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轉笑 肖慧芬 肖 忠 鄔旭群* 方 瑛 黃華霖
表1兩種歸隊模式下血液歸隊前檢測結果及成功歸隊情況
項目無門檻自愿模式獻血10次以上模式歸隊調查人數(shù)(人)1926歸隊前第一次酶免檢測有反應性[n(%)]3(15.79)0(0.00)歸隊前第一次核酸檢測有反應性[n(%)]4(21.05)2(7.69)歸隊前首次合格第二次酶免檢測有反應性[n(%)]0(0.00)0(0.00)歸隊前首次合格第二次核酸檢測有反應性[n(%)]2(10.53)1(3.85)成功歸隊[n(%)]10(52.63)23(88.46)P <0.05
表2兩種歸隊模式下獻血者成功歸隊后再次出現(xiàn)血液檢測不合格及獻血情況
項目無門檻自愿模式獻血10次以上模式成功歸隊人數(shù)(人)1023歸隊后酶免檢測有反應性[n(%)]0(0.00)0(0.00)歸隊后核酸檢測有反應性[n(%)]2(20.00)3(13.04)歸隊后再次不合格人數(shù)[n(%)]2(20.00)3(13.04)歸隊后一年內人均獻血次數(shù)(含機采)(次)2.204.78P >0.05
血清學酶聯(lián)免疫檢測聯(lián)合核酸檢測應用于無償獻血者血液檢測,有助于提高血液安全。但核酸檢測靈敏度高且特異性較酶免檢測低,故核酸檢測假反應性檢測結果在所難免。目前,國內采供血機構基于血液安全,逐漸完善了獻血者歸隊工作?!堆炯夹g操作規(guī)程(2019 版)》要求對血清學檢測和核酸檢測同時呈反應性的獻血者永久屏蔽。那么,酶免檢測無反應性而HBV(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檢測反應性被屏蔽的獻血者能否歸隊?歸隊風險如何?本研究通過對某地區(qū)2015年-2018年無償獻血酶免檢測無反應性而HBV核酸檢測反應性被屏蔽的獻血者進行追蹤檢測,評估了獻血者歸隊風險,探討了安全、嚴密的歸隊策略。
1.1擬跟蹤獻血者選擇和標本采集處理
選擇2015年1月-2018年10月自愿無償獻血后酶免檢測無反應性而HBV核酸檢測反應性被屏蔽的獻血者。深圳市龍崗區(qū)中心血站采用無門檻自愿原則進行采樣,另一家血站應用獻血次數(shù)≥10次的條件進行采樣。每次采樣間隔3個月以上,直接靜脈采樣,兩次采樣所有檢測結論均合格,經(jīng)評價和審批后予以歸隊。歸隊后繼續(xù)進行兩次以上獻血采樣。所有采樣分別采集EDTA-K2 抗凝、無分離膠的血清學檢測標本5ml和有分離膠的核酸管標本8ml。核酸標本于采血后 4h內離心(2 200g×15min)。所有標本采集后48h內完成各項檢測。
1.2試劑與儀器
深圳市龍崗區(qū)中心血站使用HBsAg 酶免試劑為北京萬泰、英國索林;核酸檢測試劑為羅氏 cobas TaqScreenMPX test(美國);酶免檢測儀器為Xantus全自動加樣儀(瑞士),STAR全自動加樣儀(瑞士),STAR全自動核酸加樣儀(美國),F(xiàn)AME全自動酶免檢測系統(tǒng)(美國);核酸檢測儀器為羅氏cobas s201核酸檢測系統(tǒng)(美國),HamiltonSTAR 混樣設備(瑞士)。另一家血站使用HBsAg 酶免試劑為北京萬泰、意大利索林;核酸檢測試劑為蓋立復Procleix Ultrio Plus Assay、Procleix Ultrio Elite Assay(西班牙)、羅氏 cobas TaqScreenMPX test(瑞士);酶免檢測儀器為愛康XANTUS 44/OH-200 全自動樣本分配系統(tǒng)、FAME全自動酶免檢測系統(tǒng)(瑞士);核酸檢測儀器為Procleix Tigri系統(tǒng)(美國)及Procleix Panther系統(tǒng)(西班牙),羅氏cobas s201核酸檢測系統(tǒng)(美國),HamiltonSTAR混樣設備(瑞士)。
1.3跟蹤檢測和HBV檢測不合格判定
跟蹤檢測時間間隔≥3 個月,在本次檢測合格的條件下進行下一次跟蹤檢測,對合格結果最少進行4 次跟蹤檢測。跟蹤檢測項目包括進行進口與國產(chǎn)兩種ELISA試劑和羅氏核酸混檢或單檢兩種模式檢測。跟蹤檢測結果出現(xiàn)以下變化之一均判定為檢測不合格(排除免疫接種):(1)檢出 HBV DNA;(2)HBsAg 單試劑陽性;(3)HBsAg 雙試劑陽性。
1.4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處理
應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各組之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無門檻自愿歸隊模式和獻血10次以上歸隊模式獻血者血液檢測結果及成功歸隊情況比較(表1)
2.2無門檻自愿歸隊模式和獻血10次以上歸隊模式獻血者成功歸隊后再次出現(xiàn)血液檢測不合格情況及歸隊后年人均獻血頻次比較(表2)
無償獻血者血液常規(guī)酶免篩查后應用核酸檢測可以有效降低酶免法漏檢造成的輸血風險,保障血液安全[1-2]。HBV核酸檢測存在相當比例的假陽性[3],導致更多的獻血者被屏蔽,特別是在固定機采血小板獻血者隊伍中,既加劇了采供血與需求的矛盾,又造成了獻血者的身心和名譽傷害,還可能引起糾紛。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規(guī)定核酸單檢初次反應性及混檢(≤8 份)初次與分拆后檢測均為反應性的血液要采取報廢處理,而該獻血者在重復檢測確定假陽性后可經(jīng)評估進入獻血者再次準入程序[4]。國內采供血機構在探討安全、合理的獻血者歸隊模式方面也進行了探討[5]。自《血站技術操作規(guī)程(2019 版)》頒布以來,血清學檢測和核酸檢測同時呈反應性的獻血者需永久屏蔽已無爭議,但酶免檢測無反應性單HBV核酸檢測反應性被屏蔽的獻血者歸隊工作缺少明確指引。部分血站對酶免檢測無反應性單HBV核酸檢測反應性被屏蔽獻血者的歸隊策略是參考《中國輸血協(xié)會團體標準》?!吨袊斞獏f(xié)會團體標準》中血液篩查后可申請進入歸隊的條件并不包含酶免檢測無反應性而HBV核酸檢測反應性被屏蔽的獻血者,此項對策更多的是出于血液安全的考慮[6]。從無償獻血推廣和發(fā)展的層面,血站作為一個非營利性社會機構,應該從獻血者的角度去看待核酸檢測結果假反應性高的問題。如將所有單純HBV核酸檢測反應性獻血者列為永久淘汰,對于獻血者的質疑,血站無法給出有說服力的檢測結論,容易造成血站信任危機。因此,有必要探討高敏感度NAT試劑應用造成篩查假陽性的獻血者的歸隊策略。
本研究中,無門檻自愿歸隊模式歸隊檢測19例中出現(xiàn)3例HBsAg轉陽,3 例均為首次獻血者,接近國內報道HBV窗口期感染獻血者首次獻血占80%的比例[3];而獻血10次以上歸隊模式26例中未出現(xiàn)HBsAg轉陽,23例成功歸隊,歸隊成功率88.46%,明顯高于無門檻模式的52.63%(P<0.05)。因此,增加獻血次數(shù)門檻可提高歸隊成功率,減少窗口期風險。建議對因酶免檢測無反應性而HBV核酸檢測反應性被屏蔽的獻血者歸隊增加歸隊次數(shù)門檻,將首次獻血而HBV核酸檢測反應性的獻血者排除在歸隊目標人群之外。
獻血10次以上歸隊模式的獻血者成功歸隊后年人均獻血4.78次且參與捐獻機采血小板者較多,表明該模式的獻血者歸隊是以獻血為主要目的的。因此,建議將酶免檢測無反應性而HBV核酸檢測反應性被屏蔽但多次獻血或固定獻血的獻血者列入歸隊目標人群。完善單項NAT 陽性獻血者屏蔽與歸隊檢測策略,穩(wěn)定獻血者隊伍,減少獻血者流失,是采供血機構現(xiàn)階段的重點工作[7-8]。同時,成功歸隊的獻血者歸隊后的追蹤檢測中,無門檻歸隊模式出現(xiàn)兩例再次檢測不合格,與增加獻血次數(shù)門檻歸隊模式成功歸隊后再次出現(xiàn)不合格情況無明顯差異(P>0.05),提示僅以 HBsAg + HBV DNA 作為酶免檢測無反應性而HBV核酸檢測反應性被屏蔽的獻血者歸隊血液檢測仍然存在一定的輸血感染風險。兩種模式歸隊后面臨的主要風險均主要為OBI(隱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3]。OBI獻血者因標本中病毒含量極低而難以捕獲,我國是HBV感染高發(fā)區(qū),更需要加強對OBI的檢測。有文獻報道稱,HBV核酸檢測反應性獻血者歸隊復檢ELISA、NAT均無反應,補充化學發(fā)光法試驗89.5%為抗-HBc 和/或抗-HBe反應性[9]。建議對HBV核酸檢測反應性獻血者的歸隊增加化學發(fā)光法等補充試驗,制定更嚴密的安全歸隊策略以保證血液安全。因此,需要在《血站技術操作規(guī)程( 2019 版)》的基礎上,在保障血液安全的同時,充分考慮獻血者實際需求,進一步研究將化學發(fā)光法等實驗作為歸隊補充實驗項目[9-10],從而更加安全、合理、有效地保障血液質量,推動我國無償獻血事業(yè)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