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治
摘? ? 要:采用文獻研究法分析奧林匹克教育在歐洲國家的開展概況,從希臘、捷克和德國的奧林匹克教育實施過程中可以提煉一些共性特征:沒有設立奧林匹克教育的專項課程,將奧林匹克教育融入到日常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中;奧林匹克教育的內(nèi)容源自《奧林匹克憲章》中對奧林匹克主義的理解和界定;奧林匹克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指導實踐,通過知識的內(nèi)在轉(zhuǎn)化,使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同時結(jié)合分析當前的北京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模式,得到北京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進一步開展的啟示:明確奧林匹克主義內(nèi)涵;增進與歐洲國家的交流;尋找北京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與中國義務教育的契合點;加強北京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的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豐富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內(nèi)容,促進相關合作。
關鍵詞:奧林匹克教育;顧拜旦;歐洲;教育機構(gòu)
中圖分類號:G 811.21? ? ? ? ? 學科代碼:040303? ? ? ? ?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Olympic Education in European countries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Some common features can be extracted from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Olympic Education in Greece, Czech Republic and Germany: there is no special course of Olympic education, which integrates Olympic education into daily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activities; the content of Olympic education originates from the understanding and definition of Olympism in the Olympic Charter. The ultimate goal of Olympic education is to guide practice so that young people form the correct values and behavior through the internal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Olympic education mode of the Beijing Winter Olympic Games, we can get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Olympic Education of the Beijing Winter Olympic Games: to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of Olympism; to enhance the communication with European countries; to find the match point between the Olympic Education of the Beijing Winter Olympic Games and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of China; to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the Olympic Education of the Beijing Winter Olympic Games; and to enrich the Winter Olympic education contents of Olympic education in the Olympic Games and promotion of relevant cooperation.
Keywords:olympic education; coubertin; europ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國際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致力于全球范圍內(nèi)的奧林匹克主義傳播,奧林匹克教育計劃是顧拜旦在其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任期內(nèi)重要的工作計劃。眾所周知,顧拜旦不僅是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之父,也是一位教育家。1918年11月,洛桑政府公報曾發(fā)表顧拜旦一篇關于奧林匹克的文章,文中提到:奧林匹克教育是追求卓越,是一所永久的學校,在古希臘,奧林匹克學校就是體育館[1]。由此可以看出,奧林匹克教育所蘊含的理念及促進青少年成長是顧拜旦所推崇的重要教育理念。
顧拜旦認為奧林匹克是一種教育理念,即“追求卓越”。20世紀20年代,歐洲較多國家的學校和體育俱樂部,成立了將身體活動和奧林匹克精神相結(jié)合的青少年教育機構(gòu)。顧拜旦曾設想建立以4年為1個奧運周期的奧林匹克教育周期,因此,于1926年初創(chuàng)建了“歐洲大學奧林匹克教育聯(lián)盟”[2],旨在以奧林匹克主義理念推動歐洲的和平發(fā)展。他認為奧運會及青少年奧林匹克教育是奧林匹克主義的2個重要方面,并將“奧林匹克主義的哲學基礎”界定為五項基本原則[3],激勵廣大青少年向往與追求體育精神。
1? ?奧林匹克主義的哲學基礎
奧林匹克主義是奧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也是一種生活哲學,它把提高人的體質(zhì)、才智和意志品質(zhì)結(jié)合為一體,把體育運動與文化和教育融合起來,創(chuàng)造一種使人在奮斗中尋求快樂的生活方式。顧拜旦將奧林匹克主義哲學五大理念作為基礎。第1個理念為“有道德的運動員”。顧拜旦強調(diào),在文明的國家中,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應是接受過現(xiàn)代教育的青年,應具備體育運動所賦予的道德精神這一基本素質(zhì),而奧林匹克教育是道德觀建設的重要手段。第2個理念基于“平等”的理念,以“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培養(yǎng)運動員追求卓越的精神。第3個理念為“騎士精神”。主張參與競爭,并用“公平競爭”這個詞來解釋騎士精神。第4個理念為“休戰(zhàn)”。其含義是“韻律”,意味著一個特定的時間周期,即4年一屆奧運會。這一理念與休戰(zhàn)的愿望聯(lián)系在一起,使所有運動員都有可能參加奧運會,推動世界和平。第5個理念是 “唯美”。把藝術與詩的元素作為奧運慶典元素,作為“和諧發(fā)展”的重要部分,這一理念體現(xiàn)了顧拜旦利用視覺元素和韻律的奧林匹克唯美主義思想??偨Y(jié)這5個理念,可以看出沒有形成明確的奧林匹克教育思想體系。而是由青少年倫理、人文理念、規(guī)則守則、奧林匹克節(jié)日慶典等元素構(gòu)成了一個混合的教育思想體系[4]。
2? ?奧林匹克教育在歐洲國家的開展概況
歐洲是奧林匹克運動的“戰(zhàn)略要地”。國際奧委會積極促進奧林匹克教育在歐洲扎根。20世紀50年代,國際奧委會和各體育組織之間開始了積極的合作,奧林匹克主義受到各體育組織認可,青少年奧林匹克教育開始受到關注。1991年,第1個歐洲奧林匹克青年日在布魯塞爾設立,后改為歐洲青少年奧林匹克節(jié)。
奧林匹克主義在歐洲的廣泛傳播始終受政治因素影響。20世紀80年代,隨著莫斯科夏季奧運會受到部分歐洲國家抵制,部分抵制國家出現(xiàn)了在希臘建立奧林匹克運動會為永久家園的思潮。1991年,歐洲議會宣布1992年為“奧林匹克年”,歐洲委員會首次向奧林匹克組織捐款,以政治力量驅(qū)動奧林匹克主義的發(fā)展,巴塞羅那奧運會、阿爾貝維爾冬季奧運會均獲得資金資助,甚至第一屆奧林匹克青年節(jié)也獲得了歐盟的贈款,并逐漸發(fā)展為常態(tài)化資助項目。
2007年,歐洲體育部長會議頒布的《體育白皮書》指出:體育是一個社會和經(jīng)濟現(xiàn)象,為歐洲實現(xiàn)團結(jié)和繁榮的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作出了重要貢獻,發(fā)展體育運動能促進國家間的和平與增進了解。奧林匹克誕生于歐洲,并得到了國際奧委會和歐洲奧林匹克委員會的推廣。在歐洲,大多數(shù)人會定期參加體育活動。它產(chǎn)生的諸如團隊精神、團結(jié)、寬容和公平等理念,在歐洲國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5]。 如果把這一《體育白皮書》與《奧林匹克憲章》第6段作比較,研究者可以發(fā)現(xiàn)許多相似之處。
歐洲委員會的“顧拜旦行動計劃”中,重點介紹了在歐洲即將開展的8個重要活動[6],強調(diào)體育在歐洲國家的社會作用:通過體育活動加強公共衛(wèi)生健康教育;加大抵抗興奮劑的力量;加強體育在教育和培訓中的作用;通過體育促進志愿服務和公民積極性;通過體育促進社會包容、融合、平等;加強預防暴力;與世界其他地區(qū)分享奧林匹克成果;支持可持續(xù)發(fā)展。
3? ?奧林匹克教育與青少年教育密切相關
3.1? 奧林匹克教育的國際社會認同
1925年,顧拜旦繼續(xù)關注奧林匹克教育在教育領域的普及。20世紀20年代末,奧林匹克運動的支持者們在希臘和德國開始建立??圃盒鞑W林匹克精神。1938年,德國國家奧林匹克學院在柏林成立。1961年,希臘在古希臘奧林匹亞遺跡旁建立了國際奧林匹克學院,通過舉辦各類奧林匹克相關課程,推動奧林匹克教育,傳播奧林匹克理念,將顧拜旦倡導的奧林匹克教育理念變?yōu)楝F(xiàn)實[7]。
1994年,國際奧委會要求申辦城市在申辦報告中制定教育和文化計劃。自2002年冬奧會起,主辦城市要在為期7年的奧運會準備期內(nèi),在舉辦城市的學校中開展奧林匹克教育。2007年,國際奧委會投票決定,為14~18歲的青少年舉辦青奧會。2010年8月,首屆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新加坡舉行。2012年,首屆冬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奧地利的因斯布魯克舉行。舉辦青奧會的目標和任務是在青少年中開展奧林匹克教育。
歐洲聯(lián)盟與國際奧委會都致力于促進青年奧林匹克教育活動的開展,并以奧林匹克教育體系、國際奧委會手冊、電子商務計劃和教材為載體,通過體育運動實現(xiàn)健康和平衡發(fā)展的教育目標。在《里斯本條約》的第165段,專門討論了“體育運動”。同年,歐洲奧林匹克運動委員會在布魯塞爾開設了歐盟辦事處,作為歐洲國家最重要的體育機構(gòu)。2011年1月,歐盟委員會發(fā)表了題為“發(fā)展體育中的歐洲”的文件,強調(diào)體育在社會、經(jīng)濟中的作用。它表明了歐盟和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密切合作促進青少年體育發(fā)展的意向。
3.2? 青少年奧林匹克教育
2000年,薩馬蘭奇推動國際奧委會與歐洲教育部門進行更密切的合作,重視奧林匹克理念在教育中的作用,促進奧林匹克理念在奧運會舉辦城市學校的傳播。同期,歐洲奧林匹克委員會和歐盟達成合作伙伴關系,共同發(fā)起“歐洲的體育、學校和奧林匹克價值觀”的奧林匹克教育項目,該項目包含體育、地理、歷史、藝術等學科的6 100門課程,其目的是通過教育,擴大“2004歐盟教育年”的影響。各國奧林匹克學院都在各自的教育和體育系統(tǒng)中提供相互合作的課程。法國、荷蘭、意大利3個國家的代表認為這個教育項目是非常成功的,但該教育項目并沒有按原計劃擴大到其他歐盟國家。盡管如此,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和奧林匹克周、奧林匹克日等課外體育活動對這些課程項目的推廣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此后,在歐盟年度項目“2004年體育中的教育”中,有185門課程得到歐共體的資助資金達到1 201萬歐元。例如蘊含“公平競爭”等奧林匹克精神元素的項目倍受關注[8]。
通過體育鍛煉實現(xiàn)青少年身體、意志的和諧發(fā)展,應根據(jù)青少年的成長規(guī)律,實現(xiàn)完整的人格教育,即“道德的運動員”。把相互尊重作為個人行為的基本修養(yǎng)。把詩歌、音樂和美術作為奧林匹克課程的一部分。在奧運會舉辦城市的學校舉辦奧林匹克節(jié)、奧林匹克周等課外活動,倡導健康的生活理念,促進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的養(yǎng)成。2000年,奧運會主辦城市積極倡導體育活動作為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并得到歐洲國家的積極響應,被納入“顧拜旦行動計劃”,以應對學校體育活動時間減少等問題。
舉辦奧運會期間,國際奧委會開辦奧運青年營活動。1912年,瑞典奧委會允許1 500名青少年在奧林匹克體育場附近搭帳篷,親身體驗奧運氛圍并開展奧林匹克教育活動。1964年東京奧運會,青年營成為國際奧委會推廣奧林匹克教育的規(guī)定項目。1983年,國際奧委會決議,要求國家奧委會應該在本國建立國家奧林匹克學院,以促進奧林匹克思想、奧林匹克教育理念的傳播。國家奧林匹克學院的任務之一是鼓勵在該國各級學校和體育俱樂部進行奧林匹克教育,并舉辦奧林匹克教育師資和青年教練員培訓。迄今為止,世界上大約有140個國家或地區(qū)成立了奧林匹克學院。
3.3? 歐洲部分國家奧林匹克教育實踐概況
“奧林匹克教育”一詞最初出現(xiàn)在20世紀70年代的教育和奧林匹克研究中。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期間,第1個奧林匹克教育計劃實施于德國的小學。之后,蒙特利爾奧組委效仿了德國奧林匹克教學模式,在加拿大魁北克的學校中連續(xù)3個學年(1973—1976年)實施“在學校弘揚奧林匹克精神”計劃,目標是促進青少年對奧林匹克運動的理解及奧林匹克運動對現(xiàn)代社會的影響。這些項目為世界奧林匹克教育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目前,在許多國家,奧林匹克教育項目仍在實施中,特別是在奧運會期間[9]。
3.3.1? 希臘的奧林匹克教育概況
20世紀70年代初期,國際奧林匹克學院開始為希臘中小學的教師提供奧林匹克培訓課程。20世紀80年代末,國際奧林匹克學院開設了專門的奧林匹克教育課程,內(nèi)容涉及奧林匹克主義、奧林匹克理念及希臘中小學的相關教育。1998—2000年,希臘教學研究所(教育部)在小學開展了“奧林匹克教育試點項目”。為了確保項目有效實施,教學研究所針對項目目標、任務、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等對教師進行了培訓。這個項目實施的目的,是使青少年掌握奧運會和奧林匹克運動的知識、技能、經(jīng)驗,使青少年學生成為有責任心、有良好素養(yǎng)的、對現(xiàn)代社會問題和體育相關問題具有辯證思維的個體。
此項奧林匹克教育項目參考了奧林匹克教學的原則、《奧林匹克憲章》的規(guī)則及奧林匹克主義的教育理念,結(jié)合現(xiàn)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發(fā)展進行實施。該試點項目實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后此教育項目擴展到希臘全國所有的中小學。雅典奧運會結(jié)束后,該項目一直延續(xù)實施到2009年。此后,奧林匹克教育融入到希臘中小學的體育課中,包括古代奧運會、現(xiàn)代奧運會、奧林匹克理念、奧林匹克主義和奧林匹克運動的主題教育。
3.3.2? 捷克的奧林匹克教育概況
在捷克,奧林匹克教育的形式多種多樣,捷克的學校及校外均為青少年提供了學習、理解和體會奧林匹克的機會,但各所學校中提供的奧林匹克教育資源更為系統(tǒng)。在奧林匹克教育實施的過程中,有3點極為重要:1)要明確奧林匹克教育的目標和任務;2)奧林匹克精神的內(nèi)在轉(zhuǎn)化,即將其轉(zhuǎn)化為動機、態(tài)度、價值觀和行為范式;3)對奧林匹克教育的益處及時總結(jié)[10]。
在捷克的奧林匹克教育中,并沒有設立單獨的奧林匹克教育課程,而是把奧林匹克教育的目標和任務融入到其他課程中。奧林匹克教育的過程是將奧林匹克精神轉(zhuǎn)化為青少年的內(nèi)在動機、態(tài)度、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因此,在體育課、體育比賽、體育節(jié)日活動中,應加強青少年對奧林匹克的認知和理解。無論是參與體育活動的青少年,還是觀看體育比賽和參與體育活動的青少年,都要體會奧林匹克的深刻內(nèi)涵并將其進行內(nèi)在轉(zhuǎn)化。除了體育課,奧林匹克教育還與歷史、地理等課程相結(jié)合。公平競爭等奧林匹克理念都可以在體育以外的學科里得到融匯和實施。
為了更有效地開展奧林匹克教育,捷克奧林匹克學院與教育研究所合作,將奧林匹克教育的部分主題納入中小學課程中。
3.3.3? 德國的奧林匹克教育概況
20世紀80年代,德國部分學校開始開展奧林匹克教育。德國奧林匹克委員會從1988年開始出版有關學校奧林匹克教育的手冊。20世紀90年代,德國開始討論將奧林匹克教育納入學校體育教學[11]。2002年出版的《奧林匹克教育白皮書》提出了一個在學校和體育俱樂部開展“奧林匹克十年”的文化和社會活動項目,進一步提升德國的奧林匹克教育水平。
德國奧林匹克教育的目標和任務的確定是基于奧林匹克運動的最高綱領《奧林匹克憲章》和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的著作《運動教育學》。教學任務主要包括:1)傳授古代和現(xiàn)代奧運會的知識;2)開展校級奧林匹克節(jié)和體育節(jié);3)體育訓練和競賽;4)將奧林匹克教育與學校課程的各個方面教學活動相結(jié)合。在奧林匹克教學活動中,遵循6個基本目標:1)身心合一,即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fā)展;2)個人的自我實現(xiàn),即努力提升運動技能和完善自我;3)培養(yǎng)美德;4)誠實和公平;5)建立和平的思想;6)促進體育全面發(fā)展,開展不同形式的體育活動和競技體育。
從希臘、捷克和德國的奧林匹克教育實施過程可以提煉一些共性特征:1)以上國家沒有設立奧林匹克教育的專項課程,而是把奧林匹克教育融入到常規(guī)教學和體育活動中;2)奧林匹克教育的任務源自《奧林匹克憲章》中對奧林匹克主義的理解和界定;3)奧林匹克教育的最終目標是指導實踐,通過知識的內(nèi)在轉(zhuǎn)化,使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
4? ?北京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模式的特征
4.1? “全員參與”式的北京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
“北京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模式”是極具包容性的綜合模式,其突出特征和基本形態(tài)是北京中小學生的“全員參與”。這種綜合模式主要包括組織中小學生積極參與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吉祥物、火炬、口號等征集活動及火炬?zhèn)鬟f、倒計時等重要節(jié)點文化活動,組織開展中小學生征文、繪畫、攝影、英語大賽、知識競賽等活動,充分展現(xiàn)北京廣大中小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支持冬奧會的精神面貌。這些活動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充分利用奧林匹克教育作為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徑。這一點為筆者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基本理論框架,即建立在無法詳盡羅列的北京中小學奧林匹克教育的各種創(chuàng)意活動基礎上的“北京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模式”。
4.2? 中國政府在北京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中小學“全員參與”是奧林匹克教育“北京模式”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研究者需要探討的問題是表現(xiàn)為“全員參與”的“北京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模式”的內(nèi)在構(gòu)成和本質(zhì)特征是什么。2008年奧運會周期的北京奧林匹克教育,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成就,中國政府在其中起主導作用。中國政府主導無疑也是“北京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模式”的核心所在。
從以往奧運會主辦城市(舉辦國)的奧林匹克教育經(jīng)驗來看,主辦國奧組委是承擔奧林匹克教育責任的主要機構(gòu),但由于具體教育實踐活動是在中小學展開,所以各國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是否參與、參與到何種程度,對奧林匹克教育開展得如何具有決定性意義。北京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的實施與推進,中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將擔負重要責任。這一奧林匹克教育形態(tài),是北京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計劃得以全面、系統(tǒng)、深入、順利推進的重要保障。
4.3? 冰雪運動特色校為推進北京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提供有力支撐
冰雪運動特色學校是北京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全國中小學校園冰雪運動特色校在2020年將達到2 000所,2025年將達到5 000所,在大力普及冰雪運動的過程中將發(fā)揮重要作用。北京2008年奧運會周期,中國政府在全國推進奧林匹克教育的關鍵做法是設立“奧林匹克教育示范校”,設立“奧林匹克教育示范?!钡哪康脑谟跒楦嗟闹行W乃至所有的中小學開展奧林匹克教育提供示范,根本目的則在于通過示范校的探索,使全國其他中小學能夠更迅速、更廣泛、更深入地開展奧林匹克教育,使奧林匹克教育覆蓋北京市乃至全國的中小學。
4.4? 以激發(fā)青少年興趣為重要著眼點
開展奧林匹克教育,制定教育計劃固然重要,但是真正重要的還是青少年的行動參與和在參與過程中的創(chuàng)新,教師和青少年的創(chuàng)新精神才是奧林匹克教育的本質(zhì)。北京各中小學的師生曾創(chuàng)造了“模擬奧運會”“一班一國”“一班一屆”“福娃志愿者”“每日福娃播報”“我與奧運共成長”等活動,這些活動由于內(nèi)容豐富、易于組織、中小學生樂于參加,從而取得良好教育效果。這表明,奧林匹克教育存在于教師和青少年的創(chuàng)新性活動中。奧林匹克主義的真諦也恰恰是使青少年快樂地參與,在參與中獲得身體素質(zhì)的發(fā)展和思想品德的提升。中國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對于中小學的這些創(chuàng)新活動的支持,成為了北京奧林匹克教育堅實的基礎。
5? ?結(jié)論
5.1? 進一步明確“奧林匹克主義”的內(nèi)涵
奧林匹克主義在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廣泛開展的過程中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成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重要理念。北京舉辦202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座雙奧城市,作為奧林匹克運動的新旗幟,奧林匹克主義在北京乃至中國的發(fā)展將成為其他國家奧林匹克教育的范本,因此,“奧林匹克主義”核心內(nèi)涵將成為奧林匹克教育的根基,需要進一步界定“奧林匹克主義”的內(nèi)涵,并隨著時代發(fā)展,賦予“奧林匹克主義”以新內(nèi)涵??傊本┒瑠W會奧林匹克教育要緊跟中國發(fā)展的時代腳步,進一步界定“奧林匹克主義”的內(nèi)涵。
5.2? 增進與歐洲國家的交流
歐洲對于青少年奧林匹克教育的探索時間較長,對奧林匹克教育模式的探索擁有豐富經(jīng)驗,中國在進行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的過程中,應加強與歐洲開展奧林匹克教育的國家進行交流,加深師資、教學方法、教育模式、教育流程等的了解,研究歐洲奧林匹克教育發(fā)展的歷史,結(jié)合中國奧林匹克教育特點與國情,為中國的奧林匹克教育提供經(jīng)驗參考。
5.3? 尋找北京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與中國義務教育的契合點
奧林匹克教育在奧運會舉辦國廣泛推廣,與中國的教育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某些維度高度契合。奧林匹克教育的目標、理念、任務、教學方法,與青少年全面發(fā)展的目標要求也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借鑒歐洲國家的奧林匹克教育的做法,在北京具備辦學條件的高校設立奧林匹克學院,使北京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走進社區(qū)、走進體育俱樂部。將北京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融入中國國情教育中,加深中小學學生對北京冬奧會的認識。
5.4? 加強北京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的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
北京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需有專業(yè)人才支撐?,F(xiàn)代奧林匹克教育體系是一個思想系統(tǒng)。北京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人才隊伍的建設需要進行系統(tǒng)性培養(yǎng),在這一過程中,中國高等院校是北京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組織,需要加強對師范院校和專業(yè)性體育院校的扶持力度。鼓勵相關高等院校,尤其是北京地區(qū)的高等院校開設奧林匹克教育專業(yè)。與此同時,加強開展北京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的一線教師的培訓,擴大奧林匹克教育人才培養(yǎng)渠道。
5.5? 豐富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課程內(nèi)容,促進相關合作
奧林匹克教育具有較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奧林匹克教育課程的內(nèi)容體系豐富。在奧林匹克教育開展過程中,要根據(jù)中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現(xiàn)狀,采用形式多樣的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活動,賦予“奧林匹克主義”新內(nèi)涵;促進北京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在不同社會主體間、不同地區(qū)間的合作開展;加強北京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與體育教育的融合,在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教材、圖書、教學輔導資料等出版方面加強校際合作,并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構(gòu)建或完善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知識數(shù)據(jù)庫。在奧林匹克教育合作開展的過程中,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創(chuàng)新北京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1]? M?譈LLER N, SKINNER W H. Olympism: selected writing/ pierre de coubertin[M]. Lausann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2000: 217.
[2]? NAUL R, KR?譈GER A, SCHMIDT W. Kulturen des jugendsports: bildung, erziehung und gesundheit[M]. Aachen: Meyer & Meyer, 2009: 15-38.
[3]? NAUL R. Olympic education[J]. Japanese Journal of Sport Education Studies, 2013(29): 51.
[4]? European Commission.European union white paper on sport[M]. Brussels: [s.n.], 2007: 5.
[5]? 羅勝天. 我國冬季體育可持續(xù)發(fā)展對策[J]. 冰雪運動,2009,31(6):70.
[6]? 趙晶,閆育東,張亞楠. 冰雪情,申奧夢:中國北京申辦2022年冬奧會前瞻[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7(7):8.
[7]? 任海. 奧林匹克百科全書[M].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111.
[8]? 謝清,裴東光. 殘疾人體育起源、殘奧會與奧運會的關系[J]. 首都體育學院報,2014,26(3):206.
[9]? GEORGIADIS K. The implementation of olympic education programs at world level[J].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0(41): 6711.
[10]? RYCHTECKY A. The concept of olympic education in the czech schools[C]//9th International Session for Directors of National Olympic Academies. Olympia: [s.n.], 2007.
[11]? V?魻LZ C. Cross-border teaching of olympic education as a subjec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traning in the netherlands and germany[C]//Report on the 13th International Seninar on Olympic Studies f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Olympia:[s.n.],? 2005.
[12]? 熊斗寅. 開展奧林匹克教育必須持之以恒[J]. 體育學刊,2020,27(2):8.
[13]? 王雁. 奧林匹克夢想在這里發(fā)芽:以“教育”為核心的首都體育學院奧林匹克教育博物館[J]. 體育教學,2020,40(2):58.
[14]? 茹秀英. 透析奧林匹克教育的核心載體:競技運動(Sport)[J]. 體育教學,2020,40(2):52.
[15]? 2019年首都體育學院推廣普及中小學奧林匹克教育和冰雪運動情況總結(jié)[J]. 體育教學,2020,40(1):43.
[16]? 茹秀英. 解讀國際奧林匹克教育新走向[J]. 體育教學,2020,40(1):48.
[17]? 陳曉桐. 后北京奧運時期羊坊店中心小學奧林匹克教育研究[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19.
[18]? 鄒吉玲,章碧玉,許磊,等. 我國高校冬季奧林匹克教育的價值與實施路徑[J]. 體育文化導刊,2019(5):58.
[19]? 劉正,曹宇,孫宇辰. 2018平昌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9,42(2):115.
[20]? 孫湛寧,胡博然. 世界公民教育:新時代中國奧林匹克教育價值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8,41(6):127.
[21]? 徐寶蓮. “健康中國”戰(zhàn)略下對青少年進行奧林匹克教育的意義[J]. 當代體育科技,2018,8(4):1.
[22]? 助力奧林匹克教育,再譜新篇章:“冬季奧林匹克教育宣傳戰(zhàn)略合作”簽約儀式在京舉行[J]. 體育教學,2017,37(11):76.
[23]? 王東海. 青奧會視角下青少年奧林匹克教育價值的研究[J]. 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4,30(3):38.
[24]? 郭希.國際奧林匹克教育發(fā)展探微[J]. 體育文化導刊,2014(5):153.
[25]? 潘霞. 奧林匹克教育推廣思考[J]. 體育文化導刊,2012(7):146.
[26]? 裴東光. 北京奧林匹克教育遺產(chǎn)研究[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管理與科學發(fā)展·2012年全國體育管理科學大會論文集.北京: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012:70-73.
[27]? 茹秀英. 北京中小學奧林匹克教育遺產(chǎn)研究[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2,29(1):107.
[28]? 耿申,張蕾,呂曉麗. 北京奧林匹克教育遺產(chǎn)的整理和利用:基于2010年度北京奧林匹克教育的調(diào)查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12):75.
[29]? 茹秀英,呂曉麗,郭英杰. 北京奧林匹克教育“同心結(jié)”交流活動中的國際理解教育研究[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23(5):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