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北平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向焦裕祿、谷文昌、楊善洲等同志學習,做家風建設的表率,把修身、齊家落到實處。焦裕祿優(yōu)良家風的形成除了他堅強的黨性、嚴格的自律、長期的修為等主觀因素外,還和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家庭的影響息息相關,這些對焦裕祿優(yōu)良家風的形成起到潛移默化的滋養(yǎng)作用。
【關鍵詞】焦裕祿;家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干部的家風,不是個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領導干部作風的重要表現(xiàn)。”“領導干部的家風,不僅關系自己的家庭,而且關系黨風政風。”“焦裕祿同志是縣委書記的榜樣,也是全黨的榜樣?!蔽覀儾粌H要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也要學習焦裕祿的優(yōu)良家風。焦裕祿的家風故事每每讀起來總是那樣感人至深、直擊人心。
一、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
家風同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家風建設的“根”和“魂”。齊魯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齊魯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中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追求,成為幾千年來中國人尤其是讀書人的追求。儒家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核心,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道德教化,提升著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焦裕祿出生在孔孟之鄉(xiāng),深受儒家文化的滋養(yǎng),身上散發(fā)著人性的光芒。比如“孝”與“仁”的文化影響?!鞍偕菩橄取?,孝是中國人最尊崇的美德。焦裕祿的家鄉(xiāng)孝文化濃厚,至今仍有孝婦河靜靜地流淌,滋養(yǎng)著兩岸人民。焦裕祿少年喪父,所以他對母親更加孝順,主動分擔家庭的重擔,販油販酒下煤窯出苦力,幫助母親支撐起了家?!叭省睆娜藦亩v的是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鬃咏忉屓蕿椤皭廴恕?,不僅愛家人,更要愛社會中的蕓蕓眾生。參加革命后,焦裕祿把對家人的愛和對他人的“仁”以及“講信修睦”升華為對人民群眾的大孝與大愛,甘心給人民“當兒子”“扛長工”,“心里想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廉潔奉公、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舍小我成大我”,優(yōu)良的家風鑄就了焦裕祿精神。
二、革命文化的影響
山東是革命老區(qū)、紅色熱土。革命戰(zhàn)爭年代,在齊魯大地上,黨不僅領導人民完成了可歌可泣的革命事業(yè),而且創(chuàng)造了感召人民群眾、凝聚黨心軍心、奮斗不止的紅色文化。
如此厚重的革命文化闡釋了中國人幾千年來形成的家國情懷和民族精神。孟子概括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激勵著代代愛國志士不畏強暴,誓與敵人斗爭到底,正是這種優(yōu)秀的民族品格、民族精神,使中華民族歷經(jīng)磨難而不倒。焦裕祿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奉獻精神和勤儉節(jié)約、勤政為民的諄諄教導,為后人不斷學習遵循。無論是胸懷天下的家國情懷,還是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無不對焦裕祿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產(chǎn)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使得焦裕祿處理任何事情總是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大公無私。
三、家庭的影響
焦氏原籍北直棗強,明代遷至博山北崮山村,歷代奉行“耕耘之外,以行仁為務”。這樣的家訓在焦裕祿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種子。在焦氏家族中,焦裕祿的家族是焦家長支,人數(shù)最多,他們推崇耕作為本,勤勞務實,艱苦樸素,與人為善。家庭理念和成長環(huán)境使焦裕祿養(yǎng)成了不怕吃苦、熱愛勞動、艱苦樸素的習慣,為他以后工作作風和優(yōu)良家風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焦裕祿的母親是對他影響最大的人。焦裕祿的母親李星英雖是裹著小腳的中國傳統(tǒng)婦女,卻也是一個令人刮目相看的堅強女人。焦裕祿的父親去世時,母親就告訴他,人到啥時候都不能塌了脊梁骨。焦母還經(jīng)常教育焦裕祿,天上一顆星,地上一個丁,好男兒就要有擔當,要好好做人,不走歪門邪道。在焦裕祿被日本憲兵抓到縣城的時候,焦母就靠著一雙小腳每隔一天來回走70多里的山路打探消息。后來焦裕祿被抓到撫順,她忍著心中巨大的折磨與悲痛支撐起整個家庭。焦裕祿參加革命后總是沖在和敵頑斗爭的第一線,焦母既擔心又驕傲。由于表現(xiàn)出色,焦裕祿被選入隨軍南下工作隊,這一去不知道還能不能活著回來,焦母更是擔驚受怕、舍不得,可她深明大義,服從組織安排,尊重兒子意愿,讓兒子為拯救更多勞苦大眾去戰(zhàn)斗,折射出焦母無私的胸襟與堅毅的性格。焦母的影響使焦裕祿在工作中鍛造了不畏艱難、敢于擔當、勇于獻身的可貴品質(zhì),這些品質(zhì)內(nèi)化為家風,演繹出一個個感人故事。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EB/OL].2016(12).
[2]殷云嶺,陳新.焦裕祿傳[M].花山文藝出版社,1995,06.
[3]山東革命史之最(精)[M].山東友誼出版社,1993,07.
(作者單位:中共開封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