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云
摘 要: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是用語言文字表達情感的一種工具,是文章的思想載體,而語文教育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基礎,也是培養(yǎng)學生技能的一個過程。思想道德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教育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道德素質,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語文教師應該緊跟新課程改革的步伐,遵循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日常教育工作中針對不同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利用語文課程的教學優(yōu)勢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就如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進行三方面的闡述。
關鍵詞:初中語文;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實踐研究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德育觀念,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學生塑造人格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也可以滿足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中國古代文學強調“文以載道”,文學的主體偏向政治和道德倫理較多,在唐宋古文運動中也提出了以道為主的思想主張,所以如今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更要貫徹落實文道統(tǒng)一的思想,在語文教學中融合思想道德教育,做好學生的社會主義精神和思想道德建設。
一、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作為一個較為宏大的話題,學生聽起來可能會覺得比較遙遠,但是愛國主義無時無刻不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而愛國主義教育又是學校德育永恒的話題,在我國經濟不斷發(fā)展的今天,德育仍然是教育的主旋律。蘇霍姆林斯基說:“要使愛國這個詞能夠讓兒童一聽到它就激動得心跳,那就必須——形象地說——悉心耕耘兒童意識的土壤,并且用美的種子來進行播種?!彼砸囵B(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就應該在學生的心里播下愛國的種子,要想讓這粒種子發(fā)芽就要合理地利用語文課堂教育。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大部分的教材選文質量高且優(yōu)美,而這些文章的共同點就是凝聚著作者的思想情感。所以在每次上語文課之前,教師可以通過抓住作者簡介這一環(huán)節(jié),巧妙地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作者簡介中,讓學生通過對作者的了解在心中播下愛國的種子。比如,在學習《魯迅自傳》的時候,可以講述魯迅先生棄醫(yī)從文的故事,讓學生感受魯迅先生堅定地追尋救國之路、想通過文學喚起人民群眾的愛國精神,通過這樣的方式將愛國主義的種子種在學生心中,讓其生根發(fā)芽。
二、在教學中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語文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一門學科,而思想道德教育更是與生活密不可分。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將語文課堂和思想道德教學與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教學內容豐富多彩,教材中的許多課文都是開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需要教師不斷地挖掘和探索,擴展德育教學的資源,并且盡可能地將書本上的知識與德育和日常生活相聯(lián)系,從而讓學生在精神上產生共鳴。比如,學習《紀念白求恩》等這類課文的時候,教師應該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從學習過程中找尋他們的共同點,比如文章從各方面指出了一個人應該具備的良好品質,并且通過文章體現(xiàn)出一個人生命的意義以及做人的真諦,并將課文的中心思想與實際生活相關聯(lián),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三、在教學中加強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是比德育影響更深且比藝術教育范圍更廣泛的一種教育,它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高尚健全的人格,為學生塑造理想的人性從而創(chuàng)造美好的人生。簡單來說,就是提高人的審美素質。初中語文課文中蘊含著很多美育內容,所以老師在課文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從而達到自己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該注意觸發(fā)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對文中美好的事物產生熱愛、向往和追求,這是提高審美的重要手段。老師通過對文章內容的剖析引導學生欣賞美、感受美,從而達到提高審美的目的,并在提升之后可以創(chuàng)造美,在美的教學中得到思想的升華。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堅持文道統(tǒng)一的思想建設,是一個值得探究且持久性的工作。對于中學生靈魂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靠師生長期不斷的努力才能達到。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注重思想教育、政治和道德品質的有機融合,做到潛移默化的融入,貫徹落實文道統(tǒng)一的思想,每個教師都應該有意識地針對這方面加強教育,從而可以真正意義上達到學生德育觀念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郭菊翠.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措施分析[J].名師在線,2019(21):55-56.
[2]劉玉梅.淺析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開展思想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9(20):121.
[3]常芳.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措施研究[J].現(xiàn)代交際,2019(11):196-197.
編輯 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