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玲
(中鐵十八局集團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天津 300350)
在展開大跨徑鋼管拱橋建設施工時,必須借助纜索吊裝系統(tǒng)來完成,該系統(tǒng)因此被廣泛應用于當前的多數(shù)橋梁建設工作中,成為其中的重要技術。需要意識到的是,雖然行業(yè)內(nèi)已經(jīng)圍繞纜索吊裝系統(tǒng)展開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主要局限在門式塔架或分離式塔架這一層面,關于主扣合一獨立式結構形式的研究相對較少。因此,有必要圍繞鋼管塔架展開探討,對其可行性進行分析,由此推動大跨徑橋梁施工的進展[1-3]。
本文以怒江四線特大橋為背景展開探討,它是金剛元隧道與高黎貢山隧道的關鍵連接通道,且橋上有怒江車站,橋上各線間距均按5 m進行布置,對應總長達到了1 024.20 m,周邊為典型的V形峽谷。進一步參考工程資料可知,主橋的1~490 m采用上承式鋼桁拱橋的形式,拱軸線設置為懸鏈線的形式,對應拱軸系數(shù)為2.0。
對纜索的運行能力進行分析,用Q指代額定起重量,經(jīng)計算后得知該值達到了200 t,能夠帶來的起重建筑跨度L達到了685 m,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有效跨度并不能完全達到該水平,即L1=685-(L/10)×2=548 m。采用0~10 m·min-1區(qū)間內(nèi)變頻調(diào)速的方式,對運行速度進行分析,與此同時起升速度也需要得到控制,即在0~6.4 m·min-1區(qū)間內(nèi)變頻調(diào)速。
(1)塔架及塔架基礎。在設置塔架結構時,需要使用4根特定的鋼管,其外徑均為Φ800 mm×16(12)mm,連接弦桿、腹桿、斜桿采用非制式萬能桿件部分和部分型鋼組成纜索吊機塔架。其中塔架頂部6節(jié)標準節(jié)利用南盤江大橋纜索吊機8 m標準塔架,大理和瑞麗側各12節(jié),全橋共24節(jié)。塔架中橫梁在大理和瑞麗側各設置2套,全橋共4套。上橫梁2套。鋼塔架高度及大理側塔高均為120 m,瑞麗側下游塔高132 m,上游側高137 m。塔架承臺混凝土采用C35。承臺尺寸為8 m×8 m×2 m,全橋共4個。在展開承臺樁基礎部分施工時,選用人工挖孔灌注樁的形式,要求樁長達到20 m,每個臺都需要適配4根樁結構,因此橋梁整體需要16根,并基于C30混凝土進行灌注施工。
(2)主索(承重索)。主索采用8×K36WS+PWRC-Φ58 mm面接觸鋼絲繩,16根組成承重索,額定荷載Q=200 t。
(3)牽引索和起重索。引入了雙向螺旋摩擦的方式完成牽引工作,要求其工作中的牽引力達到200 kN。為了確保牽引機能夠穩(wěn)定地運行,適配了1臺功率為75 kW的雙筒螺栓摩擦卷揚機。關于起重索部分的設計,使用了接觸不旋轉鋼絲繩,引入了變頻調(diào)速卷揚機設備,可以為整個起重工作提供足夠的牽引力(80 kN)。
(4)起吊小車。起吊小車主要由跑車與掛架兩大部分構成,其中跑車主要起支撐主索的作用。為了確保小車配重與主索結構的一致性,引入了鏈式支索器,可以確保牽引索與起重索被穩(wěn)當?shù)刂С性谥魉魃稀?/p>
(5)后錨碇。后錨碇采用巖錨與重力錨,結合成主鉤、副鉤橫移組合錨碇,每側各2個,共4個。混凝土等級為C40。
(6)風纜。為控制塔架位移,在大、小里程側纜索吊機在塔架各設3道風纜,采用重力式纜風繩錨碇,全橋共8套,錨碇混凝土等級為C25。
(7)索鞍。采用橫移式索鞍,全橋一共匹配4套索鞍,用于橫移滑撬和導軌。利用預應力YVW100B型千斤頂和精軋螺紋鋼作為橫移的動力和拉具。
纜索吊塔架基礎大理側中心里程為:DK191+458.124 4,瑞麗側中心里程為:DK192+143.124 4,2個塔架的中心間距為685 m,大理側塔架承臺頂標高為785.719 mm,瑞麗側塔架承臺為高低臺,下游側承臺頂標高為773.719 mm,上游側承臺頂標高為768.719 mm。同一塔架2個承臺的中心間距為31.656 m,承臺均為8 m正方形截面,高2 m,承臺與樁基連為一體,樁基截面均為直徑1.5 m的圓形,樁長20 m,如圖1所示。
圖1 纜索吊塔架基礎布置
樁基全部為直徑1.5 m的挖孔灌注樁,用人工開挖的方式成孔,使用混凝土材料進行護壁施工,采用導管法完成灌注施工,如圖2所示。
圖2 塔架基礎樁基施工
承臺施工方案與橋梁引橋承臺施工方案一致,需要注意塔架預埋件的設置。
預埋件制作及安裝:塔柱腳錨固架務必與樁基與承臺主筋焊接為一體,焊接時先在樁基主筋上焊接定位鋼筋,用塔吊將拼裝合格的錨固架垂直吊入樁基鋼筋中,輔以水平尺定位,最后加固焊接于樁基與承臺中。
焊接塔柱腳錨固架時,在工作平臺上進行拼裝焊接,焊縫應符合《焊接件通用技術要求》(JB/ZQ4000.3—1986)的規(guī)定,尺寸精度為B級,形位公差為F級,嚴格控制焊縫高度,必須達到8 m以上水平,焊條材料以E4313為宜。
纜風繩錨碇采用重力錨,明挖基礎施工使用C35鋼筋混凝土,施工方法同主塔架基礎。纜風繩鋼拉帶傾斜角度根據(jù)實際情況調(diào)整。
后錨基礎為重力式配合巖錨,依靠自重、鋼絞線巖錨及基礎前側土壓力來穩(wěn)定主索張力,滿足傾覆和滑移穩(wěn)定條件,具體施工方法與主塔架基礎部分一致。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基于提升錨碇承載力的目的,需要加大開挖面的粗糙度,此舉能夠進一步提升錨碇與地面之間的摩擦力;還需要在錨碇前預留1 m高嵌,此舉能夠提升基底的抗滑水平。后錨采用重力錨配合巖錨,在施工后錨時需特別注意預留巖錨施工所需的工藝。
巖錨索采用Φ15.24帶PE保護套無黏結型鋼絞線,設計錨固力為160 t,張拉安裝力為184 t,長度分別為30、40、50 m。在施工錨碇時將預留孔道埋設好,孔道采用194 mm×5 mm預埋鋼管。鉆孔前,應先在兩岸用小型巖芯鉆機各鉆1個孔,深50 m,取巖芯,可以得知巖層卸載荷裂隙情況,進一步驗證錨桿深度是否達到工程標準。
在施工過程中,風荷載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需要對纜索吊裝系統(tǒng)進行針對性分析,包括:工作狀態(tài)吊裝,此時需要考慮到重力、主索力、扣掛荷載、6級風荷載這幾大因素;除此之外,還有非工作狀態(tài)吊裝,相較于上述因素而言,僅風荷載發(fā)生了變化,此時達到了11級。當然,實際上還容易受到地震或溫度荷載的影響,此處暫不考慮,經(jīng)整理后得到的結果見表1。
圍繞塔架部分展開建模分析,此環(huán)節(jié)需要使用midas Civil,無論是立柱鋼管還是扣索錨固結構,都基于梁單元的方式進行模擬,而塔頂萬能桿件則基于桁架單元的方式進行模擬分析。具體的模型如圖3所示。
表1 荷載組合
圖3 塔架計算模型
立柱鋼管的應力情況見表2。需要指出的是,其中的負值代表壓力與壓應力,而正值則指拉力與拉應力。參考行業(yè)標準,得知立柱鋼管應力均達到了相關標準。
通過計算,立柱鋼管最在工況10下最不利,桿件最大應力值達-190.5 MPa,塔架偏位在工況9下最不利,塔架順橋向最大偏位200.1 mm(表3)。立柱鋼管應力和塔架偏位如圖4所示。
表2 立柱鋼管應力值
表3 塔架位移值
圖4 立柱鋼管應力和塔架偏位
通過對塔架建模進行分析與計算,得到如下結論。
(1)無論是在工作狀態(tài)還是非工作狀態(tài)吊裝桁架單元,桿件軸力都較為良好,能夠達到立柱鋼管應力標準,并且塔架偏位現(xiàn)象也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2)無論是在工作狀態(tài)還是非工作狀態(tài)吊裝梁單元,桿件應力都可以達到工程標準。
(3)塔架位移容許值達到了340 mm,受吊裝荷載組合的影響,塔架會沿著橋梁發(fā)生偏位現(xiàn)象,該值為200.01 mm,為塔高的1.47/1 000,符合行業(yè)標準。
本文圍繞大橋工程中使用的纜索吊裝系統(tǒng)展開分析,重點圍繞獨立式鋼管塔架進行討論,基于midas Civil進行了建模分析,得知塔架各構件對應的內(nèi)力等指標都達到行業(yè)標準,驗證了這一方案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