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善妹
摘?要 新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边@要求教師在閱讀中該放手的時候要放手,教會學生做批注就是一種很好的閱讀方法。“批注式閱讀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
關鍵詞 批注;教學策略;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06-0188-01
教育家張志公說:“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進行種種的閱讀訓練,以培養(yǎng)學生具有比較高的閱讀能力。”“批注式閱讀”將因其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盡情展示學生個性風采而備受學生的青睞。
一、把握時間,及時做出批注
(一)課前的自由批注
課前預習是學生初次接觸課文。學生一定會有疑問、有思考、有初步的情感體驗。此時,讓學生自由批注,也就是給他們自主閱讀、自由表達感受的機會,使教師獲得預習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原有教學策略。
(二)課中的專題批注
讀懂內(nèi)容,學習語言文字,是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課堂中,師生共同走進文本,有思想的交流與碰撞,有情感的體會與感悟,有美感的激發(fā)和生成。因此,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圍繞教師設計的專題或學生感興趣的熱點、疑點、難點,進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三)課末的擴展批注
課末的批注是課堂對話的“意猶未盡”。學生學完課文,其思想、認識、情感比初讀時必然會有新的提高和深化。此時對課堂對話的反思、提煉和總結,既能對原有批注進行補充、修正,又能作適當擴展、補充,以檢驗閱讀效果,提高閱讀能力。
二、找準位置,充分利用空間
(一)篇頭質疑——主要是在課文的題目、文章的開頭段,進行批注。如《千年夢圓在今朝》的“今朝”下方畫橫線打上問號,意為:今朝指的是什么時間?在課題旁批注:“千年夢圓指的又是什么夢?”帶著這樣的問題往下讀文,學生的閱讀目的性就更明確了。
(二)書間留痕——旁批指在課文的字里行間或課文側面,做出注解,寫下自己讀書時的感悟、疑問、評價等。如在《凡卡》一課,從“只穿著襯衫”“跑到街上去了”這些詞語的旁邊批注“體會他當時的急切心情”,從“懷著甜蜜的希望”旁批注“希望越大,失望會越大,以悲襯喜的寫法”。
(三)篇后感悟——尾批則是在課文、段落的結尾處,把對讀文后的感悟或困惑進行總結性概括或者質疑。如,《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一課,有個學生在結尾處批注:“善于觀察、勤于動腦、堅持不懈,離真理就不遠了?!边@樣的批注,必定是深入思考之后的感悟。
三、形式多樣,體現(xiàn)閱讀個性
學生對文本不同層次、不同層面的解讀,批注的形式也不一樣。
(一)理解式。這是對文本內(nèi)容的梳理。如讀《詹天佑》時做如下批注:(1)“要挾”是什么意思?(2)帝國主義者利用我們的什么弱點?答應他們的什么要求?(3)這樣的要挾,這說明了什么?這便是理解式批注。
(二)拓展式。這是對文本的補充、具體化。如《頂碗少年》中,當少年兩次頂碗失敗后,出現(xiàn)的一位老者,是文章的一個空白點,“老者是誰”“他向少年說了什么話”“少年會怎么想、怎么做”這樣的批注拓展了文本的外延和內(nèi)涵,使更文本具張力、感染力。
(三)抒情式。一篇好的文章,總讓學生在感受語文材料、感悟語文底蘊的同時引起情感的共鳴。《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在李大釗的插圖旁,有這樣的批注“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多么偉大的愛國精神,多么感人的浩然正氣?!边@是真情的流露,心靈的感動,人格的感化。
四、關注細節(jié),使其持之以恒
批注利于學生閱讀,利于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好處是很多的。但要想讓學生養(yǎng)成做批注的習慣,教師還應注意以下幾個細節(jié):
(一)明確目的。寫批注的目的是對文本進行理解、感悟、解讀,要防止為了批注而批注,亂批一氣,胡注一通,反而會影響對文章的深入理解。
(二)充足時間,自主讀書。寫批注不是形式,要有充分的自主讀書時間。只有閱讀時間充分了,學生才能靜下心來,深入思考。若走馬觀花地讀,就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三)交流方法,樹立榜樣。寫批注并不是寫得越多越好,而應該寫到點子上,經(jīng)過一段時間能寫出自己的感悟,對生活的啟示,還會引用名言,引用讀書時讀到的例子。讓學生不斷交流方法,互相學習,共同成長。
因此,指導批注式閱讀,可以使閱讀由被動閱讀變?yōu)橹鲃娱喿x。學生擁有了主動精神,形成了獨立的思想,更能全面提升語文素養(yǎng)。這樣的閱讀才是有深度的閱讀,有個性的閱讀,有價值的閱讀,更是一種快樂的閱讀!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8年度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立項編號為FJJKXB18-366的課題《基于提升閱讀能力的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有效性研究》論文
參考文獻:
[1]吉春亞.學生閱讀時不會批注怎么辦.小學語文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