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里川
這幾年無數個清晨,開車經由郊區(qū)一條主干道左拐,送孩子到學校。左拐彎沒多遠就有兩所中學。
主干道由一座高架橋“延伸”而來,又連接著主城和郊區(qū),車流量本就很大,早晨送娃的“汽車軍團”生生在早高峰之前加演了一個小高峰,等待左拐的車多時能排出幾百米長隊。但左拐彎綠燈每次只亮區(qū)區(qū)二十多秒,好像在“限量供應”“饑餓放行”似的。
更大的問題在于,主干道單向四車道只有一條左拐彎道,只是在左拐彎道的虛線等待區(qū)旁邊“衍生”了一條左拐短道,但還是不夠用。加塞的車太多,有些車甚至直接從直行道盡頭變道,直接“外掛”在左拐彎虛線等待區(qū)邊緣。好像虛線等待區(qū)是一塊巨大的吸鐵石似的。左拐彎指示綠燈一亮,你爭我搶的,好像早一點左拐就能早一點來到阿里巴巴面對的那個大門前似的——這就叫“相煎必須急”。
為了抗拒加塞,眾多守法車主形成了一種默契:把車緊貼著左拐道和直行道的“邊境線”行使,把加塞空間壓制到最小。遠遠看去,就像一只蒼老的大蝦弓著背,作著無力的抵抗。
主干道十字路口明明有一排攝像頭,加塞和“外掛”就發(fā)生在攝像頭的眼皮子底下。不過,時間長了就能想通,攝像頭對這類違章沒起作用。
怎么辦?和不講理的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見縫插針來幾下涕泗橫流?一沒時間,二沒口才,三沒條件。總不能打開車門,占道做思想工作吧?
想過投訴。手機上有本地警方的APP,“舉報須知”規(guī)定,舉報的違法圖片要有3張且系實時拍攝;同時,嚴禁開車時進行拍攝。
能夠理解制度設計的良好初衷,一要真實性,二要安全性。但高漲的舉報之心也就作罷。大清早起床送孩子那滋味多苦啊,總不能為了舉報,拖一個人上車,在副駕駛位置專門拍違法圖片吧。
后來還是給本地市民熱線發(fā)過短信,建議清晨在此增加交警執(zhí)勤、處罰加塞行為、增加拐彎道和“拐彎時長”。對方回復了,大意是有所考慮,有所計劃??跉鉄崆檠笠?。感動之余,期待有加。一旦左拐彎便捷了,相信多數被逼無奈的加塞族也就有理由“回頭是岸”了吧?
這條主干道有四車道,想“增拐”并不難:把緊鄰左拐彎道的直行道改成左拐道可能有點“過”了,畢竟直行車流壓力很大,但改成直行兼左拐行不行?每條車道的寬度不小,目測緊一緊改成五車道也沒大問題,那樣的話,增加一條左拐彎道,就沒那么突兀了。
可是一年之后,也沒看見有什么變化。百思不得其解。
某天參加本地警方的“學法免分”活動。在APP上刷題練習時,有題問:遇見強行加塞怎么辦?正確選項當然不是“實力硬懟”,而是“禮讓”。理由是正大的,“翻譯”過來,可以理解為“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岡”。
奇怪的是,選項并不包括“投訴”,也不包括“加強執(zhí)法”。也就是說,個體的救濟渠道大概只剩下以“佛系”姿態(tài)迎接被虐了。
遺憾的是,并非所有人都是佛系車主,拐個彎就中飽“氣”囊的,怕是居多。
慢慢留意了一下,“左拐彎困局”絕不僅僅在此處上演。關于左拐難、掉頭堵的吐槽,經常能聽到。
直行是直男,左拐就不是直男了?錯,左拐更“直”,而且某種意義上更屬于交通要道上的“剛需”,譬如那些不及時左拐就得遲到,回家就得跪搓衣板的。
根據現(xiàn)有的信號燈設計規(guī)則,右拐彎多數情況下可以不看紅燈,便捷車流,節(jié)省資源。所以右拐彎時,極少見到耍流氓的加塞者,這可謂交通領域的“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但這種“優(yōu)待”,和左拐彎無緣。但你怪不著規(guī)則制定者,如若對左拐放開“優(yōu)待”,路口就會秒變碰碰車公園。
但是,如果你以為左拐彎絕對無法享用優(yōu)待權,那就錯了。
某“T字”路段,我久不去了。某天路過,發(fā)現(xiàn)單向五車道,直行道有二,左拐道倒有三。依稀記得最初是這樣的:單向四車道,3.5條是直行道,1.5條是左拐道——其中一條是左拐彎和直行“合體”。
現(xiàn)場感受了一下,左拐彎簡直“絲滑”般順暢,倒是直行車卻縮手縮腳起來。為啥?從上一個路口華麗麗的四車道直行而來,到了這“三左拐”齊飛的地盤,就要瞬間和僅有的兩條直行道“接頭”,像極了“搶座位”游戲。
什么時候,“左拐彎”的地位這么高了?
左拐進去不遠處,就是新落成的命名為某“廣場”的商場。雖然它沉默不言,但它是一只引力超強的龐然大物。
不知道這是不是個例,但從此知道,左拐彎也是有“春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