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別智子
摘 ?要: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由于學生學習資源相對匱乏,學習環(huán)境相對閉塞,導致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也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zhàn)。對此,教師應該加強教學策略優(yōu)化,多組織開展具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教學活動,給予學生更多參與和體驗的機會,使《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學生發(fā)展需要相互促進,為學生正確思想價值觀念的培育,良好學習品質的形成而提供助力。
關鍵詞: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道德與法治教學;初中學生
隨著新課改理念的深入滲透,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加強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成為教師必須關注的重要議題。一方面,通過對《道德與法治》教學方式的革新,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思想得到陶冶,豐富情感,其學習《道德與法治》的內驅力將會變得更強,參與《道德與法治》知識學習的興趣也會更加濃厚,《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質量也會得到顯著提升;另一方面,通過對《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的拓展,可以切實改變學生由于環(huán)境條件閉塞、生活資源匱乏、學習動機不足等問題而誘發(fā)的諸多思想問題,讓學生在學習法律知識、形成良好品質的基礎上,端正生活態(tài)度,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內涵,實現(xiàn)認知潛能的深度開掘與完美塑造。
一、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
長期以來,受到傳統(tǒng)教育思想觀念的影響,導致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活動開展阻礙重重,問題居多。對此,教師既要學會正視與面對,又要積極研究和探索,結合教學現(xiàn)狀,學生實際,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引,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追求,為上好《道德與法治》課提供保證。
(一)教師教學策略不夠科學,影響教學效率提升
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道德與法治》課,以提升學生道德修養(yǎng),增強學生法治意識為導向,在內容構架、知識呈現(xiàn)上都有著顯著特征。但是,在很多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其《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活動的開展,依然以應試教學思想為指引,很多教師在教學中照本宣科、不求變革,致使學生在比較單調的教學策略指引下心生倦怠,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較低。長此以往,受到以“灌輸”、“講授”為主的教學策略的影響,導致教學效率不高,教學發(fā)展落后,《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學生學習需要相背離,相差甚遠。
(二)學生學習方式不夠靈活,制約學習質量發(fā)展
為了提高學習成績,考試分數(shù),很多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學生在《道德與法治》學習中都采用以死記硬背為主,消化理解為副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學習中關注更多的是自己掌握的“知識”,對于知識的生成過程、價值以很少去考量。由于學習體驗比較匱乏,導致學生在《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也很少去參與、去探索、去實踐,對于所學知識的實踐進而應用更是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在比較枯燥的學習方式影響下,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內驅力自然大打折扣,學習質量也止步不前。
二、教好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道德與法治》課的具體措施
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活動的開展,應該以學生實際為基礎,多關注學生體驗,給予學生探索和實踐的機會,引導學生關注所學知識內容的現(xiàn)實意義,進而為學生道德素質提升,法治意識培育提供幫助。
(一)優(yōu)化教學指導策略,多關注學生發(fā)展需要
科學的教學指導策略,是提升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道德與法治》教學效率的關鍵。對此,教師在教學設計、活動預設、評價機制等層面應該多關注學生實際需要,結合教材知識內容,針對學生學習現(xiàn)實,對教法進行優(yōu)化,多組織開展與《道德與法治》知識學習相對應的教學活動,給予學生更多參與、交流、實踐、體驗的機會,讓學生在快樂學習、深刻感悟中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內涵,增強其學習內驅力和主動性。必要時,教師可以多展示一些有利于教學內容拓展的網(wǎng)絡資源,教學視頻,讓學生結合具體知識,陶冶道德情操,養(yǎng)成良好思想。
例如,在教學設計時,應該提前預測學生生活現(xiàn)實與所學知識的銜接性,對于教材中理論性較強,實踐性較弱的知識,盡可能進行優(yōu)化,必要時靈活取舍,以確保教學內容更具針對性、實效性。在活動預設時,必須提前考量學生的參與度,活動的有效性,活動內容的充實性,使活動與教學相匹配。在教學評價中,多關注學困生,給予其更多指導和鼓勵,使學生的學習自信得到切實增強。
(二)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多關注學生學習動機
近年來,新課改理念在教育教學領域得到了全面推行和深入實踐,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可和好評。因此,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也應該切實踐行新課改思想要求,全面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在教學中承擔組織者、銜接者、參與者的角色,將學習的主動權全面交給學生。對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多組織學生開展交流探究,在學生交流后依然不能理解的情況下,再開展針對性的講評;對實踐性、探究性知識,多組織學生深入實際,進行體驗與感知,以提升教學效率。
三、結論
總之,教好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道德與法治》課,是促進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學生思想道德發(fā)展,認識素養(yǎng)提升的關鍵。教師應該以學生學習實際為基礎,對教學策略進行適當優(yōu)化,對學生學習愿望密切關注,讓學生在科學指導,積極參與,深入實踐中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內涵,讓《道德與法治》教學成為促進學生發(fā)展,提升學生能力,塑造良好道德,增強教學效率的最好鋪墊與支撐,在凸顯《道德與法治》課價值的基礎上為學生求知、發(fā)展、成才而提供服務。
參考文獻:
[1]陳厚喜.淺析民族地區(qū)《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優(yōu)化對策——以涼山州為例[J].魅力中國,000(040):56-57.
[2]劉健.基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好家長,2018(15):158-158.
[3]郭小忠.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情景預設的探討[J].情感讀本,000(23):34.
[4]李莉.如何在道德與法治課上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8):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