堂,一般來說按照5~8名學生一組比較合適。若學生人數(shù)較多,比如120名左右,應該根據(jù)具體課堂活動任務來確定每組人數(shù),如果每組人數(shù)較多,很難保證每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部分學生可能在活動過程中只能充當聽眾或觀眾;而如果每組人數(shù)較少,勢必會造成小組數(shù)較多,又可能會削弱課堂活動任務的差異性,降低課堂活躍度。
(二)拼圖閱讀(Jigsaw reading)
拼圖閱讀教學方法是筆者特別推薦的一種教學方法,非常適用于課堂任務量較大的情況。例如,閱讀篇幅較長的文獻資料時,若讓每位學生在有限時間里對其全部掌握,會占用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學生掌握效果可能不佳。但若將該長篇文獻拆分成多個部分,安排不同小組或者同一小組內(nèi)不同學生閱讀其中一部分,再讓不同組或者同一組員之間交流分享,則可使學生能更快、更有效、更便捷地掌握該文獻或資料的全部知識點,同時還能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提升課堂活躍度。
(三)指示—檢查—提問(Instruction-Checking-Question,ICQ)
采用ICQ教學法可讓教師知曉學生對談論內(nèi)容是否了解,同時也可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典型的ICQ教學法是在對某個知識點進行說明之后,為檢驗學生的理解程度,采用What,How,Why等特殊疑問詞進行提問。ICQ教學法的主要功能是采用提問方式重復前述知識點以檢驗學生是否掌握,特點在于對知識點講述完畢之后立即提問,且所涉及內(nèi)容與下一環(huán)節(jié)教學活動關系密切。
(四)教師說話時長(Teacher-Talking-Time,TTT)和學生說話時長(Student-Talking-Time,STT)
在雙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jù)課程內(nèi)容注意教師說話時長和學生說話時長的比例,將課堂時間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合理分配。如果教師說話時間比例過大,容易將課堂變成任課教師的獨角戲,加之專業(yè)課程知識通常比較枯燥,導致學生參與度低,課堂氛圍沉悶。在傳統(tǒng)教學課堂上,教師說話時長所占比例較大,學生參與度不高。在雙語教學課堂上適當提高學生說話時長比例,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同時也可增加學生在課堂上使用雙語交流的頻率。前面提到的ICQ教學法正是提高學生說話時長比例的一種很好的方法。
(五)反饋(Feedback)
是否給予學生反饋機會可能是中西方國家教師課堂教學方式的最大區(qū)別之一。西方國家的學生比較敢于在課堂上質(zhì)疑教師所授內(nèi)容,也更勇于表達自己對知識點的疑惑和不解。在中國,由于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和思維,通常來說學生對于教師課堂所授內(nèi)容持全盤接受的態(tài)度,也比較羞于在課堂上直接表達自己對某個問題的疑惑。在教學過程中設置反饋環(huán)節(jié),任課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對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不足之處及時做出彌補。
四、結(jié)語
如何使高校專業(yè)課的雙語教學開展得更加有效,其探索之路依然任重道遠。專業(yè)課程各具特色,本文所提的五種教學方法僅作為參考,并不一定適用于所有教學場合。在雙語教學過程中,盡管可能會遇到各種困難,只要以人才培養(yǎng)為導向,以積極態(tài)度對待教學,就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高校專業(yè)課雙語教學需要任課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改進,這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相關部門應該給予教師一定的自由度,不能以某些未成熟的評價體系去衡量教師的教學效果。在監(jiān)督和自由合理配合的情況下,通過任課老師不斷的實踐、探索、反思和改進,必定能形成一套適用于特定專業(yè)課程、特定教學對象的雙語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于姝燕,王建華.有機化學滲透式雙語教學的探索[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28(6):152-153.
[2]李晶.植物學雙語教學初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31(12): 165-166.
[3]劉輝琦,劉杰,曹學鋒,王生蘭.病理生理學實驗雙語教學的實踐與探討[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4,11(2):271-272.
[4]劉兆龍,羅瑩,胡海云.高校雙語教學實證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2,(5):58-60.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English-Chinese Bilingual Teaching of Material Physics
SHAO Jiao-jing
(School of Materials and Metallurgy,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bilingual teaching practice of Material Physics, this article thoroughly analyzes the issues faced by the bilingual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the same time, it draws on the advanced teaching methods at home and abroad, discusses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reform measures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e of the author, and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universities to further develop bilingual teaching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 words: English-Chinese bilingual teaching; Material Physics; reform measures; Jigsaw reading
收稿日期:2019-09-04
基金項目:2017年度貴州大學省級本科教學工程項目“材料物理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編號:2017520001);2017年度貴州大學本科教學工程建設項目“材料物理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編號:JG201707)
作者簡介:邵姣婧(1988-),女(苗族),貴州思南人,博士,貴州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教師,研究方向:二維納米材料的制備、組裝及其在新能源器件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