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雯
摘 要:生活自理是人類適應社會生活最基本的能力之一,是指兒童在日常生活中照顧自己、服務自己的能力。它將對未來兒童身心發(fā)展的方方面面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對此本文從小班幼兒自理能力的現(xiàn)狀出發(fā),分析小班幼兒自理能力弱的成因以及培養(yǎng)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策略。
關(guān)鍵詞:小班幼兒;自理能力;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0)14-0050-02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提到了幼兒生活中自理能力的典型表現(xiàn):獨立進食、洗滌、排泄后自理、穿脫衣服、鞋襪、整理生活用品和學校用品等。《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既要高度重視和滿足幼兒受保護、受照顧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滿足他們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避免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鼓勵并指導幼兒自理、自立的嘗試。由此可見培養(yǎng)幼兒的自理能力,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感、實踐能力、自信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的未來具有深遠的意義。作為幼兒教師,應把握這一關(guān)鍵時期,根據(jù)幼兒自身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培養(yǎng)其自理能力。
1.幼兒自理能力發(fā)展現(xiàn)狀
小班兒童自理能力弱,一些孩子不能夠自己穿脫衣褲鞋襪;用完的玩具不收拾,丟在原來的地方。用餐的時候,大部分的孩子似乎把食物、餐具當作玩具,似乎不知道吃飯是他們自己的事。
2.小班幼兒自理能力弱的成因
(1)手部肌肉發(fā)育不完善
小班是幼兒自理能力發(fā)展的關(guān)鍵期,兒童生活自理能力的發(fā)展是依靠行動的。受限于小班兒童的肌肉發(fā)育、手眼協(xié)調(diào)能力發(fā)展不完善,因此對于教師講解的技能,幼兒大多能夠記得步驟、方法,但是實際操作卻不盡人意。
(2)缺乏反復的練習
小班幼兒對于生活技能的運用是不夠熟練的。因此,自理活動中的各項技能需要反復練習。在幼兒園,教師會有指向性地引導幼兒進行練習,幼兒能夠得到練習的機會,但是能夠練習次數(shù)有限。在家,家長不愿放手,導致孩子失去練習的機會,技能便無法得到鞏固、強化。
(3)家長過度的包辦代替
在現(xiàn)今家庭里,長輩父母過于包辦代替,孩子即使在幼兒園學習了和生活自理相關(guān)的技能,回到家時,家長仍以舍不得或趕時間的理由不讓孩子動手。長此以往,幼兒的自理能力得不到發(fā)展,家長只能繼續(xù)包辦代替,進入惡性循環(huán)。
(4)自信心不足而不敢動手
班級是個大集體,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互相比較,幼兒看到其他孩子在某些方面學習的快,得到教師或其他孩子的表揚,就會出現(xiàn)自信心不足的情況。同時,對于自己不擅長的方面,嘗試幾次以失敗告終之后,孩子的自信心也會大打折扣。
3.應對小班幼兒自理能力弱的策略
(1)做個“懶”老師—多讓幼兒自己動手
做個“懶”老師,不意味著教師完全放任幼兒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們的目的是要讓幼兒學習如何自理,如何能更好地照顧自己。俗語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一味地包辦代替,不如教幼兒自理的方法。在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的過程中,教師及家長應該堅定自己的信念,逐步放手,幫助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自理習慣。
(2)運用“巧”方法—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幼兒學習生活自理
第一,運用游戲、競賽等方式。
眾口難調(diào),幼兒園的飯菜不能全部迎合每一位幼兒的口味,不難發(fā)現(xiàn),在教師催促無數(shù)遍之后,還是出現(xiàn)挑食、吃得慢或掉飯菜的情況,原因在于幼兒吃飯的積極性難以調(diào)動。小班幼兒注意力很容易受影響,熱愛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教師可以嘗試用競賽、游戲的方式調(diào)動幼兒的積極性,使幼兒在玩中愉快的學習。
幼兒已入園一個多月了,但已經(jīng)有好多次幼兒吃飯都吃了50分鐘。今天吃飯的時候教師又開始了“盯梢”工作,保育員林老師一分完餐就去吃飯以便和接下來用餐的老師交接。臨出門時候保育員林老師說:“我現(xiàn)在去吃飯,時鐘最長的那根針指到六我就回到班級了,到時候來看看誰吃的比我快?”小朋友們馬上說“我跟林老師比賽,我可以比她快?!薄翱次铱次?!”邊說邊把飯往嘴里塞,20分鐘左右全班幼兒吃完了午飯。
第二,生活自理技巧講解清楚。
在生活自理的實踐中,會出現(xiàn)幼兒按照老師說的方法去做,但是多次嘗試后還是出現(xiàn)失敗的情況。原因在于幼兒有時候?qū)τ谧岳砑记衫斫獠粔蚯逦蚪處熤v解方法時并不夠具體。
孩子們洗手打開水龍頭時總是噴得一身濕,為此換了好幾次衣服,教師借此機會組織了一個關(guān)于洗手開小水的活動。教師分批將幼兒帶到衛(wèi)生間,引導幼兒觀察只有水龍頭打開后水柱是透明的,水滴不會亂噴才是小水流;如果水龍頭打開,水柱是白色的,還有水滴往外噴就說明水龍頭開得太大了。
教師在講解生活自理方法的時候要給幼兒一個可以衡量的標準,標準要是幼兒所能理解的,觀察得到的,并通過努力可以做到的。
第三,合理運用“幼幼互動”,引導幼兒相互學習。
班級幼兒眾多,能力參差不齊,教師就只有兩三名,無法對每位幼兒面面俱到地觀察、指導。因此,教師可以運用“群眾”的力量,引導能力強的幼兒去幫助能力弱的幼兒,在生活活動中,相互監(jiān)督、相互幫助。這樣一方面可以減輕教師的負擔,另一方面能夠鍛煉幼兒的溝通、解決問題的能力,使班級集體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提升。
(3)巧用“獎”鼓勵—引導幼兒樹立自信心
陳鶴琴先生指出“積極的鼓勵勝于消極的制裁”。針對幼兒的這一心理特點,我們經(jīng)常鼓勵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對于做得好的及時表揚,對于做得不夠好的要給予適當?shù)墓膭?。這樣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幼兒在生活中能信心十足地做好每一件事。
重重是一個內(nèi)斂的孩子,很少和其他小朋友說話,更別提和老師說話了。重重媽媽有一次接園時和我們反饋,他覺得折衣服很難,一直都折不好,每次都要折很久。自那之后教師開始對重重的觀察,發(fā)現(xiàn)他折衣服速度確實慢,有好幾次直接把衣服揉成一團塞到被子里面。于是教師引導他學習了折衣服的方法,同時開始觀察他每次折被子的情況,一塞到被子里就提醒他拿出來重新折。之前都需要折10分鐘左右才能完成,有一天折了8分鐘就完成了,教師隨后在全班面前表揚了重重,他開心地笑了。之后再觀察,重重雖然還是折得比較慢但是每一次都折得很認真,兩周之后,速度縮短至5分鐘就能折好。
幼兒有時候不是因為不喜歡而不去做某件事,而是因為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能做好這件事。因此教師在引導幼兒進行自理的時候,除了關(guān)注幼兒自理能力還要關(guān)注幼兒在面對失敗時的反應,對于面對失敗易灰心的幼兒多鼓勵、多陪伴,幼兒就會感覺自己不是孤立無援,教師是在關(guān)注他們的。
(4)家園“齊”合作—共育良好習慣
如果家長和幼兒園老師不配合的話,就會使得孩子產(chǎn)生自我質(zhì)疑,不知道該聽老師的還是父母的。同時,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限于幼兒園或家庭,這應是教師與幼兒所在家庭共同的任務,僅依靠一方是難以完成的。
在幼兒學習整理玩具之后的一個星期后,紫瑤因咳嗽請了兩周的假在家休息,休息期間,媽媽為了更好地照顧她,從穿脫衣褲鞋襪到吃飯一手包辦。兩周回來之后,好幾次玩區(qū)域游戲都有其他幼兒跟我們說紫瑤玩具都擺得亂七八糟,玩好玩具都不收。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們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及習慣的養(yǎng)成是需要一個持續(xù)的過程,需要反復地練習。因此,教師應與家長說明自理能力培養(yǎng)的方法以及共育的重要性,共同培養(yǎng)良好習慣。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王洋.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立體化培養(yǎng)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8(32):179-180
[4]陳娟.淺談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1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