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
袁國平,原名裕,字醉涵。1906年5月26日生于湖南省邵東縣袁家臺村。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先后參加了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1938年3月任新四軍政治部主任,成為新四軍領導人之一。1941年1月15日“皖南事變”爆發(fā)后,在指揮被打散的一部分部隊繼續(xù)突圍北撤的激戰(zhàn)中,已身負重傷的袁國平,為了不拖累部隊突圍,舉槍自盡(遺骸于1955年6月19日移葬在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實現(xiàn)了“如果有100發(fā)子彈,要用99發(fā)射向敵人,最后一發(fā)留給自己,決不做俘虜”的諾言。作為一名新四軍將領,袁國平的軍政才干廣為人知,其實他的文學功底亦相當深厚,創(chuàng)作了諸多詩詞佳作,并曾與毛澤東相“唱和”。
和毛澤東“長征詩”
袁國平出生于一個貧苦的農(nóng)民家庭,全家靠其父務農(nóng)兼彈棉花為生。袁國平自幼聰明好學,喜歡古典文學又擅吟詠。他10歲考入循程學校后,學識和見地都不斷增長。一天,他的班主任老師吳聰省帶著班級的同學,來到寶慶郊外邵水河畔巍峨的佘湖山登山游覽。吳老師面對著遠山近水,啟發(fā)學生們賦詩詠懷。才思敏捷的袁國平極目河山,感時觸世,很快就口占七絕二首《登佘湖山》。
其一為:“萬山圍繞亂如麻,何處登臨望眼賒;堪羨高峰能獨立,巍然不被晚云遮?!?/p>
其二為:“山勢高撐可摘星,游人來去不曾停;高瞻遠矚誰知我?將謂來庵聽佛經(jīng)?!?/p>
吳聰省吟誦再三,甚為滿意,并稱贊袁國平年紀雖小,卻氣魄不凡。
1925年10月,袁國平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政治科后,積極參加“青年軍人聯(lián)合會”的活動,同國民黨右派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1926年7月他參加北伐戰(zhàn)爭,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左翼宣傳隊第四隊隊長、第十一軍政治部宣傳科科長。1927年12月參加廣州起義后,袁國平在廣東花縣參與組織將起義軍余部整編為工農(nóng)革命軍第四師,先后任師參謀長、黨代表。1928年1月,袁國平率部轉(zhuǎn)移到海豐,參與領導創(chuàng)建東江革命根據(jù)地的斗爭。東江根據(jù)地失陷后,奉命經(jīng)香港轉(zhuǎn)赴上海工作。1929年,他被派往湘鄂贛根據(jù)地,先后任中共湘鄂贛特委委員兼宣傳部部長、紅五軍代政委等職,參與領導湘鄂贛邊區(qū)游擊戰(zhàn)爭和根據(jù)地的創(chuàng)建工作,并與邱一涵結為伉儷。
長征期間,他先后擔任紅三軍團(后改稱紅三軍)政治部主任、紅一方面軍政治部代主任等職,率部戰(zhàn)勝敵軍的圍追堵截,越過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歷盡艱辛,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
在陜北,袁國平和邱一涵夫婦看到了毛澤東寫的《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眱扇俗x后異常激動,邱一涵對袁國平說:“你會寫詩,你就寫一首和毛主席的詩,我來抄正?!痹瑖秸患て鹪娕d,很快就用原韻寫了一首題為《和毛主席長征詩》的七律,詩曰:“萬里長征有何難?中原百戰(zhàn)也等閑。馳騁瀟湘翻濁浪,縱橫云貴等彈丸。金沙大渡征云暖,草地雪山殺氣寒。最喜臘子口外月,夜辭?;男﹂_顏。”詩中的“中原”本指黃河流域,這里指中國;“等閑”指平常事;“瀟湘”指瀟水湘水,均在湖南,因此也用以泛指湖南;“云貴”指云貴高原;“等彈丸”即指把云貴高原看得像彈丸之地,極力寫出紅軍縱橫馳騁的豪氣。
此詩的首聯(lián)是全詩的綱領,開門見山地寫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遠征對紅軍來說是無所畏懼的,其間經(jīng)歷的無數(shù)次惡戰(zhàn)就好比平常事一樣。頷聯(lián)寫紅軍縱橫馳騁、轉(zhuǎn)戰(zhàn)云貴川湘數(shù)省的戰(zhàn)況:攻克黎平,強渡烏江,攻占遵義,四渡赤水,馳突湘江瀟水……,在鐵流二萬五千里征程中捷報頻傳。頸聯(lián)“征云暖”形象地寫出了紅軍強渡大渡河和搶渡金沙江時連續(xù)作戰(zhàn)的頑強作風和敢打敢拼的旺盛斗志,而“殺氣寒”則逼真地描繪了空氣稀薄、道路險峻的雪山和千里沼澤的草地給紅軍征途帶來的艱難險阻。尾聯(lián)寫紅軍攻克天險臘子口后的極其喜悅的心情。臘子口是四川省通往甘肅省的要口,到達臘子口,意味著紅軍直抵陜甘寧革命根據(jù)地已是指日可待,戰(zhàn)略大轉(zhuǎn)移勝利在望。這首七律意境雄渾,描繪了長征途上的許多宏大場面,鮮明地表現(xiàn)了紅軍的崇高和偉大。全詩予人以典型生動的畫面感,引導讀者進入壯闊的戰(zhàn)爭場面。
邱一涵一口氣讀完,連聲說道:“好詩,好詩!”她連夜用左手(右手在戰(zhàn)斗中負傷已不能寫字)抄正??吹狡拮映媚敲垂ふ?、清秀,袁國平連聲叫好:“好字,好字!”夫妻倆興奮得一夜無眠。
寄母詩
1935年11月,袁國平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后方政治部主任,不久調(diào)任中國工農(nóng)紅軍學校政治部主任、政委。1936年1月,中國工農(nóng)紅軍學校更名為西北抗日紅軍學校后,周昆任校長,袁國平任政委。1936年6月,中國工農(nóng)紅軍大學在瓦窯堡創(chuàng)辦,林彪為校長,袁國平為訓練部部長。紅軍大學分設3個科,第一、二科駐陜北,第三科(袁國平任政委)駐隴東環(huán)縣木缽鎮(zhèn),1937年1月移駐甘肅省慶陽縣城。因第三科遠離紅軍大學本部,故又稱“紅大第二?!保瑢ν鈩t稱“紅軍教導師”(師長周昆、政委袁國平)??谷諔?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紅軍大學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第三科改稱“慶陽步兵學校”,亦稱“抗大步兵學?!薄T撔S芍芾ト涡iL,袁國平任政委。不久袁國平又擔任中共隴東特委書記。
袁國平自離開湖南老家參加革命后,就全身心地投入殺敵戰(zhàn)場,沒有回老家看望過父母。1937年,袁國平在慶陽期間,曾給在老家的母親寫了一封家書。他在信中寫道:“我已置身于革命,是以犧牲一切為代價的,無法幫助家里,希望家里能夠支持我、原諒我?!痹诒磉_對母親的思念的同時,他還把自己的一張相片隨信寄給了母親。這張照片是在長征到達陜北后拍攝的,照片中袁國平戴著一副眼鏡,滿懷勝利喜悅,騎著一匹花白的高頭大馬在鄉(xiāng)間的小道上前行。在相片的背面,他題寫了一首七律,詩曰:“十載辛酸斗兵戎,愧我吳下舊阿蒙。半壁江山沉血海,滿地干戈斗沙蟲。北伐長征人猶在,千傷萬死鬼亦雄。彈丸掙扎魚龍變,地覆天翻見大同?!?/p>
在這首表達自己獻身革命堅定不移的“寄母詩”中,袁國平自謙地把自己比作“吳下阿蒙”?!皡窍屡f阿蒙”是指三國時期東吳的魯肅認為將軍呂蒙沒有學問,后來呂蒙讀了許多史書和兵書,學識頗豐,魯肅再碰到他時,很佩服,說他不再是吳下阿蒙。作者的意思是說自己對于革命事業(yè)沒有重大貢獻,十年奮戰(zhàn),沒有把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推翻,眼看著半個中國陷入日本帝國主義的血腥蹂躪之下,人民受敵人的屠殺,遍地死傷;“沙蟲”說的是相傳周穆王南征時,一軍盡化,將吏變?yōu)樵澈旺Q,士兵變?yōu)樯澈拖x;“彈丸掙扎”中的“彈丸”指日本島國是彈丸之地,比喻國小,“掙扎”指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不過是帝國主義的垂死掙扎而已;“魚龍變”指“魚龍變化”,借漢代的一種雜技,即一會兒變魚,一會兒變龍,來指抗戰(zhàn)的結果會造成極大的變化;“大同”指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袁國平用這首詩表達了自己趕走侵略者,建立新中國的決心。
贈同學詩
1937年秋,甘肅慶陽處處洋溢著國共合作、一致抗日的濃烈氣氛。因慶陽抗日工作開展得紅紅火火,故國民黨政府也決定派團前往參觀訪問。對此,有人認為這是黃鼠狼給雞拜年,不安好心,不樂意接待他們。時任中共隴東特委書記兼八路軍駐隴東辦事處主任的袁國平開導說:“對這個參觀團,我們不但要接待,而且要接待好。這是送上門的統(tǒng)戰(zhàn)工作,這樣好的買賣何樂而不為喲!”那些原來思想不通的同志,被袁國平一席話說得茅塞頓開。
國民黨政府參觀團里有幾個人是袁國平當年在黃埔軍校的同學。相見之后,一位老同學感慨地說:“袁仁兄,軍校畢業(yè)后,我們分道揚鑣了,你朝左走,我們向右轉(zhuǎn)了。”袁國平笑著說:“兄臺們,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你們?nèi)ミ^黃(帝)陵嗎?離這里不到300里。諸君若有興趣,小弟愿驅(qū)車奉陪。在座的都是炎黃子孫,面對外族入侵,應當摒棄前嫌,攜起手來,一致對外!”還有一位老同學拍著袁國平的肩膀說:“以袁仁兄之大才,若能到我們那邊去,定能委以高位,奉以厚祿的?!痹瑖铰犃T,又笑著說:“謝謝兄臺美意,不才此生別無所求,唯愿為民眾、為民族做點有益的事。”
在慶陽的兩天里,參觀團成員無不佩服袁國平高超的領導才能和卓越的抗日業(yè)績。臨行時,他們向袁國平求詩留念。袁國平頷首從命,作《七絕》二首相贈:
其一為:“三年同學十年仇,百戰(zhàn)糾纏一戰(zhàn)休。差幸干戈化玉帛,愿從風雨濟同舟?!?/p>
其二為:“逐鹿中原為國是,十年征戰(zhàn)聽人評。相逢休話鬩墻事,莫使神州任陸沉?!?/p>
這兩首七絕既是對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詩意化的解讀,又表明了共產(chǎn)黨人一定能夠打敗日本侵略者的勝利信心。
贈妻詩
1929年5月,時任中共湘鄂贛特委宣傳部部長的袁國平來到湖南平江橫洞巡視工作,遇上了正在這里堅持斗爭的邱一涵。邱一涵,1907年12月27日出生于湖南平江蘆洞鄉(xiāng)丁家源村。1926年參加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后曾任紅三軍團政治部青年干事等職,參加了長征。到達陜北后,曾任中共隴東特委婦女部部長、新四軍教導隊組織科科長、華中軍政大學政治部主任等職。
兩人相識后,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把他們緊緊連在一起,經(jīng)過革命斗爭血與火的錘煉,兩人于1930年結為伉儷。邱一涵除了認真做好本職工作外,還經(jīng)常擠時間協(xié)助袁國平工作。1939年三八國際婦女節(jié),新四軍軍部評選了三對模范夫妻,袁國平和邱一涵就是其中的一對。后來,袁國平曾在邱一涵寄給他的照片背面賦詩一首,表達他們夫妻深厚的感情,詩曰:“不是甜的蜜,不是香的花,好比茅臺酒,醇芳與日加。”詩中袁國平把邱一涵的高貴品質(zhì)和他們之間的純真愛情,比作茅臺酒,年代愈久,其味愈濃,其香愈純,體現(xiàn)出了革命戰(zhàn)士情深如海,以及真善美的愛情婚姻價值觀。邱一涵非??粗卣煞虻馁浽?,一直珍藏在身邊。
“十年征戰(zhàn)感系多,問君何事費蹉跎?愿將頭顱拋原野,不隨池流逐濁波?!边@是袁國平贈給邱一涵的另一首詩。袁國平十分疼愛妻子,然而在長征時,他卻將自己騎的馬讓出來馱載傷病員,卻讓手部已受傷、裹過小腳的妻子拉著馬的尾巴,一步一步地在長征路上前行。為了革命事業(yè),他們把一子二女寄養(yǎng)在鄉(xiāng)下。由于家貧缺糧少藥,以致2歲的小女兒因貧病無醫(yī)夭折,大女兒13歲被送人做了童養(yǎng)媳,8個月大的兒子袁振威被送回湖南老家,幼年貧困失學,一度牽著雙目失明的奶奶討飯度日。
袁國平犧牲后,邱一涵沒有再婚。新中國成立后,她曾任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兼組織部部長、中共江蘇省委常委兼監(jiān)委書記等職。1956年11月2日因病在南京逝世。
主持創(chuàng)作《新四軍軍歌》
1939年3月的一天晚上,新四軍軍部在安徽涇縣舉行歡迎周恩來的晚會。在晚會上,陳毅唱了一首《馬賽曲》,回到座位后,他感慨地對周恩來說:“我們新四軍應當有支歌為好!”周恩來含笑點頭說:“好呀!你是詩人,你就寫個歌詞吧!”陳毅慨然應允了。
1939年3月30日,陳毅寫出了《新四軍軍歌》歌詞的初稿,題目為《十年》。全歌詞如下:“光榮的北伐行列中,曾記著我們的威名。我們繼承著革命者受難的精神,在南國的羅霄山,鍛煉成為鋼鐵的孤軍。這里有革命的反帝的歌聲爛漫,飄揚海外,散播農(nóng)村。我們送出了抗日先遣的萬里長征,我們留下來堅持斗爭,招引那民族再團結,雄雞破曉,偉大的抗日這聲。風雪饑寒,窮山野營,磨煉我們艱苦奮斗的精神;三年隔絕,四圍孤立,增添我們獨立堅持的勇氣。長年累月的埋伏與周旋,把游擊戰(zhàn)爭與秘密工作結合在一起,我們就是這個母親的兒子,我們鐵的紀律就來源于此。??!這光榮的傳統(tǒng)準備了十年,今朝抗日,敵寇膽寒!我們在大江南北,向敵后進軍,南京城外遍布抗戰(zhàn)的旗旌。我們有共生死的政治團結,鼓舞敵后人民的勝利信心。在日寇封鎖線上穿插,在日寇堅城下糾纏,我們慣長于夜間作戰(zhàn),用白刃同日寇肉搏,向敵人巢穴里投進烈火。集小勝為大勝,由相持到反攻,看我們風馳電掣,橫掃千軍。前進,前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高舉新中國的旗幟前進!”歌詞熱情歌頌了新四軍繼承著北伐第四軍、工農(nóng)紅軍第四軍和堅持南方游擊戰(zhàn)爭的紅色游擊隊前后十余年的光榮傳統(tǒng),并取其成數(shù),故名“十年”。
新四軍副軍長項英看到陳毅寫的歌詞初稿后,指定時任新四軍政治部主任的袁國平主持,以陳毅初稿為基礎進行《新四軍軍歌》的創(chuàng)作,并說袁國平是作詞的行家。后經(jīng)袁國平主持集體創(chuàng)作的《新四軍軍歌》歌詞是:“光榮北伐武昌城下,血染著我們的姓名;孤軍奮斗羅霄山上,繼承了先烈的殊勛。千百次抗爭,風雪饑寒;千萬里轉(zhuǎn)戰(zhàn),窮山野營。獲得豐富的戰(zhàn)爭經(jīng)驗,鍛煉艱苦的犧牲精神。為了社會幸福,為了民族生存,一貫堅持我們的斗爭!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揚子江頭淮河之濱,任我們縱橫的馳騁;深入敵后百戰(zhàn)百勝,洶涌著殺敵的呼聲。要英勇沖鋒,殲滅敵寇;要大聲吶喊,喚起人民。發(fā)揚革命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創(chuàng)造現(xiàn)代的革命新軍。為了社會幸福,為了民族生存,鞏固團結堅決的斗爭!抗戰(zhàn)建國高舉獨立自由的旗幟,前進,前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前進,前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前進,前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1939年7月1日上午,新四軍軍部慶祝黨的生日,袁國平布置文化隊演唱《新四軍軍歌》,軍部領導聽后,一致認為符合要求,軍歌的詞曲就這樣當場定了下來。
《新四軍軍歌》從誕生到后來在新四軍中廣泛教唱,作為軍政治部主任的袁國平,付出的心血是最多的。盡管袁國平是主持《新四軍軍歌》創(chuàng)作的關鍵人物,但在詞作者的認定上,都始終沒有袁國平的名字。
一首絕筆歌《別了,皖南》
1940年年底,根據(jù)黨中央指示,新四軍軍部即將離開駐守3年的皖南涇縣云嶺,到江北敵后開辟新的抗日根據(jù)地。3年的皖南生活,讓新四軍將士與這里的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即將開始的北上抗日,必定充滿了困難和艱辛。帶著對皖南人民的惜別之情和對北上抗日的必勝決心,袁國平寫下了一首題為《別了,皖南》的歌詞:“前進號角響,大家準備好,子彈上膛,刺刀出鞘。三年的皖南,別了!目標,揚子江頭,淮河新道。哪個來攔路,哪個被打倒!沖過重重疊疊的封鎖,沖進日本鬼子的窩巢。我們一定勝利,我們一定到達目標!”
寫完歌詞后,袁國平把它交給作曲家任光,請他譜曲。袁國平對任光說:“新四軍是1938年成立的,在皖南已整整3年了,同志們對皖南都很有感情,新四軍即將北渡長江,得給同志們打打氣,以振作精神,到江北敵后開辟新的根據(jù)地?!甭犃诉@番話,任光很受感動,接過歌詞便全力投入創(chuàng)作,幾天后終于完成譜曲。這首歌曲見證了新四軍離開皖南、北渡長江、向東發(fā)展、開辟蘇北的戰(zhàn)斗歷程,也充分表達出新四軍將士對皖南依依不舍的惜別之情;表現(xiàn)了共產(chǎn)黨人不畏強暴,血戰(zhàn)到底的英雄氣概和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也吹響了投入新的戰(zhàn)斗的嘹亮號角。
1941年初,新四軍開始陸續(xù)撤離涇縣云嶺,向皖東南、蘇北一帶轉(zhuǎn)移,因此這首歌曲又被稱為《新四軍東進曲》。
1941年1月4號,新四軍軍部和皖南部隊9000多人,唱著《別了,皖南》告別云嶺。1月6號,當部隊行進到?jīng)芸h茂林地區(qū)時,突遭國民黨軍8萬余人的伏擊。新四軍奮戰(zhàn)七晝夜,彈盡糧絕,除約2000人突圍外,大部分犧牲或被俘。軍長葉挺與國民黨軍隊談判時被扣押;副軍長項英和副參謀長周子昆遇害,政治部主任袁國平舉槍自盡,作曲家任光也不幸中彈犧牲。這首《別了,皖南》就成為祭奠“皖南事變”中犧牲的新四軍將士的哀歌。(題圖為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
(責任編輯: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