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豆》誕生于“百花時代”,一改長期以工農兵為題材的單一寫作模式,作者宗璞積極融入時代話語,通過細膩的筆觸描寫主人公情感世界和心路歷程,呈現(xiàn)出革命女性在解放時期的思想發(fā)展。主要人物江枚在各個時期的具有不同特點的思想及形象,反映了該時代革命女性的思想發(fā)展。
關鍵詞:宗璞 《紅豆》 革命女性 思想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I20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8-0108-02
1956年,中宣部部長陸定一《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報告中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題材問題作出闡釋,否認原有只許寫工農兵題材,他認為文藝題材應該非常寬廣。正是在創(chuàng)作風氣較為寬松的“雙百時代”,宗璞完成了在當時題材獨樹一幟的《紅豆》,講述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江枚與資本家出身的齊虹的戀情,以及與無產階級工作者蕭素的革命友情,在雙方的爭取下,江枚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和權衡,最后投身革命事業(yè)。作者透過革命與愛情兩線交織,設計引導者和阻礙者引領江枚的思想發(fā)展。江枚的思想在愛情與友情的矛盾中得到啟蒙,思想經歷了三個階段不斷成長,最終成為一名成熟的革命女性。
一、革命女性思想發(fā)展歷程
1.啟蒙階段
小說營造了充滿詩意的氛圍,雪花紛飛,世界一片雪白,就像故事開始剛滿二十歲的江枚,天真爛漫,思想單純。江枚出生于小康之家,雖幼小喪父,但生活少有波折,在母親的悉心照料下順利成長。江枚與普通的女青年一樣,渴望知識,追求愛情。江枚遇見那個“身材修長,穿著灰綢長袍,罩著藍布長衫,半低著”溫文爾雅的齊虹,撥動了江枚的心緒。相同的愛好,如蜜般的情話,讓江枚一下子就被齊虹的魅力吸引。
此時的江枚還沒有形成自己獨立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思想易受人左右,單純因為喜歡齊虹那清秀的相貌,喜歡他的甜言蜜語。與此同時,江枚也接觸到了無產階級工作者蕭素率真的性格、成熟智慧的思想,兩人馬上就成了摯友。蕭素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在思想上都是江枚直接傾訴和交流的對象,蕭素也以循循善誘的方式,啟蒙了江枚的革命思想。一本《方生未死之間》讓江枚首次接觸到無產主義,開始認識到革命的必要性,很快就將江枚帶進了一個新的天地。此書描寫著中國人民受的苦難。江枚開始沉迷于閱讀《大眾哲學》等馬克思主義書籍,逐漸褪去小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形成集體意識。江枚從蕭素身上了解到共產主義,知道蕭素所做的事業(yè)是和千萬人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股力量是偉大而溫暖的。雖然江枚對中共的認識依然模糊,但她從蕭素身上看見了革命的前途,她如饑似渴般地閱讀革命書籍,無疑讓她幼稚的思想逐漸得到了無產階級思想的啟蒙。
2.自我斗爭階段
蕭素在學??荚囍斜徊叮て鹑罕姷膽嵑?,使江枚心中的革命意識迸發(fā)出來。“逮走一個蕭素,會讓更多的人成為蕭素?!币允捤貫榇淼母锩叩谋瘔?,在此處達到了情感的至高點,感性與理性都告訴她,唯有革命才能改變現(xiàn)狀。
就在江枚思想逐漸達到成熟之際,與齊虹之間的愛情磨難,又讓江枚思想陷入混亂之中。江枚隱約覺得,在某些方面,她和齊虹的看法永遠也不會一致,可是她并沒有去多想這個,她只喜歡和他在一起。原本在眼中看似完美的齊虹,在江枚眼中,他身上的缺點也步步顯露出來,自我封閉、個人主義的性格讓追求群眾解放的江枚逐漸失望。而兩人思想之間的心理鴻溝其實源于社會階級的差異,齊虹出身富裕,當危難來臨之際顧的只有自己并帶走自己的愛人逃離到他夢幻的理想世界中去。一面是令人撕心裂肺的愛情,一面是全中國最為迫切的革命,正如蕭素曾經對江枚所說的:“人生的道路,本來不是平坦的。要和壞人斗爭,也要和自己斗爭。”江枚最終也陷入這階級選擇、道路選擇、家庭選擇的自我斗爭之中。
3.成熟階段
江枚最終無法拋棄自己的祖國,自己的道路及階級立場,扔下自己的父母,她清楚意識到和齊虹之間的鴻溝無法逾越,兩人的分歧在于各自選擇道路不一樣,而自己的階級立場和道路選擇愈發(fā)堅定。在國仇與家恨的交錯之下,江枚對齊虹說出最后一句“我不后悔”。江枚最后沒有后悔,這時的江枚已經真正地成長為一個優(yōu)秀的黨務工作者,憑借自己的努力,也像蕭素一樣成為一名思想成熟并獨立的革命女性。八年后的江枚豁然面對人生抉擇中的回憶,成功迎來革命生涯的同時也傷感著往日戀情,在成熟理性之間暗含著傷感與遺憾,描繪出思想掙扎的痛苦,描繪出革命女性成長的苦澀。
二、思想成長的完成——引領者阻礙者
1.革命道路的引導者——蕭素
作者刻意塑造了蕭素先鋒革命者的形象,性格樂觀正直、無私勇敢,與齊虹的個人主義、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相反,在一次次的群眾運動中,革命者的形象不斷強化提升。在愛情上,蕭素一直以旁觀者清的姿態(tài)提醒江枚的愛情危機,“你這樣會毀掉自己的”,指出了齊虹靈魂深處的自私殘暴和野蠻。在家庭中,蕭素賣血救治得了貧血癥的江母,更是他無私奉獻情感的高度表現(xiàn),而這手臂上的針孔更是成就了江枚和蕭素兩人至死不渝的友情。蕭素帶領江枚閱讀馬克思主義,參加革命活動,帶領她走向革命的道路。
2.隱藏的引導者——江母、江父
作者沒有刻意塑造江母的形象,但是著力寫了江母對于蕭素、齊虹的主觀看法。蕭素、齊虹代表兩條道路,對比江母喜厭分明,認為蕭素才具有力量,這影響了江枚的選擇,也體現(xiàn)了作者的選擇。江母道出江父逝世的真相,更是激起了江枚強烈的階級仇恨,仿佛有一種巨大力量支持她走自己的道路,投身于解放社會解放中國的偉大事業(yè),讓江枚更加堅定地在愛情與革命的選擇中,毅然選擇了革命事業(yè)。
3.革命道路的阻礙者——齊虹
作者描寫的齊虹,“眼睛看著自己眼前的三尺的地方,世界對于他,仿佛并不存在”。生活于富裕的資本家家庭,活在象牙塔里的齊虹,以自我為中心,極具個人主義的性格特點,不顧社會動蕩與民族危機,在最為危急的時候心里想著的是帶著心上人赴美遠走高飛。他認為自己走的路是對的,絕不能忍受看著自己愛的人去過人民的生活。這正是兩人無法跨越的思想鴻溝,也是兩人道路抉擇相同的主要原因。齊虹身上的缺點不斷地暴露出來,與江枚的進步思想相距越來越遠,讓讀者在對比中體會到江枚選擇革命道路的正確性及其思想的發(fā)展性。
三、結語
宗璞塑造引導者、阻礙者的人物形象,設計江枚這一革命女性從幼稚到成熟的蛻變過程,也正是這一成功的革命女性形象,反映出當時的革命環(huán)境及思想發(fā)展。通過這一愛情敘述,為當時單調的文壇透露出一線生機與活力,成為政治話語下的奇異之花。
參考文獻:
[1]宗璞.紅豆[M].廣州:花城出版社,2010.
[2]王力可.顯在的皈依與潛在的反抗:談宗璞《紅豆》的創(chuàng)作[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9(12).
[3]孫仲英.主流話語下潛在的女性話語[D].成都:四川外語學院,2010.
[4]郭琳琳.宗璞小說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7.
責任編輯:楊國棟
[作者簡介]黃凱韻,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