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不同年齡組幼兒的攻擊行為問題檢出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關鍵詞】3~6歲幼兒;攻擊行為;家庭環(huán)境【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17(2020)04-0036-05【作者簡介】劉國艷(1970-),女,山東濟寧人,深圳大學師范學院(教育學部)學"/>
劉國艷 肖麗梅 李潔旋 蔡燕春
【摘要】本研究對深圳市1022名幼兒的攻擊行為和家庭環(huán)境等因素進行了調(diào)查。結果發(fā)現(xiàn):(1)幼兒攻擊行為檢出率為5.56%,不同性別幼兒攻擊行為的檢出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齡組幼兒的攻擊行為問題檢出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兩比較發(fā)現(xiàn):各年齡組之間只有4歲組和6歲組幼兒的攻擊行為檢出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具有攻擊行為的幼兒,其家庭成員的親密度、情感表達、知識性、娛樂性、道德宗教觀和組織性的均值低于無攻擊行為幼兒的家庭成員(p<0.05),而矛盾性均值高于無攻擊行為的幼兒。(3)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家庭矛盾性是幼兒攻擊行為的危險因素,娛樂性是保護因素。家庭環(huán)境不良的幼兒易發(fā)生攻擊行為。
【關鍵詞】3~6歲幼兒;攻擊行為;家庭環(huán)境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17(2020)04-0036-05
【作者簡介】劉國艷(1970-),女,山東濟寧人,深圳大學師范學院(教育學部)學前教育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肖麗梅(1993-),女,廣東惠州人,深圳大學師范學院(教育學部)學前教育系碩士研究生;李潔旋(1996-),女,廣東揭陽人,深圳大學師范學院(教育學部)學前教育系碩士研究生;蔡燕春(1994-),女,廣東揭西人,深圳市羅湖區(qū)春天幼兒園教研員,碩士。
一、問題的提出
攻擊行為通常指以傷害或試圖傷害他人的身體、心理狀況或以破壞其他目標為目的的身體或語言行為,此行為不為社會規(guī)范所許可 [1]。攻擊行為是幼兒最常見的行為問題之一,近年來有發(fā)生率逐漸增高的趨勢。如 2011年至2014年,上海市幼兒攻擊性行為檢出率從8.8%[2] 上升到12.9%[3]。也有資料顯示,深圳市幼兒的攻擊行為檢出率高達17.9%[4]。根據(jù)已有的相關研究結果可知,幼兒期攻擊行為的發(fā)生對其日后學習、成年后早育、父母角色缺失以及家庭貧困等問題具有直接的預測作用[5]。因此,有關幼兒攻擊行為成因及其干預研究一直以來被學前教育工作者所關注。已有研究表明,個體發(fā)展受生物學因素及環(huán)境因素的共同影響,而在所有可能的環(huán)境影響因素中,由于幼兒大多數(shù)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故家庭環(huán)境在幼兒行為的養(yǎng)成中就起到了最持久和核心的作用。國外資料顯示,娛樂性強、親子關系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更能夠減少幼兒攻擊行為[6];而家庭矛盾性高、夫妻沖突等不和諧因素均將會導致幼兒攻擊行為的發(fā)生和增加[7]。同時,不同性別、年齡的幼兒,其攻擊行為的檢出率也可能存在差異。因此,本研究嘗試探討影響3~6歲幼兒攻擊行為的家庭環(huán)境等因素,為促進幼兒行為健康發(fā)展提供科學的依據(jù)。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以深圳市羅湖區(qū)、南山區(qū)、福田區(qū)、光明新區(qū)、寶安區(qū)、鹽田區(qū)及龍崗區(qū)7個區(qū)1022名3~6歲幼兒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童527人,占51.60%;女童495人,占48.40%。3歲組幼兒58人,占5.68%;4歲組491人,占48.04%;5歲組375人,占36.70%;6歲組98人,占9.59%。
(二)研究工具
1. 《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CBCL/4- 16)[8]
本研究使用該量表行為問題部分,共113題。每個問題分別按0、1、2進行賦分,不同性別、年齡幼兒的行為歸納為8~9個因子,若因子分超過該因子同性別同年齡全國常模的98%界值,則判定為存在行為問題,本文主要研究行為因子中的攻擊行為。該量表重測信度在0.75~0.95之間,同時效度驗證良好。
2. 《家庭環(huán)境量表中文版》(FES-CV)[9]
本研究采用該量表對受檢幼兒進行家庭環(huán)境特征評價。量表共90道題,包含親密度、情感表達、矛盾性、獨立性、成功性、知識性、娛樂性、道德宗教觀、組織性、控制性10個維度。題目均為是非題,回答“是”評1分,回答“否”評2分,按照公式計算量表得分,得分越高,對應維度的情況越強。量表各維度內(nèi)部一致性在 0.63 到 0.92 之間,具有較好的效度和重測信度。
(三)數(shù)據(jù)收集
本研究調(diào)查表由幼兒的主要照顧人填寫后,由幼兒園統(tǒng)一回收。共發(fā)放問卷1044份,剔除22份無效問卷后,得到有效問卷1022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7.89%。
(四)統(tǒng)計處理
本研究采用SPSS13.0對數(shù)據(jù)進行χ2檢驗、t檢驗、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視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三、研究結果
(一)不同性別與年齡幼兒攻擊行為的發(fā)生率比較
1022名幼兒攻擊行為問題的檢出率為5.56%,其中男童32人(6.10%),女童24人(4.80%),不同性別幼兒攻擊行為的檢出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齡組幼兒的攻擊行為問題檢出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兩比較結果顯示:各年齡組之間只有4歲組和6歲組幼兒的攻擊行為檢出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二)幼兒攻擊行為與家庭環(huán)境因素的關系
1. 幼兒攻擊行為與家庭環(huán)境各維度均值的比較
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具有攻擊行為的幼兒與沒有攻擊行為的幼兒在親密度、情感表達、矛盾性、知識性、娛樂性、道德宗教觀和組織性7個家庭環(huán)境維度的均值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攻擊行為幼兒的家庭在親密度、情感表達、知識性、娛樂性、道德宗教觀和組織性的均值低于無攻擊性行為的幼兒,而矛盾性均值高于無攻擊性行為的幼兒;兩類幼兒的獨立性、成功性和控制性3個維度的均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下頁)。
2. 幼兒攻擊行為與家庭環(huán)境各維度的非條件Logistic分析
以家庭環(huán)境量表中10個維度作為自變量(x),幼兒是否有攻擊行為作為因變量(y),按α=0.05的納入標準和α=0.10的剔除標準進行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見表3,下頁)。結果顯示,家庭環(huán)境中的矛盾性和娛樂性進入回歸模型,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矛盾性是幼兒攻擊行為的危險因素,娛樂性是攻擊行為的保護因素。
四、討論與分析
(一)幼兒攻擊行為與性別、年齡的關系
本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1022名幼兒攻擊行為的檢出率為5.56%,較以往研究發(fā)生率低[10][11]。不同性別幼兒攻擊行為的檢出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以往的研究結論不一致[12][13]。以往研究認為男童出現(xiàn)攻擊行為的發(fā)生率高于女童。針對本次研究結果,分析認為,這可能是因為性別差異與先天生物因素、后天社會文化環(huán)境有關,受到的影響因素較為復雜。同時,幼兒攻擊行為的發(fā)生與其心理理論能力有關,而相關研究指出,幼兒心理理論能力沒有性別差異[14]。因此,準確評估幼兒攻擊行為的性別差異還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另外,研究得出,不同年齡幼兒的攻擊行為發(fā)生率不同。其中4歲幼兒的發(fā)生率最高,達到48.04%,5歲次之,為36.7%,3歲、6歲相對較低,分別為5.68%與9.59%。這與以往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15]。兩兩比較結果顯示:各年齡組之間只有4歲組和6歲組幼兒的攻擊行為檢出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現(xiàn)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在于幼兒生理上的成熟與其攻擊行為密切相關。4歲幼兒與6歲幼兒相比,其身體組織結構和器官的功能不如6歲幼兒發(fā)展好,且大腦興奮過程勝于抑制過程,致使此年齡段的幼兒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16]。此外,從心理發(fā)展層面來講,4歲是幼兒認知能力快速發(fā)展的時期,幼兒對環(huán)境的需要和環(huán)境不能滿足其需要之間的矛盾,會造成幼兒心理與環(huán)境的不平衡,進而更易導致4歲幼兒出現(xiàn)反抗式攻擊行為。但對于6歲幼兒來說,隨著年齡增長,其道德認知、言語能力得到提高,幼兒會更多地運用認知重建、問題解決和替代活動等積極情緒調(diào)節(jié)策略[17],并且在進入他律階段后,通過成人的引導,他們能逐漸意識到攻擊他人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進而在與人交往中懂得了妥協(xié)、談判及語言交流,從而放棄了攻擊這種無效方法,所以6歲組幼兒的攻擊行為要比4歲組幼兒少。
(二)幼兒攻擊行為與家庭環(huán)境各維度的關系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有攻擊行為的幼兒在家庭親密度、情感表達、知識性、娛樂性、道德宗教觀和組織性的均值低于無攻擊性行為的幼兒,而家庭矛盾性均值高于無攻擊行為的幼兒。這與以往的研究結論一致[18]。由班杜拉的學習理論可知,幼兒能夠通過模仿進行學習,家庭成員在孩子面前公開表露攻擊、憤怒、矛盾等行為時,容易被幼兒習得,繼而導致其形成高攻擊性的行為特點[19]。相反,幼兒在親密度高的溫暖家庭氛圍中成長,父母能與幼兒良好互動,對幼兒的教育能增多耐心,會帶給幼兒安全感,有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性格特點,不易產(chǎn)生攻擊行為。因此,具有攻擊行為的幼兒其家庭矛盾性均值會高于沒有攻擊行為的幼兒,而家庭親密度均值會低于沒有攻擊行為的幼兒。此外,有攻擊行為的幼兒在情感表達、知識性、娛樂性、道德宗教觀和組織性的均值低于無攻擊行為的幼兒。分析認為,這是因為在家庭中,若幼兒擁有更多情感表達的空間,能夠提高幼兒情緒的穩(wěn)定性和積極性[20],減少消極情緒帶來的攻擊行為,相反,則會增多該行為的出現(xiàn),故有攻擊行為的幼兒家庭情感表達均值較低。知識性反映了一個家庭的科學文化氣氛及撫育者的知識文化水平。知識性高的家庭可能更注重用科學的態(tài)度和方法養(yǎng)育子女,面對幼兒的異常行為表現(xiàn)時,家長能尋求科學育兒方法的幫助,以減少幼兒攻擊行為的出現(xiàn)[21]。與此同時,知識性高的家庭對知識文化活動、娛樂活動、倫理人文等重視程度較高[22]。因此,無攻擊行為的幼兒,其家庭知識性、娛樂性和道德宗教觀均值較有攻擊行為的幼兒高。最后,無攻擊行為的幼兒家庭組織性均值較高,家庭組織性是指安排家庭活動和責任時有明確的組織和結構的程度。在組織性高的家庭中,幼兒會更好地遵守紀律,自控力較強,相應地,其攻擊行為就不易產(chǎn)生。
(三)影響幼兒攻擊行為的家庭環(huán)境因素
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性是幼兒攻擊行為的危險因素,矛盾性高的家庭幼兒攻擊行為發(fā)生率高。相反,家庭成員之間的娛樂性是幼兒攻擊行為的保護性因素,娛樂性強的家庭幼兒的攻擊行為發(fā)生率低。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提出,家庭是對幼兒影響最大的微系統(tǒng),幼兒行為的發(fā)展和家庭環(huán)境密不可分。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常模仿家庭成員的行為方式,因此,家庭成員的行為表現(xiàn)與幼兒的行為表現(xiàn)密切相關。本研究得出幼兒家庭的矛盾性是幼兒攻擊行為的危險因素。這與國外研究結果相一致[23]。矛盾性是指家庭成員之間公開表露憤怒、攻擊和矛盾的程度。家庭成員經(jīng)常使用諸如責罵、體罰、敵意及控制性等不良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或者存在攻擊行為與有使用攻擊性語言的傾向和習慣,將會增加幼兒攻擊行為的發(fā)生[24]。此外,家庭成員負面情緒釋放較多,相互支持幫助的程度也將降低,家庭氛圍冷漠、矛盾性高,這些不良的家庭環(huán)境均將導致幼兒攻擊行為的出現(xiàn)[25][26]。可見,家庭的矛盾高,強化了幼兒使用強硬、敵意的方式對待他人,導致幼兒攻擊行為發(fā)生率升高。
娛樂性指家庭成員參與社交和娛樂活動的程度[27]。研究結果顯示,家庭中的娛樂性是幼兒攻擊行為的保護性因素。有研究顯示,一些主干家庭,將幼兒交由保姆或祖輩撫養(yǎng),他們出于看管孩子而非教育孩子的目的,常限制幼兒的社交活動,會造成幼兒反抗式攻擊行為的發(fā)生[28]。相反,開展親子娛樂活動多、注重社會互動、娛樂性強的家庭,幼兒不容易出現(xiàn)攻擊行為[29]。這可能是因為娛樂性較強的家庭更能給幼兒帶來快樂和安全感,減少幼兒的不良情緒,更能預防幼兒攻擊行為的出現(xiàn)。
五、反思與展望
攻擊行為作為攻擊性發(fā)展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個體攻擊行為的早期表現(xiàn)和變化模式仍然是研究者著力探討的問題之一。本研究發(fā)現(xiàn)3~6歲幼兒攻擊行為發(fā)生的頻率與幼兒年齡存在統(tǒng)計學關聯(lián),同時幼兒攻擊行為的產(chǎn)生也與不良的家庭環(huán)境密切相關,啟示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是促進幼兒健康行為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由于時間和精力限制,本研究未能窮盡影響幼兒攻擊行為的內(nèi)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僅對幼兒個體的部分生物學因素和家庭環(huán)境進行了探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全面探討幼兒攻擊行為的相關因素,羅列出詳盡的影響因素清單是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需要加以關注的問題。此外,如何根據(jù)幼兒攻擊行為的影響因素積極開展針對性干預、建立干預模型、開發(fā)干預工具是今后主要的研究趨勢。
【參考文獻】
[1] Zehra Gulseven , Gustavo Carlo, Cara Streit . Longitudinal relations among parenting daily hassles, child rearing, and prosocial and aggressive behaviors in Turkish children[J]. Social Development, 2018,27(01):45-57.
[2] 施瑩娟,馮永林,謝紅濤,等. 學齡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調(diào)查[J].精神疾病與精神衛(wèi)生,2011,11(04):369-371.
[3][10] 賈守梅,汪玲,譚暉,王曉,施瑩娟,李萍.學齡前兒童攻擊性行為與健康狀況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4,35(01):14-16.
[4][11] 張紹芳,龍雋,龔健華,劉杰波.深圳市學齡兒童行為問題調(diào)查和系統(tǒng)性家庭干預對其攻擊行為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0,3(24):28-29.
[5] Serbin LA, Temcheff CE, Comperman JM, et al .Predicting family poverty and other disadvantaged conditions for child rearing from childfood aggression and social withdrawal: A 30-year longitudinal study[J]. Int J Behav Dev, 2011,35(02):97-106.
[6] Drake K L, Ginsburg G S. Family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ildhood anxiety disorders[J]. Clinical Child &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2012, 15(02):144-162.
[7] Andreas JB, Watson MW. Moderating effects of family environment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rens aggressive beliefs and their aggression trajectories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J]. Dev Psychopathol,2009,21(01):189-205.
[8] 楊玉鳳.兒童發(fā)育行為心理評定量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6:156-161.
[9][27] 汪向東.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3:134-142.[12] 陳麗穎,刑莉,儲東升.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調(diào)查研究[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1(04):71.
[13] 朱嬰,薛愛芝,儲東升,王青.學前兒童攻擊行為的發(fā)展與教育對策[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1(04):271-272.[14] 謝謨. 3-5周歲兒童氣質(zhì)、抑制性控制與心理理論的關系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7.
[15][17] 蘇杰.3-5歲幼兒攻擊行為與自我控制能力、情緒調(diào)節(jié)策略的關系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4:22.
[16] 李靜.學前衛(wèi)生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70-73.
[18][21] 顧莉萍,陳昂,鄧成,何淑華,陳欣,葉春紅,廖艷,馮華俊,嚴學勤,高建慧,施玉麒.學齡前兒童心理行為問題與家庭環(huán)境關系的調(diào)查[J].臨床兒科雜志,2014,32(10):965-969.
[19][22] 賈守梅. 學齡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家庭系統(tǒng)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3.
[20] Kerns K A. Mother–child emotion communication and childhood anxiety symptoms[J]. Cognition & Emotion, 2015, 29(03):416.
[23] Andreas JB, Watson MW. Moderating effects of family environment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rens aggressive beliefs and their aggression trajectories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J]. Dev Psychopathol,2009,21(01):189-205.
[24] Mcnamara KA,Selig JP,Hawley PH.A typ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parenting associations between material parenting patterns and chiild behaviour and social reception[J].Early child Dev Care,2010,180(19):185-202.
[25] 馬龍,于得澧,王哲,辛志宇,崔晶,王苗,王憶軍.哈爾濱城市留守與非留守幼兒行為問題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8,39(07):1022-1025.
[26] 何淑華,陳昂,鄧成,顧麗萍,葉春紅,張翠梅,施玉麒,歐陽少玲,劉慶嘉,高建慧.家庭精神環(huán)境對3~6歲兒童行為問題影響的通徑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26):4064-4067.
[28] 張曉,陳會昌,張桂芳,周博芳,吳巍.親子關系與問題行為的動態(tài)相互作用模型:對兒童早期的追蹤研究[J].心理學報,2008(05):571-582.
[29] Yu Y,Shi J,Huang Y,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characteristics and aggressive behavior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Huangzhong Univ Sci Technology Med Sci,2006,26(03):380-383.
本文系深圳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重大課題項目“小區(qū)配套幼兒園建設研究”(項目編號:zdazz1701)的階段性成果。
通訊作者:劉國艷,szdxlgy@163.com
(責任編輯 張付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