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萍
【摘 ?要】我們從高考古詩文默寫的答題實例中看到當前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種種弊端,總結(jié)分析,尋找對策,希望為中小學教師提供參考。
【關(guān)鍵詞】高考;古詩文默寫;語文教學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考大綱》在“考試能力要求”中談到,“高考語文要求測試識記、理解、分析綜合、表達應(yīng)用和鑒賞評價五種能力”,同時“考試內(nèi)容”部分規(guī)定,“能識記文學常識,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針對以上要求,高考語文試題中設(shè)置了“名篇名句默寫”題,考查中學生對古代名篇名句的識記情況。我長期參加理科語文的評卷工作,在評閱該題時發(fā)現(xiàn)諸多嚴重問題。現(xiàn)將卷面反映的情況歸納總結(jié),希望能引起中學生和中小學語文教師的重視,也懇請全社會關(guān)注中國語言文化的傳承。
我們以全國二卷的部分試題為例,考查內(nèi)容如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下》)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以上劃線處是要求補寫的內(nèi)容。通過卷面實例,我們發(fā)現(xiàn)中學生在古詩文默寫中存在兩類問題。
一、別字問題異常突出,反映出學生學習時不明白古詩文原意,只是死記硬背。別字有以下情況:
(一)同音替代
例如,將“失道者寡助”的“失”寫作“適、是、施、勢、識、使、拾”等。但凡有古文常識的學生都知道,古詩文往往對仗,前句是“得道者多助”,“得”相對的是“失”,下句一定以“失道”開頭,為什么會寫成同音或音近字呢?可見學生當年都背過這篇古文,記得下句是“shīdàozhěguǎzhù”,一時想不起來,只能用同音字代替。這些答題的案例告訴教師,有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容忽視:一是小學階段初次接觸古文時,應(yīng)引導(dǎo)學生背誦《聲律啟蒙》《笠翁對韻》等,同時介紹古文的寫作特點;二是古詩文教學中不能只強調(diào)背誦,更要重視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進行默寫。
(二)不重視筆畫組合方式
筆畫組合方式有相離、相接、相交三種。筆畫相同,但組合方式不同,會形成不同的漢字。例如,“失”字寫成“矢、天”,本是相交的方式,改成相接,就會出現(xiàn)錯誤。又如,“寡”字下面的部件“刀”寫成“力”。這些小學低年級就應(yīng)該掌握的漢字,為什么高中生會寫錯?通過深入分析,我們認為,學生從小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是原因之一。另外,教師對漢字書寫沒有嚴格要求,也是不容忽視的原因。
(三)替換相似部件
例如,將“誰”寫成“唯、惟”,將“泥”寫成“呢、泯”,將“戚”寫成“威”, 將“蹄”寫成“碲”,也讓人甚為困惑。這些字相差很遠,“尗”與“女”、“足”與“石”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字,為什么會寫錯?我們推測主要原因是學生每天都在看字而不寫字,大腦中的印象是兩個字輪廓差不多,以致寫出后連自己也不知道寫錯了。
(四)因復(fù)合詞組合而寫別字
例如,“沒”字有16個別字:莫、默、抹、末、沫、未、漠、磨、歿、寞、墨、陌、沿、淹、湮、埋,前13個字可理解為音近或形近而誤,后三個字是因組詞而導(dǎo)致錯誤。“淹沒”“湮沒”“埋沒”本是三個雙音節(jié)詞,想寫“沒”,誤寫成與其經(jīng)常組合成詞的另一個字。
二、錯字頻頻出現(xiàn),反映學生的漢字基本功太差
錯字是指寫得不成字,寫成了規(guī)范字典里查不到的字。古詩文默寫試卷中的錯字稀奇古怪,令人費解。最典型的錯字有下面幾種:
(一)寫錯部件
例如,“寡”字有三種錯誤寫法:一是將“宀”寫成“冖”;二是將“宀”寫成“穴”;三是將寶蓋頭下面寫成“夏”?!肮选庇伞板病薄绊摗薄胺帧比糠謽?gòu)成,寫錯任何一個部件,都會出現(xiàn)錯字。又如,將“燕”字上面的部件寫成草字頭。評卷結(jié)束后,我曾調(diào)查過一個大學本科班,竟然有一半的學生認為“燕”字本來就是草字頭。從這種現(xiàn)狀可以看出,學生的問題就出在低年級漢字書寫上,語文教學的第一關(guān)沒有把好。
(二)未能區(qū)分獨體字和偏旁的寫法
如“蹄”寫成“足帝”。學習漢字時我們都知道,獨體字和獨體字作為偏旁在書寫上是有區(qū)別的,如“土”和土字旁,“王”和斜王旁,“足”與足字旁。當獨體字作偏旁時最后一筆或者改為“提”,或者改為“點”。所有足字旁的字,“足”字片偏旁的最后一畫都是“提”,但仍有不少的學生將“提”寫成“捺”。
(三)寫錯結(jié)構(gòu)
漢字部件與部件的組合方式有左右結(jié)構(gòu)、上下結(jié)構(gòu)、包圍結(jié)構(gòu)、穿插結(jié)構(gòu)等。學生在試卷中將“落”與“萍”寫成左右結(jié)構(gòu),也不乏其例。學習漢字時,除筆畫和筆順外,必須掌握漢字的結(jié)構(gòu)。部件的組合結(jié)構(gòu)是基礎(chǔ),離開結(jié)構(gòu),漢字書寫便無從談起。
(四)缺少筆畫
學生在答題中經(jīng)常少某些漢字的筆畫,如少些“戚、啄”的最后一點。又如,“淺”有三種錯誤寫法:一是寫成“氵弋”;二是沒有第七畫“撇”;三是沒有最后一“點”。這與考試的緊張心理有關(guān),但同時也反映了學生的書寫習慣不好。
以上兩類問題及舉例絕不是我杜撰或憑空想象,它們都是評卷中出現(xiàn)的實際情況。在震驚之余,我們要做的是尋找原因,謀求對策,解決問題。第一,中學生的文言文教學,理解、背誦、默寫三種方法缺一不可。別字出現(xiàn)的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學生不理解字義。這里所說的“理解”,不是簡單的理解句意,而是了解一句話中每個字的意義。默寫是語文教育中最容易忽視的方法。每個背書的學生都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會背一定會寫。其實不然,認字和寫字是兩個不同層面的語文基礎(chǔ)教育工作。當前小學語文教育中提倡識字優(yōu)先于寫字,我對此不敢茍同。小學生一上學就被告知,很多字你不用寫,認識就行,這種觀念根深蒂固,會影響孩子一生。習慣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只記大概輪廓,不深究筆畫結(jié)構(gòu),以致在考場上犯低級錯誤。
第二,小學語文教師識字教學時,應(yīng)結(jié)合“六書”理論分析漢字結(jié)構(gòu),幫助學生理解字義,加深記憶。當學生明白“蹄”是指“動物的腳”,左邊是足字旁,這樣就不會寫成口字旁、馬字旁或石字旁等?!安荨笔切温曌?,理解了上形下聲的結(jié)構(gòu),也就不會寫出“早、卓”這樣的別字?!白摹笔恰傍B類用嘴取食物”,左邊一定是口字旁,不可能寫成 “涿、逐、琢”等字。
第三,中小學語文教師要重視筆畫對比分析,讓學生養(yǎng)成一筆一畫書寫漢字的習慣。字與字的差別往往就在某個筆畫上,如“失”字,少了第一筆就變成“夫”,一撇不出頭就變成“矢”,以上兩處都沒有,又變成“天”。我們在學生第一次接觸“失”字的時候,提前講清楚這些問題,教會他們每一個筆畫的正確位置,自然不會有像今天卷面上的這些錯別字。另外,我們評卷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學生將某部分涂成一團,讓人無法辨認,如“寡”字的下面部分,“戚”字的里面部分。這里不排除學生有投機取巧的心理,但是也讓我們看到學生本身就沒有正楷書寫漢字的習慣。寫字只要寫個大概就行了,根本不認真追究每一筆畫的位置。這是中小學生漢字書寫最致命的問題。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載體,文字規(guī)范化的水平是一個國家文明發(fā)展的標志。中華民族,泱泱大國,綿延五千年的文化,傳承到今天年輕人手中,變得如此面目全非,每一位華夏子孫都會為之痛心。作為語文工作者,我們有責任扭轉(zhuǎn)不良局面,弘揚漢字文化;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有義務(wù)珍愛母語,正確書寫漢字。讓大家一起努力,為祖國語言的純潔健康發(fā)展而奮斗。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6.
[2]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增訂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鄒曉麗.基礎(chǔ)漢字形音義釋源 [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