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華
(山西省陽泉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山西 陽泉)
產后出血是臨床醫(yī)學中常見的婦產病癥,其主要指孕婦分娩后出血量達到500 mL 時引發(fā)的一系列癥狀,該癥狀極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失血性休克、貧血等癥狀,病情嚴重者甚至危及性命。隨著我國妊娠率的不斷提高,高危妊娠產后出血的癥狀發(fā)生率與日俱增,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國產婦的健康水平和妊娠質量[1-3]。本文通過對預防性護理干預在高危妊娠產婦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研究探討,為降低我國妊娠產婦產后出血率提出可行性方案。
選取我院2016 年1 月至2018 年1 月收治的高危妊娠孕婦47 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研究組和對比組,研究組23 例患者,對比組24 例患者,研究組患者年齡24~34 歲,平均(29.2±2.4)歲,平均體重(63.5±4.2)kg,平均孕周(32.2±1.8)周。對比組患者年齡25~35 歲,平均(29.4±2.5)歲,平均體重(63.7±3.8)kg,平均孕周(32.5±2.1)周。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均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入選標準:(1)兩組患者均接受CT 檢測且符合WHO 關于高危妊娠的診斷標準。(2)兩組患者均知道此次實驗研究的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有血液循環(huán)疾病者。(2)有免疫疾病者。(3)有認知障礙且不能配合治療者。
1.2.1 對比組
在對比組孕婦的臨床護理中應用常規(guī)護理方案進行護理干預,具體包括健康知識宣傳、體征檢測。健康知識宣傳:由護理人員在產婦分娩前對其行高危妊娠安全知識宣傳,通過對導致高危妊娠的因素以及分娩方案進行闡述,提高產婦認知度,此外可結合成功分娩案例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體征檢測:護理人員在產婦娩出后采用24 h 持續(xù)陪護的方式,嚴密監(jiān)控患者生命體征,并對血壓、心率等一般指標進行實時記錄,在其生命體征波動異常時,及時聯(lián)系醫(yī)務人員對其展開救治。
1.2.2 研究組
在研究組孕婦的臨床護理中應用預防性護理干預方案進行護理干預,具體包括心理護理、預防性用藥護理、預防性病床護理。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在產婦分娩前后對其行心理干預治療,通過聯(lián)合患者家屬的方式,幫助患者平復不良的心理情緒,使其以最佳狀態(tài)進行分娩以及接受娩出后康復治療。預防性用藥護理:護理人員嚴格遵照醫(yī)囑對患者用藥,于產婦娩出后給予其宮縮素(上海禾豐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850)靜脈滴注治療,并在用藥后持續(xù)觀察患者是否存在藥物過敏反應,當患者出現(xiàn)過敏反應時,需立即停止用藥,并給予抗過敏治療。預防性病床護理:在患者娩出后,護理人員需根據(jù)患者詳情進行病床護理。調整患者為仰臥位,采用由上至下的按摩手法對患者行按摩治療。
觀察兩組患者對護理治療的滿意度,滿意度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展開統(tǒng)計,以90 分以上為滿意,60~89 分為一般,59分以下為不滿意。觀察兩組患者娩出后2 h、6 h、24 h 平均出血量。
用SPSS 19.0 軟件對研究中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 標準差(±s)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 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過臨床護理干預后統(tǒng)計得知,研究組患者滿意度為滿意和一般的比例均高于對比組患者且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滿意度為不滿意的比例低于對比組患者且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下表1。
表1 兩組患者滿意度對比[n(%)]
經過臨床護理干預后統(tǒng)計得知,研究組患者娩出后2 h、6 h、24 h 平均出血量均低于對比組患者且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下表2。
表2 兩組患者出血量對比
表2 兩組患者出血量對比
組別 例數(shù) 娩出2 h 出血量 娩出6 h 出血量 娩出24 h 出血量研究組 23 192.5±24.6 245.3±48.2 287.4±12.5對比組 24 286.4±37.2 318.4±53.2 367.5±32.1 t 10.160 4.929 11.178 P 0.001 0.001 0.001
高危妊娠是指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產婦極有可能出現(xiàn)難產、流產癥狀,進一步危及母嬰安全的病癥,而高危妊娠伴產后出血,會增加母體娩出后康復階段的風險。產后出血病發(fā)的主要因素頗為駁雜,產婦子宮收縮乏力、胎盤殘留以及產道損傷均易導致病發(fā),患者臨床癥狀多表現(xiàn)為陰道出血。目前針對產后出血癥狀主要采用藥物控制止血進行治療,產婦及時接受治療通常能夠治愈[4-7]。
預防性護理干預是臨床護理中常見的護理模式,其主要通過針對患者可能出現(xiàn)的癥狀進行預防性護理治療,以此降低患者臨床治療中的高危風險,提高患者治愈率。將其應用在高危妊娠產后出血的臨床護理中,其能針對患者可能出血癥狀,針對性地進行藥物治療護理、病床護理,降低患者娩出后出血率以及出血量,全方位改善患者娩出后的生活質量,確保其安全地接受產后康復治療,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8-10]。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行預防性護理干預治療的研究組,其滿意度和娩出后不同時期平均出血量均優(yōu)于對比組患者且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高危妊娠產婦娩出后對其行預防性護理干預,能降低產婦出血率和出血量,避免其出現(xiàn)失血性休克、繼發(fā)性貧血等高危臨床癥狀,此外還有利于良好醫(yī)患關系的建立。因此,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