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東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快樂、健康、聰明,為此不少家長在研究各種健腦食品,忙著讓孩子上各種潛能開發(fā)班。其實,對于孩子而言,運動才是促進腦神經發(fā)育的關鍵。從0歲開始,讓孩子真正動起來,才是讓孩子健康聰明的根本所在。
早期運動和吃飯睡覺一樣,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這里所說的運動,絕非我們所理解的跑跳投、打球、游泳等運動比賽項目。
低齡寶寶的運動其實就是“自主的位移”,即在一定活動范圍內自己移動身體的過程。在運動的過程中,孩子的大腦可通過感官和肢體獲得大量的外部信息,從而促進腦神經的發(fā)育。此外,身心智力發(fā)育、心理發(fā)育都是在運動過程中通過認知身體、感知環(huán)境、控制身體、發(fā)展動作逐步提高的。早在胎兒時期,在子宮里和母親的互動中,這個過程就已經開始了。
或許因為空氣、噪音、光污染、人為危險,或許因為愛護,現在的家長對孩子普遍專注喂養(yǎng)而缺乏讓其做適宜的運動。沒有玩伴,只有與電視手機為伴。被人造玩具、電腦、電視、手機游戲“喂養(yǎng)”長大;缺少運動的場所、運動的時間、運動的自由和運動的玩伴,運動的不足導致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現諸如情緒敏感、語言社交障礙、營養(yǎng)不良、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更何況,還有無數堂課外輔導和興趣班,在透支著孩子成長的時間,蠶食著寶寶有限的學習動力。
隔幾周或幾個月帶寶寶去野外玩,這種饑一頓、飽一頓的戶外活動,遠遠不能滿足孩子日常成長的需要。
在現代社會.,要把自然成長還給孩子,一定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發(fā)育重點,讓孩子動起來。
孩子出生后,幫助他反射式地動起來。此時,孩子不會抬頭,不會翻身,更不會移動,只會反射式地“動”。環(huán)境的聲響、光線、冷熱、震動、接觸,都會讓孩子反射式地伸手、踢腿、蜷縮、扭動、翻轉等。讓他每天接觸這些環(huán)境刺激,他才慢慢開始自主地去轉頭、抬頭,去聽、去摸、去看、去探索,初步適應環(huán)境。這就是人類的生存本能、成長的原動力。
寶寶半歲左右,爬出一個未來。當孩子開始像毛毛蟲一樣匍匐爬行,接著又像小狗一樣跪著爬行,經過半年左右的爬行,孩子就能穩(wěn)穩(wěn)當當獨立行走,不用學,不用牽,也不用扶。
寶寶1歲出頭到5歲,運動從簡單到復雜。坐起、爬行、走路,這些寶寶的“大動作”,就是大運動。精細運動,通常指的是寶寶手部精細的動作,當然也包括手眼協調。1歲多剛開始直立身體、蹣跚行走的寶寶,像一個不會拐彎、倒車、剎車的新手司機,到5歲左右就好像一個收放自如的老司機。
在這關鍵的幾年里,孩子的大腦由低速“單核”到高速“雙核”——左右大腦的分工協作,四肢及手指、腳趾的功能完全分化,能完成簡單的手工;四肢與感官自由統合,能完成更多更繁雜的任務。如跳舞、打拳、做操、繪聲繪色地講故事、騎不帶輔助輪的自行車、“大”字跳、喊著口號踏步走、演奏樂器等,其情緒快樂,獨立穩(wěn)定,開始享受小伙伴之間的友誼,為入校學習做好充分準備。
下面是一些適合各年齡段必須要玩的幾個游戲,全程需要父母陪玩。
躲貓貓:適合6~10個月寶寶,能培養(yǎng)其注意力、觀察力,了解客體永存的概念。家里準備一些冰箱或洗衣機的包裝紙箱子,來和寶寶玩躲貓貓的游戲。爸爸躲在里面,媽媽帶寶寶一邊找一邊唱兒歌,兒歌最后一句是,爸爸從紙箱子里跳出來。
障礙爬行:適合8~15個月寶寶,能培養(yǎng)其身體的協調性和靈活性,發(fā)展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寶寶創(chuàng)設一個充滿障礙的環(huán)境:在地板上放幾個枕頭,用兩把小椅子搭成門,準備一個大紙箱,兩邊打開做成隧道,方便寶寶從中間穿過,再散放一些充氣玩具。場景創(chuàng)設好了,就可以讓寶寶玩游戲了。媽媽在障礙物前逗引寶寶,鼓勵寶寶爬行堅持到底。
小小音樂家:適合1~2歲,能培養(yǎng)寶寶的藝術能力和表達愉悅的情緒。先準備一些可樂罐、飲料瓶,裝上沙子,再準備一些小鈴鐺、小鼓,放上一段輕松、愉快的音樂,帶著寶寶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一起敲敲打打。
碰一碰:適合2~3歲寶寶,教其認識身體的各個部位,學習和其他寶寶一起做游戲。和鄰居的小朋友一起玩這個游戲,大家圍圈站好,指令其中一個找朋友。大家一邊拍手一邊唱歌“找一個朋友碰一碰,找一個朋友碰一碰”;找到一個朋友后唱“碰哪里、碰肩膀”,然后互相碰一碰。
驚喜袋:適合2~3歲寶寶,有助于發(fā)展寶寶的感官知覺。準備一個能夠引起寶寶注意并不透明的袋子,把它叫做“驚喜袋”,這是幫助寶寶掌握大小、顏色、質地、重量等概念的最好工具。在袋子里放一些特別的東西(如一片樹葉、一種水果、一張帶香味的面巾紙等),讓寶寶調動聽、觸、嗅等感覺器官猜出驚喜袋里的東西,并用視覺驗證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