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大艷 魏艷香
慢性盆腔炎作為臨床常見的婦科疾病,具有易反復發(fā)作、病情難愈等特點,若長時間應用抗生素會出現(xiàn)耐藥性,導致治療效果欠佳,而中醫(yī)學認為此病病機主正氣尚缺、血瘀氣滯與濕熱內(nèi)停,近年來用于慢性疾病治療上也取得了顯著成效,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物理療法基礎上聯(lián)合中藥治療能夠?qū)⒅委熜Чl(fā)揮到最大化[1]。鑒于此,本次研究對慢性盆腔炎予以物理療法與中藥連翹炎寧合劑聯(lián)合治療的效果展開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7年6月—2019年9月收治的92例慢性盆腔炎患者臨床資料,依據(jù)治療方案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46例,年齡23~50歲,平均年齡(33.45±2.12)歲;平均體質(zhì)量(53.25±6.12) kg;平均病程(4.56±1.10)年。觀察組46例,年齡24~52歲,平均年齡(34.02±2.25);平均體質(zhì)量(54.12±6.47) kg;平均病程(4.12±1.46)年。2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jīng)臨床相關檢查符合第5版《婦產(chǎn)科學》[2]診斷標準;②臨床表現(xiàn)存在下腹墜痛、子宮出血及性交痛;③同意參與研究且知情;④已獲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伴有肝腎心等器官功能嚴重不全者;②存在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③認知障礙或精神疾病者;④中途退出及資料缺失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物理治療:使用本院的超短波治療儀器(CDB-1型,上海公司生產(chǎn)),將頻率調(diào)整為50 Hz,功率輸出最大為200 W,指導患者取其仰臥位姿勢,在腰骶及下腹部墊一2 cm厚布墊,并放置金屬雙極板(20 cm×15 cm),輸出電流控制在90 mA,溫熱感以患者舒適度為準,每次時長為20 min,每日1次,一個療程為10 d,月經(jīng)期需停用3 d。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接受中藥連翹炎寧合劑:方中包括連翹10 g,黨參15 g,生黃芪30 g,白術10 g,金銀花30 g,桔梗10 g,烏藥10 g,甘草10 g,夏枯草10 g,路路通10 g。開水煎服,每日口服1劑(250 ml),連續(xù)治療1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的評價標準,其中治療后臨床癥狀消除完全,B超檢查盆腔無異常且子宮附件恢復正常則為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改善明顯,B超檢查附件炎癥有所吸收且子宮活動度好轉則為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與B超檢查結果均無顯著改善或病情加重則為無效。②檢查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TNF-α、CRP與IL-6)與血液動力學指標(全血黏度、血漿黏度及纖維蛋白原)。③統(tǒng)計2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
2.1 2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對比 治療后2組患者的TNF-α、CRP與IL-6水平均比治療前更低,而研究組下降更顯著(P<0.05)。見表2。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例,%)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對比 (例,
注:與治療前對比,1)P<0.05
2.3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變化對比 2組患者治療后全血黏度、血漿黏度及纖維蛋白原水平較治療前均明顯下降,而觀察組更為顯著(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變化對比 (例,
注:與治療前對比,1)P<0.05
2.4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不良反應及復發(fā)情況對比 (例,%)
慢性盆腔炎主要是由于盆腔腹膜、生殖器及鄰近結締組織等部位出現(xiàn)炎癥病變所致,臨床癥狀包括月經(jīng)不調(diào)、腰腹部疼痛以及白帶增多等,會直接對患者的身心健康與日常生活帶來極大影響[4]。此病誘發(fā)原因多為環(huán)境、遺傳及自身等因素,在發(fā)病階段會有多種炎癥因子參與,如TNF-α、IL-6、IL-8等,當患者在月經(jīng)期、勞累狀態(tài)及免疫力下降期時易導致此病反復發(fā)作。隨著醫(yī)學研究不斷深入,發(fā)現(xiàn)多種細胞因子與慢性盆腔炎免疫調(diào)節(jié)與應答存在密切聯(lián)系[5],其作用在于通過信號傳導對系統(tǒng)或局部的免疫反應進行調(diào)節(jié),來對體內(nèi)環(huán)境實施控制,也就是在此病炎癥反應抑制與病情轉歸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本研究中觀察組應用物理療法與連翹炎寧合劑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效果、炎癥反應控制均比對照組更佳,這與侯書梅等[6]研究結果類似,由此說明該方案的可行性與有效性較高。中醫(yī)將慢性盆腔炎歸屬于“帶下”“婦人腹痛”等范疇,由于受濕毒、濕熱等長期影響,阻礙到氣血運行,久積瘀血氣阻,形成瘀滯難除,故在治療上當以化瘀活血、利濕清熱及理氣疏肝為原則[7]。連翹炎寧合劑中君藥為連翹與金銀花,可起解毒清熱、消腫散結之效,臣藥為路路通與夏枯草,可起清熱順肝、活絡通經(jīng)之效,佐藥為白術、黃芪與黨參,可起祛邪扶正與健脾益氣之效;輔藥為桔梗與烏藥,可起理氣疏肝之效,加以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共奏活血益氣、散瘀止痛及疏肝通絡之曲[8]?,F(xiàn)代藥理學表明連翹炎寧合劑在用藥后能夠調(diào)控機體炎性因子,抑制TNF-α、CRP與IL-6水平上升,減輕機體炎癥反應,并且能夠降低血液黏稠度,提升機體免疫功能,改善血液動力學參數(shù),從而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加上物理療法所具備的脈沖、熱療與局部用藥等效果[9],能夠有效加快局部血液循環(huán),改善機體營養(yǎng)狀況,起到控制炎癥和緩解病情作用,從而促進患者身體快速康復,提高生活質(zhì)量。
綜上所述,針對慢性盆腔炎開展中藥連翹炎寧合劑聯(lián)合物理療法效果尤為顯著,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