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云
“一樹紅花照碧海,一團火焰出水來,珊瑚樹紅春常在,風里浪里把花開……”相信很多人都熟悉歌劇《紅珊瑚》主題曲《珊瑚頌》那格調(diào)清新、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但知道這首歌曲的曲作者胡士平的人可能就不多了。新四軍是一個大學校,既培養(yǎng)捍衛(wèi)祖國的勇士,也塑造各方面的人才,胡士平就是從新四軍走出來的一位著名軍旅音樂家。
胡家瓦屋又一兵
胡士平1924年出生于長江之濱、安徽無為縣東鄉(xiāng)的白茆洲。胡氏家族人口眾多,他家的房屋被當?shù)厝朔Q為“胡家瓦屋”。胡家是一個革命大家庭,胡士平的五叔胡竺冰青年時代曾留學日本,大革命時期即參加革命,被譽為“黨外布爾什維克”,抗戰(zhàn)時期曾擔任無為縣長,與新四軍親密合作,為抗戰(zhàn)做出了很大貢獻。胡士平的大哥胡珀光,土地革命時期即擔任無為縣委委員。正是在胡竺冰、胡珀光的影響下,胡家有30余人先后參加革命,其中,胡竺冰、胡珀光、胡斯林等6人為革命犧牲。一門六英烈,足以榮門庭!
受家庭影響,胡士平很早就夢想著參加革命,但最開始幾次都因種種原因沒有離家成功。最初,由于胡士平年齡太小,成年的哥哥、堂兄又都參軍走了,因此家人對他參軍有很大顧慮。一次,胡士平準備跟隨皖中工委委員桂蓬到武漢去投身革命,可剛走出30多里路,母親便不放心托人把他找了回去。過了不久,胡士平又和堂兄胡師坦等幾個人,到廬江一帶尋找新四軍,但尋找、等待了好多天,也沒有找著新四軍,后來只得回家。雖然兩次參軍均以失敗告終,但胡士平初心不改,總是尋找機會參軍。1938年夏,開明的父親洞察兒子的心事,做通了妻子的工作,同意胡士平投奔軍營。離家那天,天色陰沉,母親給胡士平準備好包袱,反復叮囑道:“出門在外,全靠自己當心呵!”就這樣,胡士平帶著對革命的向往離開了家鄉(xiāng)。
年僅14歲的胡士平,先是參加了無為游擊隊,不久被調(diào)往新四軍第四支隊戰(zhàn)地服務團。服務團團長為程啟文,副團長為汪道涵。
戰(zhàn)地服務團主要做服務抗日、動員民眾工作。1938年秋冬,服務團在皖西、皖中活動,無為、廬江、舒城、六安、霍山、岳西等地的鄉(xiāng)鎮(zhèn)、山村都留下了胡士平和戰(zhàn)友們艱難跋涉的足跡。他們在一個地方召開群眾大會、抗日演出,往往只停留三五日便趕赴另一處開展工作。居無定所,時常轉(zhuǎn)移,是服務團戰(zhàn)士們生活的常態(tài)。但即使再辛勞、再艱苦,戰(zhàn)士們也從不叫苦叫累。
在皖西兩河口活動時,四支隊領導決定發(fā)展戰(zhàn)地服務團武裝組織。團員們立即行動,分散到各地動員青年參軍,隊伍很快發(fā)展到1000多人。戰(zhàn)地服務團還爭取了一個“新四軍第四支隊抗日游擊先遣隊”的番號,程啟文、汪道涵分別擔任司令、副司令,一些團員被下派到連隊擔任指導員。但由于部隊擴充過快,政治上把關不嚴,一些土匪、游民也混進了隊伍,使部隊成分復雜,不夠穩(wěn)定。這些人受不了軍紀的嚴格約束,又過不慣艱苦生活,不久就脫離了隊伍。部隊隨即進行整編,先遣隊建制被撤銷,武裝人員編入游擊團,戰(zhàn)地服務團也趁機組建了警衛(wèi)連。
誓留軍營不旋踵
1939年2月18日,是傳統(tǒng)的農(nóng)歷除夕,服務團夜宿肥東梁園,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團部駐地也在附近。當?shù)厝罕姛崆榈貙?zhàn)士們請到家中吃年夜飯,豐盛的飯菜、熱情的接待,驅(qū)散了戰(zhàn)士們心中的鄉(xiāng)愁。吃過年夜飯,撤去桌凳,就地鋪上稻草,戰(zhàn)士們挨著睡下,希望晚上能做個回家過年的美夢。
突然,一聲“有敵情,緊急集合”的命令和急促的哨聲,打破了黎明前的寂靜。戰(zhàn)士們聞警迅速打起背包,打開大門沖了出去。在路上,大家才獲悉,日軍從合肥、巢湖等地傾巢出動,企圖偷襲八團團部。八團很快與日軍交火。服務團戰(zhàn)士手中沒有什么武器,只得遵令撤離。當時寒風凜冽,雨雪交加,鄉(xiāng)間小路泥濘濕滑,加之四野茫茫,道路難辨。服務團戰(zhàn)士們艱難奔走,連續(xù)行軍一天一夜,滴水未進。到了宿營地,大家早已疲憊不堪,許多人雙腳走出了血泡。這次“沐風浴雨、冰天雪地”的急行軍,給胡士平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1939年7月初,以原新四軍第四支隊老八團為核心組建的新四軍第五支隊,在藕塘安子集舉行支隊成立大會。原第四支隊戰(zhàn)地服務團一分為二,胡士平等17名團員被編入第五支隊戰(zhàn)地服務團,胡士平的三哥胡斯林也在第五支隊,他在司政機關擔任干事。
五支隊擔任著開辟津浦路東根據(jù)地的重任。司令員羅炳輝不僅能打仗,還很重視軍隊的文化工作和抗日宣傳,他曾說:“有了革命的武化,還要有革命的文化?!绷_炳輝身邊有兩個“寶”:一個是學兵連;另一個就是戰(zhàn)地服務團。胡士平所在的服務團,經(jīng)常跟隨羅炳輝南征北戰(zhàn),胡士平漸漸地也就熟悉了羅炳輝。胡士平發(fā)現(xiàn),羅炳輝雖身材高胖,但身手敏捷靈活,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對士兵既嚴格要求又關心愛護。他常到服務團看望團員,與大家談心聊天,講長征故事,深受干部戰(zhàn)士和群眾的敬佩和愛戴。
1940年7月,胡士平得知三哥胡斯林犧牲的消息。原來,在開辟皖東根據(jù)地的古城會戰(zhàn)中,羅炳輝率老八團等新四軍部隊與頑軍作戰(zhàn),在梁興集小高村附近的一次激戰(zhàn)中,八團政委劉樹藩等100多名將士壯烈犧牲,時任八團青年干事的胡斯林也不幸在其中。胡士平聞訊無比痛心。過了幾天,胡士平隨服務團到老八團進行慰問演出。演出前,舉行了追悼犧牲烈士大會。團部將胡斯林烈士的兩件遺物——一條淡紫色帶花的被面、一支鋼筆,鄭重地交給胡士平。
1941年3月,當時正值皖南事變之后,江北形勢十分嚴峻,第五支隊整編為新四軍第二師五旅,胡士平所在的五支隊戰(zhàn)地服務團改為隸屬五旅的前鋒劇團。一天,胡母因思兒心切,趕到路東根據(jù)地來找胡士平。母親見到胡士平,淚流滿面,口中說道:“士平,見到你就想起了斯林,又歡喜,又傷心?!币环瑪⒄?,胡士平明白了母親的來意,她希望自己回無為到新四軍第七師工作。胡士平雖知母親想離兒子更近一些的心意,但仍然狠心拒絕了。次日,部隊接到命令要趕往前線,恰好經(jīng)過母親住的村莊,胡士平遠遠看到母親在一戶農(nóng)舍前門,手杵著拐杖,眼睛直直地注視著行進中的隊伍,部隊走出了村子好遠好遠,胡士平依然看到母親眺望兒子那令人心碎的身影。
1948年11月,規(guī)??涨暗幕春?zhàn)役即將打響,當時華東野戰(zhàn)軍提出了“消滅七兵團,活捉黃百韜”的響亮口號,縱政宣傳部副部長盧文光找到胡士平,要求他將詩人天蘭的長詩《咱們的連隊》譜寫成歌曲。受領任務,胡士平很快就投入創(chuàng)作中去。那時,淮海戰(zhàn)場激戰(zhàn)正酣,胡士平隨部隊連續(xù)出征、轉(zhuǎn)移、阻敵,可即便是在行軍時,他的腦海中也時常盤桓著曲調(diào)、音符、節(jié)奏。11月22日,前方傳來捷報:我軍全殲黃百韜兵團!就在同一天,胡士平也勝利完成了《咱們的連隊》的譜曲任務。在譜寫這首歌的過程中,胡士平轉(zhuǎn)戰(zhàn)200余公里,轉(zhuǎn)移了11個宿營地,遭遇到兩次敵機轟炸,真可以說是烽火硝煙伴隨著軍歌誕生!
1950年2月,胡士平隨所部調(diào)入海軍,任華東海軍文工團副團長。1951年夏,他帶領文工團一支朝氣蓬勃的37人歌舞小分隊作海上巡回演出。40天的巡演中,他體驗了水兵的戰(zhàn)斗生活,深入汲取了創(chuàng)作源泉,收獲了現(xiàn)實素材,寫出不少歌曲,受到了海島部隊的熱烈歡迎。此后,胡士平創(chuàng)作了大量有關“大?!焙汀八钡母枨?,如《宣誓》《第一面紅旗》《軍艦就是我們的家》《水兵之歌》《苦學苦練》《人民海軍戰(zhàn)歌》等。這些歌曲歌詞比較口語化、大眾化,曲調(diào)朗朗上口,好學易唱,鼓舞士氣,在海軍初創(chuàng)大練兵中,對提高部隊戰(zhàn)斗力發(fā)揮了非常及時的作用。
20世紀60年代前期,胡士平創(chuàng)作了不少歌曲和舞蹈音樂,較著名的有《人民子弟兵》《解放區(qū)風光好無邊》、大合唱《咱們的連隊》等。他既善于譜寫激越雄渾的軍歌,又長于創(chuàng)作抒情優(yōu)美的歌劇。蜚聲神州大地的歌?。半娪埃都t珊瑚》中的經(jīng)典唱段《珊瑚頌》《海風陣陣愁煞人》等,即是胡士平與海政文工團老團長趙忠以及鐘藝兵、林蔭梧、單文、王錫仁合作的經(jīng)典力作。1989年,《珊瑚頌》榮獲新中國成立40周年“喚起我美好回憶的那些歌”優(yōu)秀作品獎和“五洲杯”廣播金曲獎。
時光飛逝歲月如歌,胡士平從一名懵懂少年到一名新四軍戰(zhàn)士,從一名戰(zhàn)地服務團員到一名人民音樂家,經(jīng)歷過戰(zhàn)火硝煙,品嘗過無盡艱辛,咀嚼過生活甘苦,領略過藝術妙味,可謂此生無憾!晚年的胡士平,有了難得的閑暇時間,他用鍵盤敲擊出一個個字符,流淌出無盡的心聲,一部50余萬字的《步履無聲》,詮釋了人生的不懈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那飽含深情的文字,依然是那樣的如訴如泣,深沉而彰顯出力量,仿佛在天際不斷回蕩、時而激昂時而低沉的音樂交響……
(責任編輯:章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