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沈書枝,原名石延平,1984年生,安徽南陵人,南京大學(xué)古代文學(xué)碩士。熱愛自然與文史,作品散見于《人民文學(xué)》《文藝風(fēng)象》等雜志。現(xiàn)定居北京。2014年獲“紫金·人民文學(xué)之星”散文佳作獎。2015年作品《姐姐》獲豆瓣閱讀第二屆征文大賽非虛構(gòu)組首獎。
作品簡介
本書分為上下二輯——“南方的雨”和“遠(yuǎn)近的人”。“南方的雨”主寫故鄉(xiāng)江南的風(fēng)雨、花草與吃食;“遠(yuǎn)近的人”主寫親人、鄰里與故知。在沈書枝筆下,萬物生輝,自成一個清淡又豐盛的世界,仿佛世間一切皆可賞可食,變成靈魂的一部分。
推薦詞
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愛的姑娘,她用溫柔的筆觸向我們展示了她獨一無二、充滿精彩的童年回憶。
書中文字細(xì)膩而動人,沒有過多華麗的詞藻,但我們能感受到她最真實的生活體驗和她對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這其中有梔子花、打豬草等許多植物,更有她青春懵懂而最難忘的執(zhí)念。希望經(jīng)過我的推薦,大家能產(chǎn)生興趣,走近這個姑娘。
作品賞析
至日
冬至日竟又這樣迅速來臨,去年的冬至仿佛還歷歷在目。暮色里和小侄女在樓下燒紙,撿了小小的樹枝去把燃不盡的草紙拔開時,倏地冒出來的一串火舌。大風(fēng)把未燃盡的紙吹到隔壁院中,驚惶里去踩滅時,為火灼痛皮膚。
那時的寒冷,這時的寒冷,在冬天的蕭瑟里連成模糊一片。我卻在冬至的前夜記起媽媽的蘿卜燉肉來,大約是小時的冬天媽媽常做這一個菜吧。這一個“小時”卻是指十歲以前,媽媽尚未去城市里打工的時候?!九?:冬至,“我”回憶起了母親對兒時的“我”的照料,蘿卜燉肉這道菜不僅給了“我”身體上的溫暖,更給了“我”心靈的撫慰。然而這種無間的親密與幸福感,現(xiàn)在卻體驗不到,內(nèi)心不免有些失落和惆悵,體現(xiàn)了“我”對家鄉(xiāng)的懷念和對母親的思念。】白蘿卜正是最好的時候,從田里揀了大的拔回來,去了纓子,切成方丁般一塊一塊。離村一里路,小孤山的小店里稱一點帶肥的肉回來切成塊。媽媽在鍋洞里夾一些炭火正紅的枝子出來,放到紅泥的小爐子里,又加一些黑炭,吩咐我們到灶屋門口用一把沾了黑炭灰的破扇子扇。白撲撲的煙扇凈后,細(xì)紅的火星濺開來,漸漸黑炭枝上亮著微紅了。肉與蘿卜洗凈了稍稍炒過,便一同放進(jìn)一只小白鐵鍋內(nèi),架到爐子上慢慢燉著。吃飯時,用一只淺沿碟子,里面加一點水,墊在爐子下面,或者只是用兩根筷子支著。家里的飯桌上,漸漸有一個圓圓的黑圈,是爐子燙成的黑炭顏色。爐子上的鍋漸漸發(fā)出近于嘆息的噗噗聲,揭開蓋子來,白色的水汽在昏暗的燈下一擁而出,蘿卜已燉作焦黃色。爸爸媽媽把鍋里較好的肉揀出來,一一分給我們五個。除蘿卜外,又常常洗凈蔬菜放到鍋里燙。常燙的蔬菜是芫荽、菠菜、茼蒿與大白菜,只是視菜園里的有無。碧綠的芫荽放到鍋里便柔軟下去,細(xì)細(xì)的梗子發(fā)出清澈的香氣,那味道茼蒿似乎比不上。菠菜沾了肉塊的油之后,大葉子更顯得亮,菠菜根的那一小段紅嚼起來有甜味。大白菜吸收了油湯,吃起來是多么的安撫舌頭啊——雖是那樣燙的,卻正要燙著才更滿足吧。
少時冬天的寒冷,是比現(xiàn)在要更甚許多的吧。霜重的夜晚,早上推開門看如同薄薄一場雪。記得我們凍得生了如同蜜棗絲般紅絲的臉,和一樣紅紅黑黑的小手。媽媽早上有時給我們洗臉,用熱毛巾用力幫我們擦手,用雅霜給我們搽臉,一面嘲謔我們。
大約是二年級的冬天,爸爸給我和妹妹買了兩件醬黃色的夾克衫。夾克衫那時才剛剛流行到我們那邊,姐姐們都還沒有,最先穿的是我們兩個?!九?:“我”家有五個孩子,但父母并沒有因為照顧不過來而對任何一個孩子減少關(guān)愛,而是關(guān)心到孩子每一個微小的細(xì)節(jié),即使家庭不富裕,但依然把最好的供給孩子,讓孩子的世界充滿溫馨,給予了孩子年少最美好的回憶?!康昧诵乱路苁菤g喜,夾克衫的外面每天早晨卻會變作鐵一般堅硬寒冷,我們每天早上都以把這件冰冷僵硬的衣服穿上身直到它暖起來為最大的苦事。冬天還未結(jié)束,衣服上的顏色已經(jīng)開始小塊地剝落下來。然而那時仍是寶貝的。
早飯后走去學(xué)校,田里的霜還未化去。田中多半種有紅花草,這時才長作半寸長,霜下密密一層綠。稀薄的陽光把稻草堆淡淡的影子拖得長長的。書包是一只藍(lán)色布包,斜背在肩上,走在路上里面一只鐵文具盒吧嗒吧嗒響。有時村口塘里結(jié)了薄薄的冰,則用腳尖踮在冰上,小心踩破一塊,折一根稻草梗子吹一個孔出來,用稻草串了拎著走。拎到太陽底下,看陽光把它照得黃黃的。有時忍不住,咬一口下來在嘴里咯吱咯吱吃了,雖然只是水的味道,卻總期待它有什么不同似的?!九?:字里行間,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嬉戲玩耍的幸福。作為一個南方的孩子,我很羨慕,羨慕她能和薄冰、白雪有這些奇妙美好的故事,而深圳的冬天,甚至過年吧,也就只是一家人在一起吃頓團(tuán)圓飯,小區(qū)里絲毫沒有那種熱鬧的年味,只有深漂者孤獨的身影?!肯掠晏焖W哌^的路上,蹄印成了小水洼,后來路干了,蹄印的小小蕩子卻仍在,這時也結(jié)成一個小小的冰窟了。我們每見到這樣的冰洼,總要用力去跺一腳,因為它的冰比塘里的要厚許多,跺著冰上現(xiàn)了歪歪扭扭的裂痕,很滿意似的,跑了。
學(xué)校里的竹篙子上偶爾掛著老師家的一兩只腌鴨子或幾刀腌肉。下課時,因為太冷了,便都聚攏到向陽的墻根下曬太陽。男孩子趁著老師看不到的時候打鬧,把靠著墻角的同學(xué)往里擠,一邊擠一邊喊,“擠油渣子啰!擠油渣子啰!”漸漸擠的人越來越多,最后差不多整個班的男孩子都卷入了。熱鬧持續(xù)到“當(dāng)當(dāng)當(dāng),當(dāng)當(dāng)當(dāng)”的聲音響起來,那是某個上課的老師在去教室前順手敲響了辦公室前的鐘。一群人馬上散去,跑回教室,生怕跑得不及,要被老師趕上,額外賞一巴掌在后腦勺上了。
一個冬天總要下三四場雪,還沒放寒假的時候,踏著雪去學(xué)校,四處田野茫茫然一片,老遠(yuǎn)的沒有一個人,目力所盡只是涇縣那里青黑色的重重山影。電線上裹滿一層粗粗的雪,隨時就見到一截被雪壓斷了拖在地上,想著晚上不要又停電呀。松針上的雪一蓬一蓬。揀沒有人走過的地方去走,看那么干凈的一串腳印,心里得意極了?!九?:曾經(jīng)的“我”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女孩子,不用面對殘酷的生活,簡簡單單的幸福,真好。長大后的“我”回憶起這些美好的時光,還是會“撲哧”一聲被自己樂倒。】
到放寒假時再下雪,媽媽便很寵愛地許我們不用起來,坐在床上吃蛋炒飯。用一個廢舊的瓷臉盆在鍋洞里盛了火炭,覆上一層灰,幫我們把衣服烘熱再叫我們穿。
下雪天我們常吃的食物是煮年糕,因總已在過年前后,年糕是在過年前大人們揀一個晴好天氣,挑著淘洗凈了的糯米走十幾里路,去鄉(xiāng)里街上碾好了再挑回來的,我至今也不知道是在街上的哪里。對那時的我來說,“街上”是一個多遙遠(yuǎn)的世界啊。一個小孩子所敢單獨走的路,不過是去外婆家,去給爸爸打酒,幫媽媽買鹽和醬油,離家總不及兩里路。爸爸和其他人清早一起用稻籮挑了米出門,到半下午時方回來。若回來得及時,那下面的年糕總還有一些溫的、軟的,小孩子們照例一擁而來,等得了大人們的賞賜,便去一邊玩。想方設(shè)法,去燒過中飯的鍋洞里尋一點余熱,想把年糕烤熱,卻沾得白糕上滿是冷灰。媽媽則把家里最大一面竹制的圓簸箕拿出來,把稻籮里已結(jié)成團(tuán)的年糕倒出,一條一條掰開,在簸箕里晾一會兒。這簸箕冬天里也曬腌蘿卜絲和白菜絲。到晚上時,年糕已變得鐵硬,媽媽收拾出一個干凈的腌菜壇子,把年糕放進(jìn)去,再灌滿冷水淹住了。
這一壇泡在冷水里的年糕我們隔三岔五吃一回,一直吃到元宵節(jié)后。下雪時媽媽就從冰冷的壇子里撈些年糕出來,洗凈切片,加上大白菜和豬油,煮好端給我們。有時候也把年糕切成兩段,加在早晨的粥里煮了吃,或煮飯時等米開了之后,貼在飯鍋上蒸熟。然而這些都是媽媽的做法,我們自己,卻還是因為口饞,常常在媽媽不做年糕的日子,撈一塊趁媽媽燒飯時架在火鉗上,伸到柴火上去燒。這樣烤熟的年糕結(jié)著一層焦黃而脆的殼,拗?jǐn)鄷r一股熱氣,中間的年糕滾燙,綿糍雪白。如今想起來,白菜煮年糕與烤年糕的滋味,竟仿佛是和冬天相依為命的感覺呀。
冬天的農(nóng)村實是那樣的寂寞蕭瑟,割盡了稻禾的田地一眼望去只是枯黃,水塘里的水失了一大截,露出灰色的淤泥和破碎的農(nóng)藥瓶子。除了風(fēng),沒有聲音。中午時我們?nèi)サ静荻牙锍兜静莅炎尤ノ古#钔庖粚拥静菀炎冏髅购?,我們扯那中間的還保留著明黃色澤的。抱到小小的牛棚里,那頭夏天里發(fā)著烏黑光澤的大水牛也變得憔悴極了,黃黃的毛使人不禁要嫌它稀疏,覺不到一點溫暖了。它臥在角落里,見了這新來的草畢竟是高興,扇著耳朵,用舌頭卷一把草起來寥落地磨著。飲牛。風(fēng)吹得它瑟瑟的,站在塘下埋首啜了幾口,就抬起頭看遠(yuǎn)山田野。等一會兒仍不喝,就輕輕喚它,“牛,喝水?!币惶熘挥羞@一次喝水的機(jī)會,它卻是不懂,終于就被我牽走了?!九?:牛兒本來應(yīng)該在草原奔跑,它們應(yīng)該是自由的生靈。可是現(xiàn)在它們憔悴不堪,吃喝都會被人所限制,讀到這里,我也感到心疼。】
因著記憶的一時溢,雖是冬至,說出的卻是關(guān)于冬天的話。在蘇州時,每到冬至,對門宿舍的同學(xué)總要去橫街的菜市買了冬釀酒來喝,裝在大號的雪碧瓶中。這是蘇州的習(xí)俗,使我見了也不免動心。然而酒并不難得,所缺的只是可以對飲的人罷。家鄉(xiāng)的冬至并不喝冬釀酒,也別無活動,只是燒紙給那地下的人罷了。
夜里天早早黑下來,吃過晚飯,村莊已是一片沉寂的黑暗,三三兩兩寥落的燈火外,唯一歷歷可見的,是天上冬天的星子。小時的我,這樣的夜里,從堂屋出來,在階檐上走過,去灶屋端飯時,總免不了心里的害怕,咚咚一路跑著。那大約是對無邊的黑暗的畏懼,或許還有寒冷。許多年后,我才知道冬至是一年里寒夜至長的一天。
我喜歡這個節(jié)令,大約是對漫長的寒冷和黑夜近于儀式的敬畏感,對此后漸長的白日滿心的歡喜。今年的冬至不得回家,媽媽便做了白菜、扁豆、菠菜和一盒魚讓妹妹送來,一起在食堂吃完回來時,樓下卻有一個綠襖的小姑娘蹲在已落光了葉子的榆樹底下化紙,小心地拿著棍子撥火。這光景也是動人的罷?!九?:獨在異鄉(xiāng),依然惦記著過往的“冬至”,因思念而產(chǎn)生的美好也持續(xù)溫暖著遠(yuǎn)行者?!?/p>
尾批
看到他們一家人的互動,作為讀者的我甚是感動,他們溫暖彼此,無條件地支持彼此。孩子們能在床上吃年糕和蛋炒飯,媽媽如此辛勞卻從不抱怨,這就是愛的付出。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感化孩子們,讓她們成為溫柔的人,溫柔地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包括過路人。
讀書感悟
起初聽說這本書,是因為老師推薦閱讀,聽書名覺得可能是一本枯燥、無趣的寫景散文,但當(dāng)我嘗試走進(jìn)作者的童年,走進(jìn)這本書時,卻收獲了一份感動與趣味。
看到作者無憂無慮的童年,會覺得欣喜和羨慕:她能夠親密接觸大自然,和小動物一起玩耍;她的母親不會像現(xiàn)在大部分家長那樣,每天忙于工作而錯過了陪伴孩子的成長;即使家庭并不寬裕,爸爸仍然給兩個女兒買了夾克衫,讓她們能擁有最幸福的一切……
讀了這本書,我也感受到作者濃濃的鄉(xiāng)愁。她懷念最愛的人們,懷念家鄉(xiāng)自由自在的鳥兒,懷念她的花、她的草,懷念她的童年。我欣賞她細(xì)膩的思維與細(xì)致的表達(dá),她是如何對周圍的美好事物觀察得這樣細(xì)致入微的?我想這應(yīng)該是她和睦的家庭或者是溫柔的生活環(huán)境浸潤出來的。
在書中,我看到了一個樸素但不失優(yōu)雅的小姑娘。希望大家可以像她一樣,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去關(guān)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關(guān)注每一個“過路人”。
(薦評人:深圳寶安中學(xué)〈集團(tuán)〉初中部初二〈10〉班趙玥澤;指導(dǎo)老師:王從從)
【未來之星】
胡佳慧,廣州市江南外國語學(xué)校初三(15)班學(xué)生,興趣廣泛,愛好閱讀、畫畫、手工等。作文曾多次獲獎,并在《廣東教學(xué)報》《廣東第二課堂》等報紙雜志發(fā)表作品。在學(xué)校,對待作業(yè)與考試態(tài)度認(rèn)真,一手好字是其證明;在家中,是父母的小開心果,勤勞懂事,主動分擔(dān)家務(wù)。自信,樂觀。個人座右銘: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佳作展示】
我想握住你的手
胡佳慧
又是一個朔風(fēng)凜冽的冬日,我瑟縮著,站在熟悉的十字路口,路上行人匆匆,卻讓我想起了那個老人,那雙被我握著的蒼老的手。
寒風(fēng)肆意地在街道上游走,在恐嚇兩旁樹木為之戰(zhàn)栗的同時,仍不松懈地挑戰(zhàn)行人們可憐的御寒手段。天空中并無半點云彩,也許已經(jīng)乘著風(fēng)去了另一個地方旅行。于是天空變得有些單調(diào),反而讓我注意到那個一直低著頭忙活的老人——風(fēng)揚起了他單薄的風(fēng)衣下擺,他也不在意,雙手交于胸前,似乎在做著什么。
我走近了,更清楚地看見他凍得通紅的鼻頭,蒼老枯瘦的雙手中那未完成的草編工藝品,還有攤前各式各樣的草編動植物。淺淺的傷痕在他的手上交錯,也許是被草片鋒利的邊緣割傷的吧,叫人看了雖不至于觸目驚心,但也于心不忍。
我忽然覺得這樣一個不畏寒風(fēng)的老人有些可敬。
此時他正在專心地編織著手中的草編工藝品——這尚未有輪廓的小東西將和攤上的其他“伙伴”們一同,成為老人雙手之靈巧的證明。只見他雙手翻飛,嫻熟地捻起一片草,從小小的空隙中穿過,快速地拉起,轉(zhuǎn)了一轉(zhuǎn),只在眨眼間,這片草便安安分分地貼合輪廓了,有如繡娘走線穿花,熟稔無比。想來他對草編藝術(shù)的熱愛,正是由這一只只經(jīng)他之手創(chuàng)造的小動物來展現(xiàn)的吧。
這樣認(rèn)真專注于自己手藝的老人,以他的方式,使我于這冬日里感到溫暖。
我上前,買下了那只草編兔子,轉(zhuǎn)身欲走。卻被他叫住了,他臉上是一如既往的平淡神色。他攤開手掌,掌心赫然是另一只草編兔子,“剛才那只有點扁,換一只吧。”我接過那只兔子,心中的敬意溢了滿懷,握住他的手,真誠道謝。
老人處在生活的底層,也許潦倒,也許不被重視,也許飽受生活打擊之苦,但他心中裝滿了對藝術(shù)的熱愛,這份愛,驅(qū)走了現(xiàn)實的寒冷,也溫暖了他人,比如我。
“銳鋒產(chǎn)乎鈍石,明火熾乎暗木,貴珠出乎賤蚌,美玉出乎丑璞?!辈⒎且粋€人生來平凡便低到塵埃里去,在他平凡的軀殼里那個閃亮的、執(zhí)著的靈魂,才是可敬的根源——
所以,這一次,我想握住你的手。
【點評】小作者偶遇街邊一位平凡的手工藝人,由街頭所見反思人生哲理,發(fā)掘出生活中的“小人物”執(zhí)著樸實的精神品質(zhì),引發(fā)讀者思考。文章描寫細(xì)膩,如“轉(zhuǎn)了一轉(zhuǎn),只在眨眼間,這片草便安安分分地貼合輪廓了,有如繡娘走線穿花,熟稔無比”,可見老人編織技藝高超;結(jié)尾感悟頗有深度,“銳鋒產(chǎn)乎鈍石,明火熾乎暗木,貴珠出乎賤蚌,美玉出乎丑璞”,引用古代經(jīng)典,也體現(xiàn)了小作者閱讀積累之豐富。
向著陽光成長
胡佳慧
已經(jīng)不記得窗邊仍有株綠蘿了。
那一束陽光斜斜地投進(jìn)窗邊,恰巧正照著那株綠蘿,朦朧的光線揚起它層積的灰塵,在空中顫顫微微地閃著細(xì)碎的光點。綠蘿似乎也跟隨著陽光的律動,一同釋放出生命的氣息。
我看得癡了,這怎么會是記憶中病懨懨的綠蘿呢?它如同精靈一樣美好,積極向陽的模樣,怎么能讓人將它和那蔫黃的小芽聯(lián)想起來?最初將它丟在角落里,并沒有放在心上。那么瘦弱的苗,似乎連根也不能扎穩(wěn),一陣不期而至的風(fēng)就能將它帶走了。
這時,綠蘿忽地停止了顫動,似乎已經(jīng)蛻去了原先晦暗陰沉的外衣,要以舒展的全新姿態(tài)去迎接陽光了。它的枝節(jié),尚不如別的綠蘿一樣挺拔優(yōu)雅,卻是一彎彎流暢的弧線,在與陽光互相挑逗。那一枚枚小巧如碧璽的葉子,被陽光照得透亮,上面的脈絡(luò)依稀可辨,似乎在這縱橫之間,蘊藏著生命最初模樣的密碼。深綠的莖源源不斷地沉淀綠色,似乎在根的底部,籠罩著一個儲蓄綠色的小銀行。
綠蘿的根繁密交錯,上方粗壯的根曲曲繞繞,盤住的,是它賴以生存的資源。細(xì)看盆底,似乎又有幾條細(xì)細(xì)的新根從花盆底的縫隙探出來了。若說這澎湃著生命的根群是一個錯綜復(fù)雜的微縮版地下迷宮也不為過。
我又怎敢再稱它為孱弱的小幼芽呢?
只不過是一抔泥土,原以為它將難以存活,也并不打算在上面多花心思,卻不曾想,在我沒注意的時候,它盡力扎根,茁壯生長,出落成這般喜人的模樣。
有如此綠蘿相伴,往日所遭的困難與不幸,又怎么能與人生的浩瀚相提并論呢?黑暗中,發(fā)現(xiàn)光明輕易就能做到。同樣的,逆境中尋找希望也并不困難,只不過是考驗內(nèi)心是否能夠熬過黎明前的黑暗罷了。明亮熾烈的太陽,又何曾嘆訴過黑暗的荒涼呢?
我再也不愿忽視這綠蘿了。
【點評】“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小作者驚嘆于病懨懨的綠蘿重又綠意四溢,感慨于生命的頑強與不易,表達(dá)出逆境中仍需發(fā)光,追尋希望的決心與勇氣。文章開頭看似隨意,卻為下文綠蘿的茁壯成長埋下伏筆。結(jié)尾簡潔明了、含蓄雋永,與開頭形成前后呼應(yīng)之勢。語言生動,富有感染力,如“那一枚枚小巧如碧璽的葉子,被陽光照得透亮……蘊藏著生命最初模樣的密碼”,用比喻的修辭描摹綠蘿枝葉的茂盛,富有生機(jī),引人入勝。
(指導(dǎo)老師:婁紅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