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趣味化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借助趣味化教學可以優(yōu)化音樂課堂設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學生音樂水平。因此,在實際的課堂活動中,有效利用趣味化教學的優(yōu)勢,結合小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以音樂內容作為基礎,優(yōu)化課堂活動設計,推動教學改革不斷深入,構建高效音樂課堂。本文分析了小學音樂趣味化教學的開展策略。
【關鍵詞】小學音樂;趣味化教學;開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8-0206-01
【本文著錄格式】吳雪霞.例談小學音樂趣味化教學的開展途徑[J].北方音樂,2020,04(08):206,208.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和教學改革的深入,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而音樂是美育教育的有效方式,也是小學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有利于學生審美素養(yǎng)培養(yǎng),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趣味化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將其融入到音樂課堂活動中,可以推動小學音樂課堂活動創(chuàng)新,是提高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創(chuàng)新探索。在趣味化教學中,考慮學生身心特點,幫助學生掌握音樂知識和技能,能讓學生感受音樂內涵和樂趣,進一步推動小學音樂教學發(fā)展。
一、借助趣味情境,優(yōu)化音樂教學
在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的背景下,音樂成為了小學階段的重要學科,而音樂課堂中的節(jié)奏練習和樂理知識是較為枯燥、無趣的,如果依然采取以往的教學模式,難以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小學音樂教師應當深入探究課堂教學模式,結合小學生年齡、性格等特點,創(chuàng)設趣味性教學情境,從而調動學生音樂學習熱情。
例如,在湘教版小學音樂二年級下冊《老爺爺趕鵝》的教學準備中,可以根據(jù)歌曲中的歌詞內容,結合老爺爺和路人的對話,引入模仿鵝叫的聲音,使教學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在學生學習之前,首先,老師向學生介紹這首歌曲的結構及二部輪唱的方式,通過聽鵝的叫聲來模仿鵝的叫聲;其次,播放歌曲《老爺爺趕鵝》,根據(jù)歌詞內容,讓學生模仿鵝行走的樣子及鵝發(fā)出叫聲時的形態(tài),結合音樂節(jié)奏開展模仿活動。通過這樣的模仿活動,引導學生將歌曲和活動有效融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最后,教師通過彈琴,讓學生演唱歌曲的最后一個樂句,感受歌曲中的旋律。課堂上學生通過演唱和模仿,結合音樂內容的感受,加深了歌詞內容和歌曲情緒的體會,感受到老爺爺歡快的心情。此外,還可開展相應的歌唱和表演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綜上,通過這樣的趣味情境設計,學生體會了音樂活動的樂趣,加深了歌曲內容的理解,也提高學生音樂能力和音樂水平。
二、借助表演活動,開展趣味教學
小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音樂學習活動難以順利開展。表演是一種趣味性的活動方式,深受學生的喜愛,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對其有效利用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熱情,保證課堂教學效果。在具體的課堂活動中,結合小學生不同的音樂基礎和水平,組織學生參與課堂表演活動,有效幫助學生體會音樂內涵和魅力。
例如,湘教版小學音樂三年級上冊的《在卡吉德洛森林里》,是一首三拍子的波蘭民歌,有著非常優(yōu)美的童話意境,好似講述著優(yōu)美的童話故事。在整個歌曲中一共有四段歌詞,非常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森林、清泉、人群、小姑娘等,呈現(xiàn)出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面。在實際的課堂活動中,首先,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聆聽音樂,讓學生說一說音樂帶來的感受;其次,結合學生音樂聆聽和教師講述,學生了解歌曲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記住故事中的內容。此后,結合相關音樂劇的片段,將學生分成相應的小組,組織學生開展相應的表演活動,學生可以根據(jù)歌詞內容及背景知識,對其中的表演情節(jié)進行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編,從整體上展現(xiàn)出壞姑娘的行為,同時和好姑娘的行為進行對比,結合人物特點的不同設計不同的表演動作,并且借助表演開展歌唱活動,使課堂活動更有氛圍,加深音樂表演體驗,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因此,小學音樂課堂中,可以借助表演活動加深對音樂內容的理解,在愉悅的氛圍中體會音樂魅力,構建高效的音樂課堂。
三、利用故事內容,優(yōu)化趣味教學
小學生喜歡聽故事,借助故事內容可以吸引學生,優(yōu)化課堂活動設計,調動學生音樂學習熱情。作為小學音樂教師,應當結合小學生思維特點,深入發(fā)掘音樂教學內容,將音樂和故事有效融合,引導學生有效開展學習活動,使音樂課堂更加生動有趣,確保音樂活動順利開展。
例如,湘教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上冊《“告別”與“驚愕”》的教學中,通過音樂課堂活動,讓學生了解音樂家海頓的故事,并且體會兩首交響曲想要表達的內容,幫助學生理解音樂文化,調動學生音樂文化學習的積極性。在欣賞《“告別”交響曲》之前,教師向學生講述故事:“在數(shù)百年前,奧地利有一位非常著名的音樂家,長期擔任著宮廷樂長的職務。一次,公爵大人看上遠處的湖畔和山林,開始大興土木,修建了豪華的宮殿,在每年的夏天,公爵大人都會帶著家人和仆人長期居住,宮廷樂隊免不了隨同前往。天長日久,樂手們非常想念自己的家鄉(xiāng),但誰也不敢言歸。一天晚上,公爵和他的朋友在欣賞音樂時,那些樂手們輪流吹滅為樂譜照明的蠟燭,退出演奏大廳,最后只剩下兩名小提琴手,他們在完成最后一個音符后,也悄然退席。公爵領會到他們的意思之后,第二天便宣布所有人員返回家鄉(xiāng),這首樂曲也被稱作《“告別”交響曲》”。之后,向學生播放此樂曲,引導學生聆聽和欣賞。在學生閉眼聆聽之后,提出問題:“你能否從中聽出樂手們一個個離開的情境?說出你的理由”?!扼@愕交響曲》可以采取同樣的教學方式完成課堂教學活動。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音樂,根據(jù)故事內容制作相應的動畫視頻,配以相應的音樂,構建趣味教學氛圍,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
四、借助游戲教學,構建趣味課堂
喜歡故事、游戲是小學生獨有的特點。小學音樂課堂中,可以充分利用游戲活動激發(fā)學生音樂學習熱情,調動學生主動參與音樂活動,采取有效的音樂教學設計使音樂教學活動更加生動有趣,構建趣味性課堂,推動音樂活動順利開展。
例如,在湘教版小學音樂六年級下冊《撒尼少年跳月來》的教學中,在課堂活動中,為了更好地開展教學,教師引入《七月火把節(jié)》的音樂,讓學生按照性別進行方陣就坐,結合音樂旋律開展課堂活動。教師向學生介紹火把節(jié)和撒尼族,并且說一說撒尼族如何進行火把節(jié)的節(jié)日活動,如賽馬、摔跤、唱歌等活動。結合學生學習和掌握的跳月舞步,開展相應的游戲活動,以男生方陣和女生方陣為主,組織學生開展“對對碰”的游戲活動,一方通過相應的音調和歌曲配上相應的舞步,向對方提問,對方需要不假思索地進行相應的對答。借助這樣的方式創(chuàng)設良好的游戲情境,借助游戲活動體會音樂內涵和魅力,感受不同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在學生游戲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入撒尼族相關的視頻,引導學生觀看和欣賞,促使音樂活動得到擴展和延伸,更加深入地聆聽音樂,深層次感受音樂內涵。
總之,音樂是小學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有利于學生審美情趣培養(yǎng)。在實際的課堂活動中,為了調動學生音樂學習興趣,一方面,應革新課堂活動方式,借助趣味性教學模式,豐富學生音樂體驗;另一方面,根據(jù)音樂內容開展表演活動,使音樂教學更加有趣,同時使學生體會音樂內涵和魅力,保證音樂教學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劉蕊.談如何開展趣味化的小學音樂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9,662(6):23.
[2]王茹.淺析小學音樂課堂趣味化教學[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16(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