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仁
李少石,原名李國俊,又名李振,1906年6月出生于廣東省新會縣(今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被黨組織調到香港工作,1929年奉調上海,1930年再次被派到香港建立秘密交通站。1933年5月10日奉令回上海任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部長。1934年2月28日,因叛徒出賣被捕入獄。1937年8月國共合作時,經周恩來交涉獲釋出獄,后被派往香港繼續(xù)為黨工作。1943年春奉調重慶,公開身份是《新華日報》編輯兼記者,實際在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任周恩來的秘書,改名為李少石。1945年10月8日,因乘汽車在重慶紅巖嘴下土灣遭國民黨士兵槍擊而遇難,時年39歲。10月12日,赴重慶談判的毛澤東在離開重慶回延安前為其親筆題詞:“李少石同志是個好共產黨員,不幸遇難,永志哀思!”這位英年早逝的烈士早年投身革命,一直是我黨隱蔽戰(zhàn)線上的一名英勇斗士,同時他才華橫溢,文采飛揚,尤其喜愛寫詩,被其愛妻廖夢醒稱為“詩翁”。
明志詩
1934年2月28日,因叛徒出賣,李少石被捕入獄,先囚于南京監(jiān)獄,次年被轉解蘇州反省院。在獄中,他受盡折磨,腳被打傷,肺部被打壞,但他卻視死如歸,經常寫詩抒發(fā)豪情壯志。
李少石被解往南京時,曾寫了一首題為《南京書所見》的七言絕句以表達自己忠于革命事業(yè)的決心,詩曰:“丹心已共河山碎,大義長爭日月光。不作尋常床簀死,英雄含笑上刑場。”丹心,即一顆紅心;河山碎,指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國土。簀音“責”,指席。后漢馬援說:“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耶!”這里是說革命戰(zhàn)士在反動派的殘酷迫害下,英勇無畏、寧死不屈,不愿昏昏聵聵度日。此詩以直抒胸臆的筆墨,寫出了共產黨人臨難之時的英雄本色,映照著作者參加革命以來對黨的耿耿忠心和鋼鐵般的堅強意志。
在獄中3年,李少石曾寫了多首詩來表達自己渴望戰(zhàn)斗和思念親人的心聲。其中在《寄母》詩中,他寫道:“赴義爭能計養(yǎng)親,時危難作兩全身。望將今日思兒淚,留哭明朝無國人?!痹陬}為《夢湄女》寫給女兒李湄的詩中寫道:“記否渠渠學語時,為爺常誦木蘭詩。歸來此際情可怯,不似從前舊女兒。”在《夢回》的詩中這樣寫道:“眼前殘影尚分明,游子驚心夜五更。敧枕不教重入夢,怕看慈母淚縱橫?!边€有一首題為《夜》的詩:“囚中歲月愁中夜,漂泊生涯落魄身。壯志未酬人已老,不堪重憶歸時辰。”
1937年8月國共第二次合作,李少石被釋放出獄。出獄時,李少石寫了一首題為《出獄》的七言詩,詩曰:“乍覺人間一境新,萬千感集楚囚身。荊榛障道家猶遠,烽火連云國半湮。彈指三年阿鼻獄,傷心何日太平民?縈懷不盡興亡思,野草巖花看未真。”詩中對自己3年的牢獄生活輕描淡寫,一筆帶過,指出令人痛心的是“荊榛障道”“烽火連云”,充分展現(xiàn)出一個革命者心系面臨危亡的祖國和處于顛沛流離境地的廣大百姓的家國情懷。
出獄后的李少石和妻子廖夢醒隨廖夢醒之母何香凝同往上海。上海淪陷后,他們又一起前往香港,定居九龍“雙清樓”。1940年10月,著名詩人柳亞子抵港。柳亞子在李少石被捕后曾全力營救。在“雙清樓”,故人相見,快慰不已。何香凝隨即宴請柳亞子,香醇的紅葡萄酒激活了柳亞子久違了的詩意,他情不自禁地大聲吟哦自己的即興之作:“門第雙清舊廓恢,依然蘭玉秀庭階。云臺小耿無雙士,玉鏡溫郎第二才。報國十年誓薪膽,深談一夕接風雷。只慚老我衰頹甚,努力終期后起來?!绷鴣喿拥那榫w深深感染了李少石,他便與柳亞子談詩吟句,如醉如癡,旁若無人,廖夢醒見狀不禁戲稱丈夫為“詩翁”。柳亞子對李少石的詩才評價很高,遂賦詩贊曰:“玄元皇帝孫枝九,衛(wèi)公兵法謫仙酒。詩翁能詩不能飲,紅棉花底豐姿休?!贝撕?,柳亞子常以“詩翁”代稱李少石。
寄妻詩
李少石曾在不同時期給妻子廖夢醒寫過3首《寄內》詩。內,即內人,指妻子,“寄內”就是寫給妻子。
廖夢醒是國民黨元老、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的長女。1925年考入廣州嶺南大學,與李少石成為同班同學。1930年與李少石結為伉儷。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1月16日,廖夢醒生下女兒李湄。
李少石的第一首《寄內》詩是在香港工作期間寫的。因李少石經常把自己的衣服送給從蘇區(qū)經香港轉上海的同志穿,致使自己無衣可穿,為此,廖夢醒沒和他商量就買了一塊衣料,給他做了一件衣服備用。有一天,李少石要外出工作,卻發(fā)現(xiàn)沒有合適的衣服可穿,正著急時,廖夢醒急忙把那件新衣服拿出來給他穿。李少石見是一件高檔的衣服就發(fā)起脾氣來,說廖夢醒不該亂花錢。李少石平日從不發(fā)脾氣,這是絕無僅有的一次。事后,他非常后悔,就寫了一首《寄內》詩,向廖夢醒道歉,詩曰:“一自結編知愛厚,五年同夢見情真。布裳夜綴憐卿苦,粗糲長甘諒我貧。病里慰人猶帶笑,忙中課女費分身。今宵舊事重縈想,無限唏噓自愴神。”
1934年2月李少石被捕入獄后,廖夢醒心急如焚,特別珍惜每月一次探監(jiān)的機會。她除了給李少石送些物品外,更主要的是給他精神上的支持。李少石在獄中回顧了與廖夢醒從相識、相知至相愛的情感歷程,心潮起伏,感慨萬千,寫了一首《寄內》詩,詩曰:“一朝分袂兩相思, 何日歸來不可期。豈待途窮方有淚?也驚時難忍無辭。生當憂患原應爾,死得成仁未足悲。莫為遠人憔悴盡,阿湄猶賴汝扶持?!痹娭杏兴寄?、有慰勉,又有托付,柔腸百轉,感情真摯,更有英雄情懷,充滿浩然正氣。
1942年5月,周恩來發(fā)電報調廖夢醒到重慶工作,李少石有任務仍需留在香港。廖夢醒接到通知后,匆匆準備行裝,與李少石依依惜別,帶著李湄于8月3日抵達重慶。與周恩來見面后,周恩來叮囑她說:“因為大革命時代國民黨的人都認識你,你千萬不能暴露你共產黨員的身份。”接著,在周恩來的安排下,廖夢醒除了擔任保衛(wèi)中國同盟的辦公室主任之外,還兼任財務主任。工作之余,廖夢醒常常思念丈夫,尤其是在夜深人靜時,思念之情更為強烈。其實,李少石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為此,他又作《寄內》詩一首,以抒發(fā)對妻兒的思念之情,感嘆他們婚后的聚少離多,詩曰:“名門女將自超群,直落人間冠一軍。每到艱難猶苦斗,不辭杵臼見辛勤。畫眉未足酬知己,奮翮無能愧負君。十四年來三愴別,南中望斷暮天云。”
1943年春,周恩來把李少石也調到重慶八路軍駐渝辦事處工作,一家人終于團聚了。不過,李少石到重慶之后,周恩來征求廖夢醒的意見:“老李還得住辦事處,你有沒有意見?”廖夢醒深知這完全是出于工作的需要,隨即爽快地回答:“一切服從組織決定?!贝撕?,李少石與廖夢醒嚴格遵守周恩來的囑咐,就是偶爾在路上碰到,也總是裝著不認識。
抨蔣詩
1943年3月10日,重慶正中書局出版發(fā)行了署名蔣介石的小冊子《中國之命運》,這本小冊子實乃“一本對中國人民的宣戰(zhàn)書,是為發(fā)動內戰(zhàn)的思想準備與輿論準備”。剛到重慶不久的李少石讀后極為憤慨,馬上寫了一首題為《讀完〈中國之命運〉后感》(亦稱《詠史》)的詩,詩曰:“萬千邏卒獵街衢,偶語寧辭殺不辜?安內難忘傷手足,攘夷偏惜擲頭顱。天之未喪斯民主,人盡能誅是獨夫。二世亡秦前鑒在,祖龍何事怒坑儒?”
此詩是借秦始皇來抨擊蔣介石。頭兩句字面上是說當年秦始皇怕人民起來造反,就派出大量士兵到處巡邏,并規(guī)定凡“偶語”(兩個人在街頭談話)的即使“不辜”(指無罪)也要抓起來殺頭。當時重慶到處充滿白色恐怖,無數(shù)國民黨特務經常在街道上竊聽行人說話,搜捕革命志士,頭兩句詩是抨擊國民黨反動派殘酷橫暴,發(fā)現(xiàn)可疑者抓來就殺。三四句中的“安內”和“攘夷”,前者是指“反動派扼殺人民革命力量”,后者是指“抗日”。說的是反動派口上說“抗日”,只是“掛羊頭賣狗肉”,欺騙人民,實際上是在實行賣國投降路線,而用全力屠殺人民。五六句是說“天意”(在這里是指“人民的意志”)絕不會斷送民主事業(yè),我們是能打敗“獨夫”(指蔣介石)的。最后兩句是說秦始皇(祖龍)討厭儒生批評他,把儒生活埋了。但秦朝只傳了兩代仍然很快就被推翻,以此為鑒,蔣介石注定要滅亡,大肆屠殺革命志士是徒勞的。此詩借古諷今,抨擊了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
此外,李少石還寫了一首題為《無題》的詩,詩曰:“何須良史判賢愚,正色寧容紫奪朱?半壁河山存浩氣,千年邦國樹宏模。風云敵后新民主,肝膽人前大丈夫。莫訝頭顱輕一擲,解懸拯溺是吾徒。”詩中的“正色”指“紅色”;“懸”指“倒掛”,“溺”指“淹死”,比喻敵占區(qū)人民在水深火熱中的生活,而“解懸拯溺是吾徒”,正是說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解救處于水火之中的人民。
賀婚祝壽詩
李少石在重慶新華日報社和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工作期間,曾和喬冠華、龔澎共事。喬冠華時任《新華日報》“國際新聞”主編,主持“國際專欄”,并擔任《群眾周刊》主編。龔澎時任《新華日報》記者、周恩來的外交秘書兼翻譯。兩個人于1943年9月結婚。作為喬冠華和龔澎的戰(zhàn)友,李少石在喬冠華和龔澎的新婚之日,寫了一首題為《賀喬冠華龔澎新婚》的七言詩表示祝賀,詩曰:“姹紫嫣紅無限春,巴山何辜遇良辰。兩年風雨同舟侶,百歲絲夢共命身。國際文章傳令譽,外交壇站見精神。一詩且寄鵝毛意,祝汝新人德日新?!?/p>
1944年1月3日,在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黨組織為慶祝董必武六十大壽,舉行了隆重的祝壽會。會上,激情滿懷的董必武還致了答謝詞。實際上,董必武生于1886年3月5日,當時離他60周歲的生日整整還差2年零60天。那么,黨組織為什么提前兩年多給董必武舉行隆重的祝壽活動呢?
這是因為當時國民黨反動派派特務進一步加緊了對重慶紅巖和曾家?guī)r的包圍,并公開跟蹤盯梢,監(jiān)視我方人員及來客活動,導致辦事處和外界聯(lián)系極為困難。正是由于斗爭的需要,董必武才提前兩年多當了“六十”壽翁。
在這樣的背景下為董必武舉辦祝壽會,新華日報社和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的工作人員都興奮萬分,紛紛寫詩賦詞表示祝賀。李少石當然也不例外,他也寫了3首題為《賀董老六十大壽》的七言詩,向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獻上祝賀。其一為:“地缺山崩六十年, 高張赤幟獨當先。誅心有論追良史, 強項無慚對昔賢??谷詹惶摮潭f,承風何止士三千?笑看桃李庭前發(fā),雨露從知未枉然?!逼涠椋骸盎⒀ǖ秴矐T險虞,萬千魑魅視如無。中流獨力撐危局, 內助英雄亦丈夫。天下幾能稱大老,蒼生何幸見楷模!紅巖此日傳佳話,百壽圖成晉一觚。”其三為:“正氣丹心孰與儔?黃安一老自千秋。六年參政爭言路,萬里長征記壯猷。為挽顛危甘盡瘁,每懷饑溺輒先憂。巴山祝嘏留佳話,名將如今見白頭?!边@3首祝壽詩不但謳歌了為革命事業(yè)奮斗了幾十年的董老,而且還表達了作者對這位為實現(xiàn)共產主義而堅持不懈的老戰(zhàn)士的敬佩。
詩翁遇難
“行年四十原非老,荷重如君便已稀。難得稱觴同聚首,況能舉案效齊眉。雪山未阻征人路,霜獄寧磨戰(zhàn)士姿?不負埋頭雙苦斗,神州遍地見紅旗?!边@首題為《行年》的七言詩,雖然沒有標明寫作時間,但從詩的標題和內容推斷,應該是寫于1945年。因為“行年”作為一個漢語詞組是指“經歷的年歲,指當時年齡”而言。那么,李少石寫這首《行年》詩時年齡是多少呢?此詩的開頭一句“行年四十”,就是說這首詩是在作者40歲那年寫的,而1945年李少石正好40歲(虛歲)。從詩的內容看,應該是寫給一位參加過長征的戰(zhàn)友的,而且也應該是在“聚首”時的“即興詩”。李少石寫了這首詩后不久便不幸遇難,因而,此詩也成為他的絕筆。
1945年10月8日傍晚,柳亞子到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拜訪周恩來。告辭時,柳亞子便讓李少石送自己回住處,以便與他一路盡興談詩論詞。李少石送柳亞子回到沙坪壩住處后返回。當汽車行駛到紅巖嘴下土灣時,突然遭到國民黨士兵槍擊,李少石被擊中,由于傷勢過重,搶救無效,于當晚7時45分溘然長逝。周恩來驚聞此訊,悲痛之中馬上趕到醫(yī)院料理后事。10月11日,在重慶市立醫(yī)院門前廣場上,千百人為李少石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會后,周恩來和宋慶齡隨靈十余里到小龍坎,由周恩來挖了第一鍬土,安葬了這位革命烈士。
李少石不幸遇難,不但中共震驚,國民黨方面也很緊張。因事發(fā)國共談判尚未簽字、毛澤東還沒離開重慶之時。另外,李少石是廖仲愷、何香凝的女婿,身份特殊。所以在中共方面強烈要求下,同時為證明自己的清白,國民黨方面立即徹查。經一日一夜,案情基本清楚。原來,8日當晚,李少石乘車抵紅巖嘴下土灣時,恰逢一些國民黨新兵在路邊休息。疾馳的汽車不慎擦傷了一名新兵,雖然新兵們喊叫停車,但司機熊國華未聽見,仍開車前行。一個新兵班長見此當即舉槍向汽車射擊,射出的子彈從李少石的后背穿入肺部。熊國華見李少石受傷,立即加速把李少石送到醫(yī)院,后因害怕?lián)撠熑尾桓抑苯酉蜣k事處領導報告,將車子開回曾家?guī)r后便消失了。
當柳亞子得到李少石遇難的消息后,含淚寫了一首題為《詩翁行——哭番禺李少石》的“自責”詩,其中有句云:“嗚呼!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余何不幸而蹈王茂弘之覆轍也!”又云:“假令少石不嗜余詩,余必不挾少石登車,即少石必不死;少石之死,死于余亦死于余之詩,詩翁詩翁,遂成語譏,作詩翁行以哭之?!?/p>
李少石遇難后,廖夢醒經常書錄李少石所寫之詩,以寄托哀思。1979年,她把李少石撰寫的詩詞整理成冊,并親自題寫《少石遺詩》的書名,交三聯(lián)書店出版發(fā)行,以寄托無盡的懷念。(責任編輯:張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