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運軒,韋秋宇,蘇景庭,葉 力,徐月香,覃春偉,黃頡剛,梁 浩,蔣俊俊,覃雄林,梁冰玉
(1. 貴港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制科,廣西 貴港 537100; 2. 廣西醫(yī)科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廣西艾滋病防治研究重點實驗室,廣西 南寧 530021; 3. 貴港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黨辦,廣西 貴港 537100; 4. 貴港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科研辦,廣西 貴港 537100; 5. 貴港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辦公室,廣西 貴港 537100)
艾滋病是一種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慢性傳染性疾病,自1981年全球首次發(fā)現(xiàn)艾滋病感染者以來[1],目前已成為國際上最突出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們的預期壽命越來越長,老年人口不斷增多,艾滋病的流行模式也逐漸發(fā)生轉變。同時,抗逆轉錄病毒療法的出現(xiàn)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患者預期壽命接近于普通人,HIV/AIDS中老年患者日益增多[2]。2002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將年齡≥50歲的艾滋病患者稱為老年HIV/AIDS[3]。研究[4]表明,截至2016年,全球約有570萬老年HIV/AIDS,并預計到2020年將持續(xù)增長至約750萬。艾滋病疫情監(jiān)測數(shù)據(jù)[5-6]顯示,近年來我國報告的老年HIV/AIDS數(shù)亦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廣西是我國艾滋病疫情的重災區(qū),該區(qū)每年新報告≥50歲HIV/AIDS患者數(shù)及構成比與國家的總體趨勢一致,且其所占比率超過40%[7]。貴港市作為廣西 5 個艾滋病高度流行區(qū)之一[8],從2010年起,貴港市每年新發(fā)現(xiàn)的老年HIV/AIDS病例占同期總報告人數(shù)的比率已超過50%[9]。因此,老年人群HIV感染狀況不容樂觀,逐漸成為艾滋病防治研究的焦點。我國學者對老年HIV/AIDS流行特征的報道較多,但針對該人群生存影響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較少[10]。本研究對貴港市老年HIV/AIDS的資料進行生存分析,旨在找出可能影響其生存時間的危險因素,為該市針對老年人群的艾滋病防治制定措施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 數(shù)據(jù)來源于艾滋病綜合防治信息系統(tǒng),截至2017年12月31日貴港市報告的年齡≥50歲的HIV/AIDS病例,經(jīng)篩查后共5 397例患者納入研究。納入標準:(1)現(xiàn)住址為貴港市;(2)病例類型為實驗室確診病例或臨床診斷病例。排除標準:(1)審核標志為已刪除卡;(2)隨訪狀態(tài)為查無此人;(3)死亡原因無法判定。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顧性隊列研究,觀察起點為確診HIV/AIDS的時間,觀察截止時間為2017年12月31日,觀察終點為研究對象發(fā)生艾滋病相關死亡(包括艾滋病機會性感染、艾滋病相關性腫瘤、艾滋病相關特指和綜合征所致死亡),截尾事件為觀察期內(nèi)研究對象發(fā)生艾滋病無關死亡(包括心腦血管疾病等其他疾病或吸毒過量、意外事故、自殺、抗病毒治療藥物副反應等非疾病原因導致的死亡)、失訪,以及觀察時間截止后研究對象仍存活,觀察時間為確診至出現(xiàn)結局事件(觀察終點)及截尾事件所間隔的時間。
1.3 統(tǒng)計分析 原始數(shù)據(jù)的篩選整理應用Excel 2010、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用壽命表法計算生存率,用Kaplan-Meier法繪制生存曲線,Log-Rank檢驗比較不同組別生存時間的差異及進行單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基本情況 5 397例老年HIV/AIDS患者中,年齡最大為95歲,平均年齡為(62.85±8.23)歲;男性4 018例(74.45%),女性1 379例(25.55%),男女性別比為2.91∶1;漢族4 637例(85.92%),少數(shù)民族690例(12.78%),不詳70例(1.30%);已婚有配偶3 979例(73.73%),離異或喪偶1 173例(21.73%),未婚203例(3.76%),不詳42例(0.78%);農(nóng)民4 621例(85.62%),家政、家務及待業(yè)257例(4.76%),其他/不詳519例(9.62%);小學及以下3 906例(72.37%),初中1 131例(20.96%),高中及以上265例(4.91%),不詳95例(1.76%)。
2.2 生存情況 隨訪截止,失訪29例(0.54%),死亡2 466例(45.69%),其中艾滋病相關死亡占37.75%(931/2 466)。累計觀察164 122.77人月,艾滋病相關死亡率為5.67/1 000人月。5 397例患者生存時間0~164個月,平均生存時間為129.680個月(95%CI:127.513~131.846)。702例患者在確診后12個月內(nèi)發(fā)生艾滋病相關死亡,占結局事件的75.40%。確診后第12、36、60、96個月的累積生存率分別為81%、78%、77%、76%,見表1。
表1 貴港市老年HIV/AIDS患者生存情況
2.3 生存時間影響因素
2.3.1 單因素分析 以表2中的各變量為自變量,以生存時間及是否發(fā)生結局事件為因變量,使用Log-Rank檢驗比較各變量中不同組別生存時間的差異及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性別、民族、婚姻、職業(yè)、確診時疾病狀態(tài)、文化程度、感染途徑、樣本來源、CD4+T細胞計數(shù)及抗病毒治療情況均可能是影響患者生存時間的因素(均P<0.05),見表2。
表2 貴港市老年HIV/AIDS患者生存時間的單因素分析
續(xù)表2 (Table 2, Continued)
2.3.2 多因素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結果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納入Cox比例風險模型,采用forward stepwise (conditional LR) 法進行多因素分析,納入標準和剔除標準分別為0.05和0.1。結果顯示,除了婚姻、職業(yè)和文化程度外,性別、民族、確診時疾病狀態(tài)、感染途徑、標本來源、CD4+T細胞計數(shù)、抗病毒治療情況7個因素對患者生存時間的影響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2.4 CD4+T細胞檢測情況與抗病毒治療情況的生存曲線 使用Kaplan-Meier法分別繪制不同基線CD4+T細胞水平在接受和未接受抗病毒治療(ART)情況下的生存曲線,結果經(jīng)Log-Rank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 649.491,P< 0.001),見圖1~2。
表3 貴港市老年HIV/AIDS患者生存時間的多因素Cox回歸分析
圖1 接受ART不同CD4+T水平患者的生存曲線
Figure 1 Survival curve of patients receiving ART and with different CD4+T cell levels
圖2 未接受ART不同CD4+T水平患者的生存曲線
Figure 2 Survival curve of patients without receiving ART and with different CD4+T levels
老齡化社會的進展及抗逆轉錄病毒療法的出現(xiàn),使艾滋病已成為一種廣泛存在的慢性傳染病,從而引發(fā)了該病與年齡相關的新挑戰(zhàn),打破了以往艾滋病與年輕人關系更密切的觀念,艾滋病在老年人群中的流行程度同樣不容忽視。另外,與年輕的艾滋病患者不同,老年HIV/AIDS除了面臨與艾滋病相關的羞恥感之外,還要承受著與年齡有關的歧視壓力,如行動不便、理解能力較差等[11]。因此,老年人群為艾滋病的重點防控對象,探索可能影響老年HIV/AIDS生存時間的因素,將有助于制定有效的預防干預措施提高該人群的生存質量,并減少艾滋病的傳播。
本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5 397例老年HIV/AIDS患者男女性別比例為2.91∶1,其中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男女比例分別為2.58∶1、3.19∶1,均低于2017年全國HIV感染者、AIDS患者性別比例[12],貴港市老年女性HIV/AIDS患者的構成比高于全國水平,但仍以男性為主。此外,該年齡組患病人群的特征以農(nóng)民、漢族及低文化程度為主,已婚有配偶者所占比例最高,提示該人群存在潛在的婚內(nèi)傳播風險,也容易造成家庭內(nèi)的二代傳播隱患,故需加強對艾滋病患者的教育工作,提高感染者及患者及時將病情告知配偶及家人的意識,以便及早采取防治措施[13]。性接觸傳播是該人群最主要的感染途徑,尤其是異性接觸感染,與全國老年HIV/AIDS患者的流行特點一致[14]。研究[15]顯示,老年人的性功能狀態(tài)仍比較活躍,但是受各種生理、心理、家庭及社會因素的影響,尤其是老年男性,性需求難以從配偶中得到滿足,從而促成多數(shù)老年人存在嫖娼等商業(yè)性行為的現(xiàn)象。因此,如要減少艾滋病在該人群的傳播,應當著力做好相關知識的普及工作,豐富老年人的文化娛樂生活,幫助其正確認識和對待性生活,同時加強安全套的宣傳和發(fā)放工作,加大商業(yè)性行為的打擊力度[14]。
本組研究發(fā)現(xiàn),貴港市≥50歲HIV/AIDS病患者第12、36、60、96個月的累積生存率遠高于文獻報道[16-17]的研究結果,但均低于廣西百色市和柳州市[18-19]接受抗病毒治療老年HIV/AIDS的生存率。造成這種差異可能與研究對象的選擇有關。本研究的樣本來源比較廣泛,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臨床醫(yī)療機構和其他途徑發(fā)現(xiàn)的患者均納入研究,并且涵蓋了所有疾病狀態(tài)的患者,而文獻報道[16-17]的研究樣本全部來自醫(yī)院或疾病狀態(tài)為AIDS期的病例,其顯著特征就是病程階段較晚、疾病進展較快,生存狀況較差。在百色市和柳州市的報道中,研究對象均是接受抗病毒治療的患者,而本研究中約有半數(shù)的病例未進行抗病毒治療,故本研究的生存率相對較低,也間接表明抗病毒治療能降低老年HIV/AIDS的死亡風險。
多因素Cox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在影響貴港市老年HIV/AIDS患者生存時間的因素中,男性的死亡風險是女性的1.530倍(95%CI: 1.263~1.854),可能與男性更容易發(fā)生高危行為,接受檢測及治療的概率較小,治療過程依從性較差,失訪率較高等有關[20]。少數(shù)民族死亡風險是漢族的0.552倍(95%CI:0.427~0.712),與文獻[21]報道不同。首次確診時疾病狀態(tài)即為AIDS患者的死亡風險是HIV感染者的1.442倍(95%CI:1.123~1.850),表明晚發(fā)現(xiàn)病例的死亡危險性高。
本組貴港市老年HIV/AIDS患者的感染途徑主要為性接觸感染,通過輸血/血制品等血液途徑感染的患者死亡風險是前者的1.683倍(95%CI:1.377~2.059),與國內(nèi)相關研究[22]結果類似,提示相關部門在做好宣傳教育,提高安全套使用率等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加強獻血前供血者健康征詢,建立采供血機構與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網(wǎng)絡對接工作等途徑降低輸血傳播HIV風險也是十分必要的[23]。
通過檢測咨詢途徑發(fā)現(xiàn)的患者死亡風險與臨床就診檢測發(fā)現(xiàn)者無差異,其原因可能是老年人機體老化,免疫功能下降,一旦感染容易發(fā)展為較嚴重的疾病以及出現(xiàn)各種并發(fā)癥,并且該人群本身就極易發(fā)生各種老年性疾病,因而去臨床就診的頻率相對更高,提高了HIV早期檢測出來的可能性。目前在我國部分地區(qū),臨床醫(yī)療機構檢出已經(jīng)成為≥50 歲HIV/AIDS 最主要的發(fā)現(xiàn)方式[24]。本研究也顯示,超過一半的病例是通過臨床就診檢測發(fā)現(xiàn)的。擴大醫(yī)療機構的檢測工作范疇,如在臨床開展HIV常規(guī)檢測,可成為避免老年HIV/AIDS晚發(fā)現(xiàn)的重要方法[25]。
HIV主要攻擊人體內(nèi)的CD4+T細胞,使免疫屏障功能被削弱甚至被摧毀,從而可導致各種致命性感染,所以CD4+T細胞有重要的免疫學指示作用。目前,雖然尚未有能完全治愈艾滋病的藥物,但高效抗逆轉錄病毒療法(HAART)能降低HIV/AIDS的死亡風險[26]。本研究顯示,CD4+T水平越低,患者死亡風險越高;未接受ART的患者死亡風險是接受ART者的4.013倍(OR95%CI: 3.269~4.928),與抗病毒藥物可以抑制HIV復制,恢復CD4+T水平,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有關,但是對于CD4+T細胞基數(shù)低的患者,抗病毒治療也只能小幅度增加CD4+T細胞并使其維持在較低水平,而基數(shù)高者,CD4+T細胞則可以始終維持在較高水平[27]。因此,降低患者的死亡風險,延長其生存時間,不僅需要盡早發(fā)現(xiàn)患者,同時還需要及時監(jiān)測CD4+T細胞情況,并在高基數(shù)水平下就啟動并維持抗病毒治療。
綜上所述,貴港市老年HIV/AIDS生存時間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應結合該人群的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綜合防治措施,如通過加大相關知識的宣傳力度,制定有針對性的宣傳材料,提高宣傳教育的有效性,增強該人群的自我保護意識,促進健康觀念的形成;運用多種檢測策略,擴大檢測范圍,提高檢測的可及性以及服務的規(guī)范性;加大商業(yè)性行為打擊力度,加強社會支持等方式,降低其死亡危險性,延長生存時效,提高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