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云
摘要:別里科夫遭受著“身體中毒”與“思想中毒”的雙重折磨。過程是痛苦的,結(jié)局卻可能成為了一種救贖。[1]悲慘的死亡現(xiàn)場無須贅言,閃電式的“無聲之別”更耐人尋味,更引人深思悲憫。
關(guān)鍵詞:別里科夫;亂子;自殺
“千萬不要鬧出什么亂子”是別里科夫的口頭禪,也是他的生死標簽。小說中,別里科夫的悲劇人生在倉促無聲中落下帷幕,命運結(jié)局出奇的簡單。
一、身體上的慢性中毒
別里科夫倉促的人生收場,有一個漫長的前奏,前奏存在的根源就是控制著他生活狀態(tài)的“套子”。他享受著“慢性毒藥”帶來的能夠套住他人的特權(quán)和優(yōu)越感,也讓自己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生活在“千萬不要鬧出什么亂子”的環(huán)境中。因此,“千萬不要鬧出什么亂子”是他存活的標簽,既是幾乎窒息的肉體存活的標簽,更是思想支柱存活的標簽。
生活上的“慢性毒藥”,讓他弱不禁風,逐漸病危。即使在最睛朗的日子,別里科夫也“穿上雨鞋,帶上雨傘,而且一定穿著暖和的棉大衣”,大概他干枯麻木的軀殼已經(jīng)對自然溫度失去了知覺。他把臉藏在豎起的衣領(lǐng)里,一直“戴黑眼鏡,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竭盡全能地讓自己與世隔絕。
別里科夫的住處,“臥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掛著帳子。他一上床就拉過被子來蒙上腦袋。房里又熱又悶,風推著關(guān)緊的門”。這樣的環(huán)境就是“活人的墳墓”,但別里科夫甚至堅決地拒絕了自然的善意,甚至害怕風也會給他“鬧出什么亂子”,讓他無法找到更穩(wěn)妥的“套子”來藏住自己??傊瑒e里科夫總想為自己制造一個完好的隔絕人世的“套子”,這種生活上極度狹隘、荒謬、迂腐的“慢性毒藥”讓他通宵惡夢,沒精打采,臉色蒼白。這樣的人還敢奢望壽命長久嗎?別里科夫的生活習慣無異于自殘。
二、思想上的慢性中毒
別里科夫思想上徹底的保守、陰暗、虛偽、封建、專制、反動,讓他在現(xiàn)實生活中處處碰壁,幾次近乎氣絕身亡。思想“套子”的“緊箍咒”給予的巨大壓力讓他不堪重負。
別里科夫唯沙皇俄國封建“政府的告示和報紙上的文章”是從。在封建統(tǒng)治勢力的毒害與支持下,在足足十五年的漫長時間里,他嚴格執(zhí)行封建禁令,憎惡、監(jiān)視著城市中任何新鮮的事物”。他不準他人大聲說話、寫信、交朋友、看書,甚至不允許人們周濟窮人,他在沙皇封建統(tǒng)治的支持下,已經(jīng)違反了人性,讓市民失去了人格尊嚴。他語出驚人,“我請求您在我面前談到上司的時候不要這樣說話;您對上司應當尊敬才對”。用魯迅的批判思維解釋這句話,別里科夫就是一個沙皇封建統(tǒng)治下的“做穩(wěn)了奴隸”的人,并極力要求他人安分地生活在能夠“做穩(wěn)奴隸的時代”。
別里科夫這么做的目的就是“千萬不要出什么亂子”,妄想控制他人,也痛苦地折磨著自己,讓自己整天生活在心驚膽戰(zhàn)之中??吹铰嫞澳樕l(fā)青,比烏云還要陰沉”??吹饺A連卡姐弟騎自行車,他“臉色從發(fā)青到發(fā)白”,甚至,“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地搓手,打哆嗦”,得了一場大病??蓜e里科夫豈是此時此刻患上了大???實際上他每天都生活在身體與思想的深重“套子”之中,在深重的病痛之中。這兩種“慢性毒藥”的長期服用,別里科夫豈能活命?雖然這兩次意外“鬧出的亂子”沒有讓別里科夫立即死亡,但可見別里科夫的“思想中毒”此刻已經(jīng)讓他瀕臨崩潰的邊緣。
三、毒藥釀造的“無聲之別”[2]
“思想中毒”是“身體中毒”的原因,身體中毒的種種異常表明他思想中毒至深至重。毒藥的根源便是當時沙皇俄國專制下的社會土壤。別里科夫的思想被“洗腦”式異化到一種異常可怕的地步,他已經(jīng)成為了封建統(tǒng)治下的“完美的沙皇思想傳銷主義者”,與當時新的階層逐漸興起、社會逐漸進步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劇烈的矛盾沖突。但是,別里科夫居然一點也沒發(fā)覺自己的虛偽、腐朽與反動。外強中干的別里科夫拼命地將普通百姓甚至思想自由、前衛(wèi)的青年群體拉入到沙皇思想的“傳銷組織”中,注定會被歷史進步的車輪碾壓得粉身碎骨。他悲劇命運的結(jié)束只差最后一擊,別里科夫注定命不久矣。
由此,觀察別里科夫倉促無聲的命運告別,“他上了床,從此再也沒起過床。過了一個月,別里科夫死了”。有了前文雙重“慢性毒藥”對別里科夫進行細致深刻地刻畫,“閃電式”的命運結(jié)局敘事,非常符合情節(jié)的需求,且留給讀者無限想象與思考,細化死亡過程反而顯得多余。別里科夫在最后的歲月中,孤獨無聲地抗爭了一個月,結(jié)合前文住處的描寫,別里科夫垂死掙扎的痛苦慘狀在想象中不難描繪。
別里科夫并非因為從樓梯上跌下摔傷了而不能行動(跌下樓梯之時,他站起來安然無恙),而是因為華連卡那“哈哈哈”純真無邪的笑聲被別里科夫自己化成一把尖刀插進了他那思想病危的胸膛[3],別里科夫岌岌可危的思想承受能力就此徹底崩潰,思想上的“慢性中毒”此刻徹底爆發(fā)。他必然不愿意也不能夠從床上起來,只能選擇徹底地逃避現(xiàn)實,完成之前有所保留的與世隔絕,徹底地自殘——自殺。
華連卡的笑聲原本是人世間極為美妙的情感,卻是別里科夫鬧出的他人生中最后的亂子,是別里科夫自找的壓垮他生命的最后一棵稻草??梢?,那句口頭禪“千萬不要鬧出什么亂子”不僅是別里科夫存活的標簽,更是他死亡的標簽,演變成他生命中的“生死符”。概言之,別里科夫是他自身命運“無聲之別”事件的直接兇手,卻拿華連卡的率真笑聲作為刀子選擇了自殺。
四、無聲之別的“可憐”處
由此,別里科夫的“無聲之別”里還充滿了深沉的悲涼之感。別里科夫固然反動,但是他也屬于犧牲品的行列。看到別里科夫被驅(qū)動的歷史車輪碾壓而流淌出來的鮮血,讀者觸目驚心之余,是不是會想起他的口頭禪“千萬別出什么亂子”?此言膽小怕事,但希望社會安穩(wěn)有序,從小說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別里科夫原本是一個善良的人,只是他的“心善”被封建腐朽思想毒害了。因此,他的“心善”反映到言行舉止上就非常自覺地以維護沙皇封建統(tǒng)治為前提了。
當官方批準或者默許某些事情時,他擔心封建統(tǒng)治秩序“千萬別出什么亂子”;他擔心城里新開的戲劇俱樂部、閱覽室“千萬別出什么亂子”;他擔心騎自行車的行為會給作為老師的華連卡姐弟倆帶來負面影響,影響兩人的事業(yè)前途。這些都能讓我們看出別里科夫能善意地為他人著想。雖然這種考慮在正常人看來過度謹慎,站在了一個陰險的特務(wù)與封建維護者的立場。
別里科夫堅持認為自己是光明正大的人,雖然是一種被封建思想徹底毒害后無知的自我評價。作為“完美的沙皇思想傳銷主義者”,他不知道自己已經(jīng)在本質(zhì)上偏離了光明正大的形象,讀者也顯然以為他是一個“心向美好”、嚴格自律的“完美主義者”。他對自身的苛刻要求甚至到了害怕任何誹謗,哪怕是一絲流言蜚語的程度。當接到促狹鬼畫的那張漫畫時,別里科夫的臉色發(fā)青,嘴唇發(fā)抖,他“情愿摔斷脖子和兩條腿,也不愿意成為別人取笑的對象”??梢?,別里科夫把自己的名譽、形象、尊嚴看得比生命還重要,這樣的人不會茍且偷生,雖然思想落后,但有原則有底線,有強烈的自尊心與一絲正氣。
但是被封建沙皇思想徹底毒害的別里科夫越是心善、追求正義與完美,就越顯得狹隘、腐朽與反動,越與社會逐漸變革進步的現(xiàn)實發(fā)生絞心般的互碾??蓢@的別里科夫必然是一個可憐蟲。他的心善,追求的正義與完美被封建統(tǒng)治者巧妙地偷走了,別里科夫的一切都被沙皇利用了。難道別里科夫的“無聲之別”不令人又恨又憐、又怒又悲嗎?[4]
小結(jié)
別里科夫成為“幽靈”,這樣的幽靈還不曾斷絕,令人畏懼,亦令人警惕。因為,別里科夫是裝在“套子”里的人,也成為了別人的“套子”;他是沙皇統(tǒng)治者給社會設(shè)置的一個“套子”,封建沙皇也是他命運軌跡的“套子”;他是19世紀末期俄國社會里的“套子”,或許也是任何時代全人類的“套子”。他身上帶著痛苦的“緊箍咒”,但每一個人的身上或許都有著別樣的“緊箍咒”。別里科夫雖然死去,但或許還有千千萬萬個別里科夫的存在。他雖然已經(jīng)“無聲而別”,但在任何時代,蕓蕓眾生或許都有著別里科夫的影子。
參考文獻
[1]田小華:《是毀滅,還是救贖——從別里科夫形象解讀看文本解讀的引導》,《語文知識》2017年第2期。
[2]李興茂:《“會診”別里科夫》,《語文學習》2018年第2期。
[3]李暖、李玉麟:《華連卡的“哈哈哈”——別里科夫“閃戀”速死探因》,《名作欣賞》,2017年第4期。
[4]李國鋒:《別里科夫的悲涼——淺說“套中人”》,《語文教學通訊》2016年第11期。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qū)高級中學)
[責編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