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巖
(廣西桂林市興安縣人民醫(yī)院,廣西 興安 )
小兒腹股溝疝也被稱作脫腸[1],是由于新生兒出生后腹股溝的鞘狀突不閉鎖或者閉鎖不完全形成先天性疝囊,導致腹腔內的網(wǎng)膜、小腸等內容物進入疝囊,最終形成腹股溝疝[2]。這是一種常見的小兒外科疾病,治療方式有手術以及非手術治療兩種方法[3],其中傳統(tǒng)手術所采用的方法是平行腹股溝韌帶外環(huán)口處斜切口行疝囊高位結扎術,但是此手術治療的方法創(chuàng)傷較大,住院時間較長,恢復較慢,且不能發(fā)現(xiàn)和處理并發(fā)疝、雙側疝。本次研究隨機抽選我院2018 年6 月至2019 年9月就診的小兒腹股溝疝患者60 例作為研究對象,具體如下。
抽選我院2018 年6 月至2019 年9 月就診的小兒腹股溝疝患者60 例,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參照組(各30 例)。研 究 組:共30 例,男25 例,女5 例,年 齡0.6~12 歲,平均(6.12±5.23)歲;參照組:男24 例,女6 例,年齡0.6~12歲,平均(6.28±5.36)歲。參照組與研究組的一般資料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參照組:共30 例患者,對其實施平行腹股溝韌帶外環(huán)口處斜切口行疝囊高位結扎術,患者姿勢采取平臥體位,將臀部進行墊高,麻醉方式采取氯胺酮靜脈復合麻醉,對手術區(qū)域進行常規(guī)消毒[4],于平行腹股溝韌帶外環(huán)口處斜切口(長度1.5~2 cm),在直視狀態(tài)下將精索充分外露出來,然后將提睪肌使用鈍性分開或者銳性剪開,找到疝囊并游離,內環(huán)處高位結扎疝囊,縫合切口,手術后按照常規(guī)操作對患者進行護理。
(2)研究組:共30 例患者,對其實施腹腔鏡小兒腹股溝疝疝囊高位結扎術,患者姿勢采取平臥體位,將臀部進行墊高,麻醉方式采取全麻并進行插管,搭建靜脈通道,對手術區(qū)域進行常規(guī)消毒,于患者的臍部行0.5 cm 的環(huán)行切口,置入套管針并將其固定,幫助建立二氧化碳氣腹,控制好二氧化碳氣腹的壓力,然后將腹腔鏡置入其中并對患兒的腹腔進行檢查[5]。將患者的腹腔情況了解清楚之后,將疝環(huán)確認出來,在操作鉗以及針鉤等工具的幫助下使用絲線對疝囊進行高位結扎[6],按照從內向外的順序來進行,對其進行穿刺、分離之后,再將結扎線在針鉤的穿引之下帶至腹腔外,高位結扎疝囊,將人工氣腹解除,將腹腔鏡等工具取出人體,對患者的切口進行消毒,皮下全層縫合手術切口,手術后按照常規(guī)操作對患者進行護理。
記錄并對比研究組與參照組兩組患者之間的手術出血量、平均手術時間、手術之后下床的活動時間、平均住院時長等手術情況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使用SPSS 20.0 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共30 例患者,其中手術出血量為(1.48±0.25)mL,平 均 手 術 時 間 為(13.21±2.19)min,下 床 活 動 時 間 為(12.10±1.84)h,平均住院時長為(1.45±0.32)d;參照組共30 例患者,其中手術出血量為(4.37±0.38)mL,平均手術時間為(21.08±3.42)min,下床活動時間為(21.75±2.32)h,平均住院時長為(5.07±0.40)d。研究組的手術出血量、平均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以及平均住院時長等指標對比參照組的各項指標更佳,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研究組與參照組手術情況對比
表1 研究組與參照組手術情況對比
平均住院時長(d)研究組(n=30)1.48±0.25 13.21±2.19 12.10±1.84 1.45±0.32參照組(n=30)4.37±0.38 21.08±3.42 21.75±2.32 5.07±0.40 P<0.05 <0.05 <0.05 <0.05組別 手術出血量(mL)平均手術時間(min)下床活動時間(h)
研究組共30 例患者,其中腹脹1 例(3.33%)、切口感染0 例(0%)、疝復發(fā)0 例(0%)、繼發(fā)鞘膜積液為1 例(3.33%)、陰囊腫脹為0 例(0%),總發(fā)生率為6.67%;參照組共30 例患者,其中腹脹1 例(3.33%)、切口感染1 例(3.33%)、疝復發(fā)1 例(3.33%)、繼發(fā)鞘膜積液2 例(6.67%)、陰囊腫脹3 例(10%),總發(fā)生率為26.67%,詳見表2。
表2 研究組與參照組并發(fā)癥情況對比[n(%)]
小兒腹股溝疝產(chǎn)生的病因主要是新生兒出生后腹股溝的鞘狀突不閉鎖或者閉鎖不完全[7],但鞘狀突未閉合并非都形成疝[8],如果嬰兒腹壁不夠強健,比如早產(chǎn)兒、低體重兒更容易發(fā)生腹股溝疝[9],其他如過度用力哭鬧、便秘、咳嗽等使腹內壓增高的情況[10],也會促使疝的形成。其中男性患兒的發(fā)病率會明顯高于女性。主要影響的是消化系統(tǒng)[11],而且會影響到患者的生殖系統(tǒng)發(fā)育,甚至會出現(xiàn)嵌頓、腸壞死等嚴重的并發(fā)癥[12]。小兒腹股溝疝的治療,雖然傳統(tǒng)手術能夠起到不錯的治療效果,但是創(chuàng)傷較大、住院時間較長、恢復較慢,且不能發(fā)現(xiàn)和處理并發(fā)疝、雙側疝。隨著技術的提高,微創(chuàng)手術不斷增多,而且效果更好。本次研究中,研究組共30 例患者,其中手術出血量為(1.48±0.25)mL,平均手術時間為(13.21±2.19)min,下床活動時間為(12.10±1.84)h,平均住院時長為(1.45±0.32)d;參照組共30 例患者,其中手術出血量為(4.37±0.38)mL,平均手術時間為(21.08±3.42)min,下床活動時間為(21.75±2.32)h,平均住院時長為(5.07±0.40)d。研究組的手術出血量、平均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以及平均住院時長等指標對比參照組的各項指標更佳,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30(6.67%)明顯優(yōu)于參照組的發(fā)生率8/30(26.6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比傳統(tǒng)手術,微創(chuàng)手術應用到小兒腹股溝疝治療效果更佳,建議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