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國良 譚純 齊德才
編者按
2020年3月25日,在抗擊疫情期間,一場線上主題教育沙龍活動如期舉行。活動中,職業(yè)院校德育專家和老師們圍繞“對問題學生,特別是要處分的學生,我們該怎么做”這一話題展開了熱烈討論,碰撞出許多精彩的火花。本刊節(jié)選了余國良、譚純、齊德才三位德育專家的精彩發(fā)言,以期為讀者提供有益的借鑒。
余國良:我先就學生犯了錯誤要不要給予紀律處分談幾點看法。我認為,處理“問題學生”一定要慎之又慎。
學生犯錯誤是正常的,哪怕是屢教屢犯的學生,都屬于需要教師不斷去教育糾錯的范疇。只有當學生的行為嚴重違反了校規(guī)校紀并經(jīng)多次教育無效時,才需要考慮給予什么樣的紀律處分。這里面有兩個關鍵:一是嚴重違反了校規(guī)校紀;二是經(jīng)多次教育無效后。換種說法是,就算學生嚴重違反了校規(guī)校紀,也要有個教育和再教育的過程,這個過程必須耐心地去走并且走完整。
首先,我想對班主任(輔導員)老師們說,看到有些學生不服從管教而且頂撞老師時,我們千萬別在惱羞成怒下就將其上報學生處并要求給予該生紀律處分。因為這種處分一旦達成,就很可能是如下三種結果:一是學生雖不吱聲、也不逆反,但從此一蹶不振;二是學生表示一定改正,但只是“虛假接受”;三是不接受并因此與你對著干,再次犯錯看你怎么辦,若我們再次升級對其處分的檔次,就很可能會導致對學生人格的嚴重傷害,或直接導致教育事故的發(fā)生。因此,我認為對于經(jīng)常犯錯誤的學生,班主任老師們最好牢記下面這段話:“你犯錯了我就抓,你改好了我就夸;你還犯了我還抓,你還改了我還夸;你再犯了我再抓,你再改了我再夸!即抓抓又夸夸,夸夸又抓抓?!蹦敲矗瑔栴}來了,究竟抓、夸到什么時候為止呢?很多人會不假思索地說,到他改好為止唄。不對!正確的答案是:如果將教育比作流水線作業(yè),那就是抓到夸到將其移交到下一道工序,而且有可能的話,還要再跟蹤叮囑一段路……
那么,老師們?yōu)槭裁匆蜻@種持久戰(zhàn)呢?
一是因為教育真的很像農(nóng)業(yè),更像林業(yè),當苗木尚未扎下根時,需要有人為他培土;當他遇到大風要歪斜時,需要有人去扶直?!白ァ比缤嗤粒翱洹鼻『檬欠鲋?。而“殺”就好比施以烈性化肥,結果只能加速苗木的死亡。
二是教育的本質(zhì)是“拉”,而非“推”。從某種意義上講,“抓抓又夸夸”的過程,就好比把學生從懸崖邊上往回拽的過程,雖很吃力,但很有意義。我們就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守望者”,要“守”住孩子們的安全防線,“望”著孩子們成長。而處分學生雖簡單、解氣,卻往往是將學生“推”往問題學生的行列中。
三是“抓抓又夸夸”的做法,屬于中醫(yī)學中的“固本之法”,可能見效慢,但副作用小。咱們中職學生的很多問題,就如同這次疫情中的冠狀病毒,實際上沒有什么特效藥,希望用“處分”這味藥去“治愈”他是徒勞的,真正有效的做法是,協(xié)助學生“自我修復”,即我們要給孩子成長的時間,并為孩子找到成功的感覺創(chuàng)造條件。因此,“抓抓”是用愛心去包扎孩子的傷口,令其不再惡化或傳染別人;“夸夸”是用愛心去激勵孩子的內(nèi)力,提升孩子被諸多不良習慣侵襲的免疫力,持久地“抓抓又夸夸”就是先護住孩子的心力。這才是最應該去做并必須優(yōu)先去做的事。
其次,我想對學生處處長們說,是否處分或開除某個學生,要遵循“三個不要”和“三個要”的原則。
“三個不要”的原則:一是不要根據(jù)招生形勢的好差來決定。時下有不少優(yōu)質(zhì)的職業(yè)院校,常因招生形勢好,便在入學教育時先淘汰一批認為將來肯定難管的學生;反之也有一些學校因招生形勢不好,便對學生一味地放任放縱。這些做法毫無疑問都是對學校規(guī)章制度的惘視,也是對學生嚴重不負責任。二是不要搞運動。我們常見不少學校會在某個階段狠狠地或處分或開除一批學生,目的是想以此換取一個接下去好管的局面。這是用“嚴打”的形式來做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同樣是對學校、對學生嚴重不負責任的草率行為,是絕對不可取的。三是不要“得令而為”,即不要在校領導盛怒之下讓你對某些學生嚴肅處理,你就不分青紅皂白立馬來個“從嚴從重”處理。這不是有執(zhí)行力的表現(xiàn),而是無原則的行為。對學生的獎懲工作必須遵循教育規(guī)律,必須維護校規(guī)校紀的嚴肅性,必須有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三個要”的原則:一是接到某班主任(輔導員)要對某學生進行處分或開除的匯報材料后,學生處長要深入調(diào)研班主任上報材料的真實性,還要調(diào)研班主任對該生的教育過程是否耐心細致地走完整,家長是否知情。二是要沉下去了解學生的違紀行為是否真的“屢教屢犯”并對學校、對他人具有嚴重危害性。三是要做細致的政治思想工作,即要先傾聽班主任(輔導員)的傾訴并安撫其情緒;同時協(xié)助其對學生進行幫扶,必要時還可以發(fā)動科任老師和學生干部對其進行幫扶教育??傊?,能再教育的就盡可能不處分;能從輕處理的就絕不從重處理;能延緩處理的就絕不急于通報。
最后,我想對主管德育工作的校領導說,通常情況下,在處理問題學生的過程中,主管德育的校長就是最后拍板的那個人,常會遇到學生處、班主任(輔導員)、學生、家長等各方意見不統(tǒng)一的復雜情況,因此,責任之大、難度之大不言而喻。我的解答如下。
一是牢記自己的角色定位是教育一線的指揮員。主管領導要經(jīng)常深入一線去了解生情、學情;平時要常協(xié)助班主任和學生處解決學生工作中常出現(xiàn)的棘手問題,甚至還要將那些各系各班級常愛惹事的“刺頭”納入自己的視野多加關注,并抓住各種教育契機給予提醒或批評、激勵或表揚。如此工作下沉,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數(shù),也就有了面對各種難題時的解決方案,同樣也增添了說服他人的自信和能力。
二是牢記“全方位育人”的使命。既然是全校德育工作的主管領導,那就必須要尊重教育常識,掌握教育各環(huán)節(jié)中的主次、輕重、緩急。因此,當學生犯錯時,你的第一反應是:批評和糾錯要先于懲罰,不可以不宣而誅、不教而罰;要考慮學生是初犯還是累犯?是有意還是無意?是“主謀”還是跟風?是可以批評教育的還是非要嚴懲的?如果是必須要處理的,那就在事前向校長匯報,和家長以及學生處、系部、班主任、學生本人做好充分溝通,如此就會減少不必要的阻力。
三是牢記角色和使命賦予你的權力、責任和義務。你的權力是依據(jù)法律法規(guī)去育人;你的責任是協(xié)調(diào)各種關系和調(diào)配各種資源去確保學校安全有序地運行;你的義務是盡一切可能替校長分憂、為師生服務。因此,關于學生犯錯如何處理的問題,你是“把關”者,要替校長、家長、學生處、各系部和班級把關,最重要的是要為學生的生命成長把關。也正因如此,我建議學校出臺一個“處理學生聽證會制度”,即凡要對某學生做出處理,不是誰的意見最重要,而是必須上“聽證會”。參加聽證會的成員可由校領導代表、教代會代表、學生處領導、系部領導、科任老師及班主任和學生代表等參加。這么做的好處至少有五方面:1.充分發(fā)揚民主,集中了大多數(shù)人的意見,體現(xiàn)了執(zhí)行校規(guī)校紀的嚴肅性。2.給校長和班主任減輕了被說情、被校鬧的壓力。3.“聽證會”本身就是一個極好的教育過程,可以讓眾多的人明辨是非。4.避免錯傷學生或放縱學生。5.把你一人去解釋、應對來自校內(nèi)外的矛盾轉(zhuǎn)變?yōu)閷W校這個集體去化解矛盾,至少參與此會議的人都不再找你要說法。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處理學生,一定要合法、合理、合情,一定要慎之又慎。
給了學生紀律處分后,學校要怎樣做好完整的“閉環(huán)”工作,需要預防什么呢?我認為要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不要廣而告之。學校層面不要利用升國旗或?qū)W生大會等場合去宣告處分,或以布告的形式去張貼處分決定,這么做隱藏著嚴重的危險性。輕者會傷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重者會因此導致教育事故的發(fā)生。中職生中單親家庭和留守的孩子很多,他們往往心理比較脆弱,受打擊后很容易上升到心理問題。我們永遠要牢記,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不要試圖通過此舉來達到殺雞儆猴的目的。所以我建議采用以各班級隱名通報或主題班會課討論的方式,即“論事要實,論人要虛”的方式進行。
第二,要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學管部門,尤其是系部領導要及時派心理教師對受處分學生進行談心疏導,并派學生喜歡的老師與之結對。這么做并非一般意義上的“盯著”,而是通過談心或疏導了解學生的內(nèi)心感受,傾聽學生的真實想法,及時給予鼓勵,促使學生放下包袱,為學生減輕心理壓力。
第三,密切關注。班主任要密切關注受處分學生的情緒變化,既要像往常一樣愛他并嚴厲要求他,又要及時發(fā)現(xiàn)或?qū)ふ液⒆拥膬?yōu)點進行鼓勵。注意,關鍵詞是“和往常一樣”。因為此時若刻意去關心孩子,或是刻意讓班干部們?nèi)リP心他,只要他看出了你的“刻意”,就等同于你已將他歸類到問題學生中去了。如此做法不僅無效還會有反作用。更不可取的是,在學生受了處理后,教師便露出一副得意之色,言下之意是:“我就不信治不了你!”要知道,這種情態(tài)會像一把無形的刀,要么傷了孩子的心,要么傷了教師自己的臉面。換言之,與學生爭這種輸贏既沒意思又顯得幼稚,一旦出了問題,基本上都要教師自己去“買單”。
對被責令退學或開除學籍的學生,我們應該怎樣做呢?主要注意以下三個層面的工作。
第一,班主任層面。當遇到學生難教難管,學校又不予以處理時,切不可釆用不斷將之攆回去反思的形式,迫使家長和學生做出自動退學的決定。為什么呢?一是這種所謂的“回家反思”就是變相的放棄;二是學生雖然回家了,但也很可能沒辦任何手續(xù),而學籍還在學校,一旦出事,后果嚴重。即使辦了手續(xù),一旦孩子在家出了各種人身傷亡事故,學校依然說不清、道不明,也很難一推了之。所以班主任(輔導員)千萬別這么做。
第二,學生處層面。一旦要責令學生退學或開除學生時,首先,一定要耐心細致地做好家長和學生本人的思想工作。當工作實在做不下去時,可以向上推,但不可向下推。讓有能力又負責任的主管副校長出面幫一幫是可以的,但往下推就會使班主任無處脫身,也有可能因班主任言辭不當與家長或?qū)W生發(fā)生沖突,從而導致教育事故的發(fā)生。其次,學生被責退或開除后,學生處既要讓家長辦理離校手續(xù),又要及時下文,以防這邊沒下文,那邊已出事的情況發(fā)生。若遇到有些家長負氣帶走孩子,堅決不辦手續(xù),那也要及時做好備份,如保存門衛(wèi)的監(jiān)控錄像或拍照存檔等,以防節(jié)外生枝。
第三,德育校長層面。除慎重把關外,一旦做出決定,就要勇于擔責,不可遇到家長一鬧就往上推或往下移,而要有理有據(jù)地去和家長擺事實講道理,語言要親,態(tài)度要好。愛是矛,智是盾,以愛心作矛,終究能化解問題;以智慧作盾,察言觀色,循序漸進,也就不會受到傷害??傊?,決定了的事不可妥協(xié),不可朝令夕改,否則以后很難開展工作。
還有不少老師提出,遇到孩子不接納你的愛,軟硬都不吃時,究竟該怎么辦?我補充一下看法,僅供參考。
愛的重要性大家都懂,可是用什么方式、語言、情緒和狀態(tài)去表達愛、傳遞愛呢?教師要反思。這是一門因時而異、因人而異、因境而異的藝術,是每個教育者都需要終身修煉并靈活運用的。比如,當我們一時火起要訓孩子的時候,你是就事論事,還是又去扯那些陳芝麻爛谷子的事?你是很堅定地暗示“你看好他,為他好”,還是只為了解解恨?還有,在批評教育孩子的時候,是在辦公室里你坐著他站著,還是找個沒人的場合用平等的姿態(tài)和他談?是早上、晚上,還是白天閑暇時?是察言觀色、循序漸進,還是劈頭蓋臉、不容分辯地呵斥?最重要的是,訓完之后你有沒有留給學生反思的余地?老師會訓,叫愛的藝術,學生是享受;不會訓,叫發(fā)泄或罵街,學生是受罪。
又如,當你要夸孩子時,哪一個孩子適合在班會上夸,哪一個適合在私下夸?哪一個需要淡淡地夸,哪一個需要夸張地夸?哪一個需要夸后再提新的要求?都是教育的藝術。其實落到實處就是如何處理這些日常工作中的小事。當然,前提都是要了解學生,懂他,在乎他,要想掌握并運用好教育的藝術,沒有哪個專家學者能直接教會我們,只有靠我們在實踐中領悟。人們常說,“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就是這個意思。
譚純:今天我們討論的話題是,對問題學生,特別是要處分的學生,我們該怎么做?我認為,第一是要找到問題的根源;第二是我們該如何教育和處理那些需要處分的學生。
2006年,我調(diào)任中山高級技工學校(后升格為中山技師學院)副校長時,學校的學生管理問題不斷,社會評價較差,一度導致招生困難。一些學生無視學校紀律,把跟學校的對抗、違紀當成一種有膽量的表現(xiàn),時不時地給學校制造一些“麻煩”。
面對這樣的學生,該怎么辦?是延續(xù)老辦法,動不動就訓話和罰站?或在每周升旗儀式上公開宣布對這些學生的處理意見,讓學生到講臺上做檢討?還是把學生的處分通報貼滿學校的公告欄?集中起來每周訓話、做公益勞動?……教育到底應從哪里入手?怎么才能改變師生對立的關系呢?
我的做法是,先對全校教職工以“基于職校生心理特點的成功教育”為題作了一系列培訓,希望通過培訓讓大家認識到,學生在進入職業(yè)學校之前,在應試教育下,他們被忽視了精神需求和應有的能力肯定、人格尊重,從而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習得性無助心理,導致其內(nèi)心自卑、缺乏安全感,從而表現(xiàn)出敏感和偏激。
習得性無助,是指因為重復的失敗或者懲罰,而造成了聽任擺布,形成了對現(xiàn)實感到無望的行為和心理狀態(tài)。習得性無助的孩子,在行為方面主要有四個表現(xiàn):一是低成就動機,即“我不可能成功的,不管我多努力,成功的機會也不大”。二是低自我概念,即“我在這個集體中是可有可無的,是得不到別人肯定的”,表現(xiàn)為對班集體的活動不積極參與,甚至抵觸,對社會漠不關心。三是消極定勢,即非常悲觀地看待未來,懷疑別人特別是班主任對自己不信任——“每當班上出了什么事,班主任一定會怪到我身上”。他們對別人的言行舉止過分在意,總認為別人帶有攻擊性,出于自我保護,就會產(chǎn)生過激反應。四是低自我效能感,就是做事很慢,完不成同學、家長或者老師交給的任務。五是更渴望得到關注和尊重,更渴望外界對他們能力的肯定,更渴望學習一技之長,從而改變命運。
培訓后,學校決定把“成功教育”作為德育工作理念,即“按照多元智能理論,相信學生的潛能,并提供平臺使他們的潛能得以發(fā)揮,讓其享受成功的體驗,從而不斷增強自信”。教師在備課、進行活動設計時要遵循四個步驟:第一,去掉“失敗者”的標簽,鼓勵學生建立積極的自我;第二,給予學生成功的期望;第三,給予學生嘗試成功的機會;第四,實現(xiàn)學生自我成功。
為此,我們制定了很多政策,比如學生的獎勵面由30%改為70%;每班選送“學生文明天使”,一起參與學校的管理;開展社團活動,建設“百團大戰(zhàn)”;建設“成功之路”,展示走入職場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形象和事跡,目的就是按照心理學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讓學生認識到,進技校也可以享受成功,從而恢復并建立積極的自我。
那么,對于問題學生、被處分的學生,如何進行成功教育呢?
我認為,教師要做好角色定位。教師要認識到,處分是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和懲戒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師不能把自己當成“監(jiān)獄長”而對學生進行懲罰教育;也不要把師生關系當作部隊的官兵關系,要求學生服從命令聽指揮。教育即生長。學生的任務是成長,教師應該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服務員。我們要相信這些被處分的學生同樣具有潛能,要在給他們?nèi)烁褡饑馈⑿睦戆踩械那疤嵯?,讓他們堅信自己有改進的空間,有美好的未來,有成功的希望!這樣,學生就不會把處分看成是對他們的傷害,而會看成是對他們的勸誡和教育。
我對學生的違紀處分工作進行了系列改革:首先,縮小“被處分學生面”。少用懲戒處分,多用師生簽署“幫扶協(xié)定”。對學生的失誤,要與學生一起商討如何改進和發(fā)展,把自己對人生的洞察教給學生,啟發(fā)學生,引導學生頓悟。其次,處分公布要人性化。學生犯錯且必須處分懲戒的,如果犯錯情節(jié)較輕,只對本人宣布處分,用“不公開”的方式,讓他感受到老師的“良苦用心”;已造成較大影響的,既要教育學生本人,又要給公眾一個交代并警示其他人,必須進行處分,公布時不寫學生姓名、具體班級,用“經(jīng)查某班某生,于何時做了何違紀之事,為教育其本人和廣大同學、維護學校紀律的嚴肅,依學校處分條例第幾款第幾條……”這種格式公布,讓學生體會學校為他保留了“面子”,可以激勵其改正。對要開除的學生,在公布前征求其意見,愿意繼續(xù)讀書的,是否需要協(xié)助其找新學校接收并辦轉(zhuǎn)學手續(xù);愿意就業(yè)的,是否需要學校協(xié)助其找企業(yè);待該生情緒穩(wěn)定地離開學校后,隱去其姓名發(fā)布處分通告。
這樣做的目的,是不讓受處分的學生帶著“仇恨”離開學校。在陜西省米脂縣曾經(jīng)發(fā)生這樣一件事。一個學生,因為習得性無助,沒有安全感,導致處理同學關系時過分敏感,打架斗毆,被學校開除。若干年后,他依然忿忿不平,回到學??硽煹軒熋?。沉痛的事件告誡我們,對問題學生的處理一定要慎重,而有些問題是不適合用處分來解決的:一是心理問題,二是情感問題。我建議職業(yè)院校的同行讀一讀《習得性無助》和《正面管教》這兩本書,一本屬于心理學范疇,一本屬于教育學范疇。
最后,處分后的教育要去標簽化。處分不是以懲罰為目的,而是以多加關注、督促改正并助其享受改正過程中的成功喜悅為重點。我們利用“黨員一幫一”開展系列教育活動,為每個被處分學生找一個黨員結對子,建立黨員一幫一聯(lián)系卡,記錄學生對自己一個月的總結及下一個月的目標,月底帶著這個聯(lián)系卡去找到指定黨員,黨員要認真跟學生進行交談。在此之前,黨員要向班主任了解學生的變化情況,發(fā)現(xiàn)優(yōu)點,放大優(yōu)點,激勵學生享受進步的成功喜悅。
齊德才:對如何看待問題學生和處分問題,我有以下幾個看法。
第一,有些問題學生的問題,可能是“師源性”問題,其在初中階段受到了老師太多的歧視或漠視,導致其逆反、對抗或者自暴自棄。老師要避免給學生貼負向標簽,以免其逐步完成“問題學生”的自我認同,從而自甘墮落。
第二,問題生進入中職學校前“準備好了面對漠視,沒準備好面對看見;準備好了面對訓斥,沒有準備好面對尊重”,如果中職教師改弦更張,以看見和尊重的方式相待,或許會促成問題學生的改變。
第三,問題學生的根源在于歸屬感、價值感、自信心不足;反復失敗的學生,問題會越來越多,反復成功的學生,問題才會越來越少;中職學校需要的是抬頭教育,可以用“低起點,小步子,勤活動,多反饋”的方式,慢慢培植學生的自信,固本培元,逐步減少其問題。
第四,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問題學生的問題是“養(yǎng)”出來的,去掉這些問題也絕非一日之功。中職學校的德育就是“反復抓,抓反復”,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管與不管之間,有個詞叫“守望”。
第五,好學生都有同一張面孔,問題學生卻各有各的模樣,老師要放下既定目標、既定手段的執(zhí)念,不能削足適履,要觀察學生、了解學生,有多少個問題學生就準備多少把尺子,用一百種以上的方法去處理問題學生和學生問題。
第六,無錫城市學院的梅亞萍副院長曾經(jīng)寫過一篇關于處分的文章,提出了“處分是教育的手段,不是打怪的葵花寶典”。確實,處分從來不是目的,我們不是要解決問題學生,而是要解決學生問題,我們時刻要牢記處分的初心——教育學生、轉(zhuǎn)變學生。
第七,處分是“始”不是“終”,絕不能一“處”了之。學校要建立處分升降級和撤銷處分的制度,激勵學生遵規(guī)守紀、熱心公益,讓學生通過個人努力轉(zhuǎn)化德育積分,從而早日實現(xiàn)處分降級或撤銷;學校還可以明確談心談話這一轉(zhuǎn)化方式,要求師生要一對一、面對面,交流時將表揚與自我表揚、自我批評與批評有機結合,以觸及內(nèi)心為目的,促成問題學生轉(zhuǎn)變個人行為。
(責編 ?張紅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