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紅色的圣土中尋找足音,真相還原積累當地紅色素材,整合資源,彰顯紅色文化,課堂展示紅色文化圖景,世代學子銘記黨恩有為。
關鍵詞:美術核心素養(yǎng);紅色渡口文化;滲透;熏陶;創(chuàng)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06-00-04
“水口紅軍渡口”遺址地處家鄉(xiāng)汀江河與濯田河兩河交匯處,碧水南流、如若玉帶,兩岸自然景觀旖旎多姿,是自古以來商貿來往和人口遷徙的必由水上通道,汀江河素有客家母親河之稱。自90年前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渡過汀江后,這里便成為紅色的圣土。站立渡口邊,讓人思緒萬千,仿佛回到90年前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紅軍戰(zhàn)士身穿軍裝、背挎槍包和水壺、身綁腰帶,雄赳赳、氣昂昂跨江而去,從此贛閩連片、紅色圣火點燃閩西大地,讓人懷想激情燃燒的紅色歲月。而今碧水青天,群山起伏,讓我們思緒萬千。在今天全國上下抗擊新冠肺炎的特殊時期,我們的學子重拾閩西自己腳下這片紅土地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是核心素養(yǎng)中培育學生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需要。我們該如何在美術課堂上滲透紅色文化,從而體現當前的核心素養(yǎng)理念呢?本文提出幾點可行性建議。
1 尋找足音,真相還原積累當地紅色素材
1.1 水口渡口的老船工
水口兩岸樹木青翠、鳥兒鳴叫,江面開闊,這里曾經是商賈船舶的必經之地,岸邊鱗次櫛比的店鋪早在20世紀80年代被一場大火毀于一旦,只有那汩汩南流的汀江河在訴說它的存在,特別是90年前的“紅旗躍過汀江”,毛澤東把革命的火種沿著汀江兩岸一直撒播而下,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勢在閩西迅速漫延。又是一年杜鵑花漫山開遍時,筆者帶著崇敬的心情走訪了當時渡口船工胡子義的后人胡長庚。他介紹,90年前的汀西南的區(qū)長為鄧生盛,胡子義為水口鄉(xiāng)主席,1929年5月“紅旗越過汀江”的那一天,由于連降暴雨,水口的木橋被沖毀,只好尋找木船,毛澤東領導的紅軍戰(zhàn)士3000多人在岸上待命,胡子義和附近的藍星朗等船工紛紛出手,湊到十幾只船在水口渡口網壩大樹下分批次連續(xù)撐渡往返讓紅軍渡江。毛澤東當時就坐在胡子義的船上渡過汀江,隨后開辟了龍巖上杭的根據地,把閩贛連成一片。胡子義是當地貧下中農參加早期紅色革命的突出群眾代表,我們要多挖掘這些紅色因子進行美術表現,針對這原汁原味的紅土地上的事跡,讓學生暢想、思考和創(chuàng)意實踐,讓學生用心靈去感受,用線條描繪,進行心靈的熏陶教育。
1.2 從渡口走出的騎兵團長
在渡口南邊不遠,汀江水在此急轉,形成一個深潭,而岸邊的一個古舊房子里,1914年劉云彪出生于于此,他從小隨父親在露潭汀江上閑時撐船、忙時種地,起早貪黑地忙著,可是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有了上頓就沒有下頓。生活的磨難使少年劉云彪比常人更早熟,形成了倔和直的性格。毛委員過江后,1929年冬,露潭等一帶的60多個貧苦農民舉行了紅旗躍過汀江后的武裝暴動,迅速在水口建立了區(qū)蘇維埃政府。[1]這一消息激發(fā)了露潭村15歲少年劉云彪毅然投身革命,而后被選為露潭鄉(xiāng)蘇少先隊長。1930年初春,在油菜花開季節(jié),他所在的露潭團小組在一次集體活動時,不知怎么走漏了消息,被當地鄉(xiāng)紳武裝包圍在狹小的范圍,劉云彪臨危不亂,機智地指揮其他團員與敵巧妙周旋片刻,每個團員反手從敵人手中奇跡般地奪得一支槍,迅速投奔了在閩西活動的紅軍。此后劉云彪身經百戰(zhàn)、戰(zhàn)功卓著,不幸于1942年4月12日在晉察冀騎兵團長任上逝世,時年僅29歲。劉云彪是渡口邊閩西眾多子弟兵中成長起來的一個典型,美術課上應以美術表現進行形象刻畫,表達對紅土地革命烈士的緬懷之情。
1.3 汀江渡口紅色圣火的傳播者張赤男
沿著汀江南邊而下,有一座巍峨矗立的高山,叫仙人嶂,山下山濤陣陣,風光迤邐。張赤男烈士1906年出生于仙人嶂的小山村長蘭村。張赤男小時十分機靈,幾丈高的樹瞬即爬上,走路如飛,足智多謀,他回鄉(xiāng)不久就拉起一支赤衛(wèi)隊,以梭鏢、長矛、大刀為武器,而后成功策反張炳濤,使他帶領宣城區(qū)團防局十幾個隊員投到張赤男隊伍中來,還帶了十幾支槍,從此張赤男的赤衛(wèi)隊一天比一天壯大。1929年3月領導長汀農民暴動,成功地開展了古城暴動,消滅了四都民團,在汀西南一帶打土豪分田地,干得如火如荼。1932年2月,張赤男在攻取大余新城的激烈戰(zhàn)斗中為掩護戰(zhàn)士不幸當場壯烈犧牲,時年26歲。張赤男烈士是當地知識青年追求革命理想的先知先覺,對當地群眾有引領示范作用。我們應該激發(fā)學生拿起畫筆用心描繪,表達對先烈的緬懷和欽佩。
1.4 從汀江出發(fā)成長的兵團司令員楊成武將軍
楊成武將軍(1914—2004)是福建長汀宣城人。1929年初參加張赤男領導的閩西古城農民暴動。古城是閩西與贛南交通的咽喉,山高林密,進可攻,退可守。一天半夜,張赤男、楊成武和幾十個農會會員沖進民團團部,繳了全部槍支。隨后奔襲四都,消滅了四都民團,又繳獲了十幾支槍,從此長汀的黨組織有了自己的武裝。1929年3月4日,毛澤東、朱德率領的紅四軍消滅了長汀的郭鳳鳴部后,張赤男、楊成武趕往汀州城通過汀州黨組全面發(fā)動武裝暴動,即在汀南的涂坊、宣城、南陽及上杭、連城、長汀、武平四縣交界處組織武裝暴動,隨后這支赤衛(wèi)隊編入閩西工農紅軍第四、第五團。楊成武是從汀江邊走出的出色的將軍,現有宣城鄉(xiāng)楊成武舊居和長汀縣楊成武廣場供人瞻仰。其波瀾壯闊的一生讓我們心潮澎湃,要引導學生研究用畫筆描繪英雄人物,使靈魂的觸角伸向現實中的紅色文化,感召美術學科中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chuàng)意實踐和文化理解在地方性課程中的實際運用。美無處不在,在于發(fā)現。
1.5 長眠于渡口南邊的黨一大代表何叔衡
渡口南邊五華里出,群山環(huán)繞、青松矗立,靜靜守衛(wèi)著一個特殊人物墓地,他就是黨一大代表何叔衡。主力紅軍長征后,留在贛南的何叔衡已年近六旬。1935年初,國民黨軍殺聲從四面逼近,中央局書記項英派便衣隊送何叔衡和病弱的瞿秋白等去閩西。他們一行晝伏夜行,2月14日凌晨到達長汀縣水口附近。不太熟悉陌生環(huán)境的便衣隊一時大意,天亮后在梅逕小村做飯冒出炊煙,結果很快保安團二營便包圍上來。幾十個便衣隊員用駁殼槍且戰(zhàn)且走,沖到村南的大山上,匪兵緊追不舍。何叔衡不愿拖累同志,到了一個懸崖邊,[2]何叔衡縱身跳崖犧牲,時年59歲。何叔衡為追求真理敢為人先的精神永遠在感召我們,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引導當代青少年拿起畫筆描繪先烈,以豐富的心中之景來拓寬對當地紅色文化資源的認識,進行美術表現和創(chuàng)意實踐。
1.6 在渡口邊被捕后慷慨就義的中共早期領導者瞿秋白
瞿秋白1934年2月5日到達中央革命根據地瑞金,1935年2月,他的肺病日益嚴重,中央決定派人送他轉道香港去上海就醫(yī)。1935年2月24日清晨,瞿秋白等人東渡汀江,來到當時水口鄉(xiāng)的梅逕村。由于大家十分疲勞,又逢下雨,就在老百姓家休息片刻,并煮了點稀飯充饑后宿營山上。不幸被鐘紹葵押送商船駐水口的一個營發(fā)現,激烈戰(zhàn)斗后,護送隊員被打散,他們遭敵人包圍。瞿秋白等躲藏在雜樹叢中的山崖下,在敵人搜山時被捕,押回水口鄉(xiāng)敵營部。5月9日瞿秋白被押解到長汀,瞿秋白在獄中寫下了《多余的話》,表達其文人從政曲折的心路歷程。1935年6月18日晨,寫完絕筆詩,在長汀羅漢嶺從容就義,年僅36歲?,F有長汀縣瞿秋白紀念碑館供人瞻仰,紅土地上先烈恢宏而又短暫的一生的事跡感人肺腑,是一筆豐富的精神財富。我們應該繼承和發(fā)揚它,更要用手中的筆去描繪和表達,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意表達。
其他諸如長征第一村中復村松毛嶺的阻擊戰(zhàn),原福建軍區(qū)吳必先、李先榮領導的紅軍游擊隊在長汀濯田鎮(zhèn)美西村紅頭坑突圍戰(zhàn)等悲壯的歷史事實,這里就不再敘述了。渡口兩岸這些遺跡述說著紅軍將士血染汀江兩岸的悲壯情景,把我們帶回到了血雨腥風的戰(zhàn)爭年代,一批批正值青春年華的紅軍將士就這樣倒在革命初創(chuàng)歷史的進程中,告訴我們革命的成功來之不易,作為當地紅色土地上的后來者,應該深入學習和研究紅色文化的歷史傳承,立德樹人,培養(yǎng)學生堅毅的品格,做事干練,以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對待美術學習和其他科目學習,我們分頭組織了學生收集當地紅色文化資源,老師進行了實地考察,還對宣城長橋周恩來居住過的紅色交通站、對水口渡口周邊處進行了實地考察,收集圖片資料,整理歸檔材料,為開展校本課堂教學活動準備了素材。
2 整合資源,彰顯紅色文化
2.1 編寫地方課例,課堂展示紅色文化圖景
渡口文化是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為了更好地傳承渡口文化的教育意義,有必要對渡口的材料進行有效的整合,變成地方性校本教材。圍繞美術學科的文化理解這一塊,我們對素材進行了整合,主抓紅線,以人物篇和事件篇展開,人物一為當地人物:以楊成武、張赤男、劉云彪為代表,突出展示他們的豐功偉績,收集相關圖片刻畫人物,用傳統(tǒng)的國畫或水彩畫描繪。人物二為中共早期名人烈士瞿秋白、何叔衡等,這重點可以圍繞何叔衡紀念館作基地開展教學。一是參加紀念館,瞻仰遺跡,讓學生形成直觀的感受;二是把館內有關何叔衡的生平事跡圖像做成課件,結合八年級上冊《手工書設計》進行紅色文化的專題手工書設計;三是結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筆墨丹青》中國畫的練習,對紀念館周圍的松樹進行練習,描繪樹干、樹枝、松針等主要部件特征,主要以被捕或犧牲的事實展開,突出革命成功來之不易,進行主題創(chuàng)意實踐,以當時的事件為開端,以豐富的內心活動細微刻畫,指導學生進行再創(chuàng)造活動。
2.2 創(chuàng)意實踐,結合教材進行線描創(chuàng)作
作為美術的課堂教學,有許多方面關系到美術當堂表現方面,能夠恰當地運用美術語言進行表現,這是美術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校園的小伙伴,就是有關許多人物臉部表情的刻畫,人物衣著各種姿態(tài)的表達,學習這一課后,聯系紅軍將士的人物動態(tài),可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恰當遷移,圍繞結構線條進行美術表達,實現一舉兩得,促進學生知識技能的內化。若多做這些專題方面的引導,學生對于紅色文化,不僅能夠從精神上感受,更能夠從技法修煉上得到觸類旁通的效果,以問題意識為出發(fā)點,培養(yǎng)學生探究和發(fā)現問題的能力,提升相關技能。
2.3 主題變換,綜合材料豐富學生感受
美術課堂是與生活接軌的課堂,許多靈感都來自對生活的觀察和發(fā)現,是不斷把學習的美術語言運用到現實中來的過程。傳承當地的紅色文化,不僅在于思想上的教育,更多的是付諸現實的活動中,我們的課堂也會變得多彩多姿。例如,結合紅旗越過汀江這一地方性的課程,分塊面實施。第一階段,描繪紅色遺址,主要從風景場景、人物活動場景、人物服飾展開。風景場景結合七年級上冊《描繪我們的校園》進行,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平行透視和成角透視的基礎上,著力對汀江河兩岸的植被及空間進行描繪,特別是對渡口的一些樹木和亭子、碑石進行再現性描繪。人物活動場景和人物服飾主要靠想象進行再創(chuàng)造,所以對于毛澤東、朱德、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造型,可以結合照片及影像資料的人物造型進行再創(chuàng)造。人物活動場景可以結合七年級上冊《在校園中健康成長》中體現的人物比例透視關系進行延伸運用,要求五官刻畫精細、衣著得體。對于人物服飾,可結合《我們的風采》這課的服裝設計的理念進行再創(chuàng)造,使學生能夠抓住服飾創(chuàng)新設計的思路進行表達,提升學生的造型能力。第二層面是綜合材料的運用開展課堂教學,如八年級下《擺件巧安排》通過布衣、泥塑等形式做一些紅軍人物形象作為擺件使用。用一些立體模型來表達,對紅軍渡江的基本工具——船的造型用泥塑或紙質材料進行創(chuàng)意實踐,以渡江時配的船上人物活動為情景進行再造活動,正確地把握人物的結構比例,通過泥塑材料進行再造。我們按班級分組進行,每組造型各異,主要培養(yǎng)學生能夠像藝術家一樣進行再創(chuàng)造活動,力圖打破常規(guī),大膽嘗試,豐富學生的感受。
2.4 倡議建館紀念,世代學子銘記黨恩有作為
“紅旗越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毛澤東詩詞記載了1929年5月發(fā)生的革命事實,從中透出革命力量在此一渡后迅猛發(fā)展的現象,是朱毛紅軍自下井岡山以后得到的最快的一次發(fā)展,所以水口渡口是朱毛紅軍的福音,也是中國革命的福音。為了使當地的人能夠時刻銘記黨恩,建議政府在渡口附近建立紅色渡口文化紀念館,建立紅色浮雕的城墻或立體的雕塑,在兩河三角洲一代的空地上規(guī)劃出一個活動的廣場,將附近山莊建成公園。若能構建如此好景,一定能夠吸引附近或全國的游客前來觀光。作為當地學生,我們可引導學生進行設計練習,對水口的渡口進行景觀設計,突出紅色文化,既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也為學生樹立家國情懷,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
在世界范圍內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我們感召有幸生于國旗下的新中國,緬懷老一輩早期革命活動事跡,為學生們開展鮮活具體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彌足珍貴,那種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思想對于2010前后出生的少年兒童來說是一種彌足珍貴的精神教材。事實反復說明,每一個孩子在成長的路上都會碰到困難和挫折,受紅色文化感召,我們更有底氣要求孩子們在困難面前不氣餒,在成績面前不驕傲的精神狀態(tài),以美術的學科精神來進行美術表現、創(chuàng)意實踐,提高審美判斷能力,加深對當地紅色文化的理解。大膽地運用線條、色彩、實物塑造等手段進行深入細致的刻畫,把審美判斷留在心里,把這種精神感召帶給未來。
參考文獻:
[1] 躍馬揚刀衛(wèi)中華——紀念抗日英雄劉云彪烈士犧牲70周年[DB/OL].長汀論壇,2020-04-03.
[2] 何叔衡[DB/OL].百度詞條,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D%95%E5%8F%94%E8%A1%A1/115598?fr=aladdin,2020-04-03.
作者簡介:陳水長(1970—),男,福建長汀人,本科,高級教師,福建省美術學科帶頭人培養(yǎng)對象,福建省網絡名師工作室領銜,龍巖市第二屆名師,龍巖市美術學科帶頭人,研究方向: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