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五緣實驗學校 陳曉梅
對學生的課程學習進行評價是課程實施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課程評價要以課程標準為依據,綜合考慮“三維目標”,體現與課標相對應的核心素養(yǎng)。最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要“創(chuàng)立促進學生全方位成長的評價系統。評價的關注點不應只是學生的學習結果,更重要的是發(fā)掘和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潛能?!蔽以谑谡n過程中,探索使用簡便易行的評價方式,對學生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實施多元化評價,利用評價獲取學生課堂學習的反饋信息,更有利于教師完善教學,促進學生發(fā)展,更好地落實課程目標。
本學科課程標準對學習評價的要求,應實施知、情、行相統一的綜合評價。此三維教學目標主要內容包括:
評價內容學習態(tài)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和完成學習任務的態(tài)度。學習能力與方法學習中觀察、探究、思考、表達的能力;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與他人合作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等學習結果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質量和進步程度。
從以上內容可以發(fā)現,評價的難點在于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能力與方法。如果缺少有效的評價,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就很難真正轉變?yōu)閷W生發(fā)展的現實。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我們的評價不僅要在學習結束后進行,還必須貫穿于教學全過程。用新課程評價理念去關注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表現,給予他們即時中肯的評價,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多次評價的機會,并且把每次評價都作為新的起點,促進自身不斷地進步。為此,我認為新課標在評價內容、方法和主體上應遵循三個原則:1.關注活動過程。評價不但要考察學習活動結果是否完成了預期目標,還要重點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包括情感態(tài)度、行為表現以及付出的努力程度等。2.體現多元。此處“多元”包含幾層意思:評價主體的多元,主體包含學生自己和同伴;評價尺度的多元,所有學生不應只用一種尺度評價;評價渠道的多元,評價學生時爭取利用盡可能多方面的信息。3.重視質性評價。新課程更重視學生的全方位發(fā)展,以此彌補以往重知識學習而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的不足。而這個方面很難簡單地根據某些外顯的表現作出判斷,更不能進行量化評價。通過設計真實的挑戰(zhàn)性任務,對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用較長時間進行連續(xù)、深入的觀察和分析,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把握其道德品質的真實情況。用真實而又有針對性的評語進行評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動力,以使他們能夠確定自身接下來學習和提高的目標。
教育活動的復雜性和學生個性的多樣化決定了很難有一種評價方法能夠適應任何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以及任何年齡的學生。每一種評價方法都有其使用的范圍。為此,教師在實施過程中,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評價方法。
1.紙筆測驗法。該方法應注意避免一味地考察死記硬背的知識或只重難度,以及單純地用卷面成績衡量學生的品德,不宜把筆試作為終結性評價的唯一手段。但是對于道德與法治課來說,紙筆測驗仍然有其他評價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試題類型非常多樣,適用于評測不同類型的知識和能力。例如,在二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的“我們生活的地方”一單元學習結束后,我設計了一道測驗題,試題如下:簡答題:請你為家鄉(xiāng)推薦兩個最具代表性的特產,說明它們?yōu)槭裁词亲罹叽硇缘?。(提示:從氣候、地形等地理環(huán)境,歷史文化以及產業(yè)特點等角度,闡述自己推薦的特產是最具代表性的)這個試題表面上看是一個推薦家鄉(xiāng)特產的任務,實際上可檢驗出學生對家鄉(xiāng)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為家鄉(xiāng)推薦特產,這項任務具有一定的真實性,雖然是筆試題,但仍然能從學生對家鄉(xiāng)特產的介紹中,發(fā)現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
2.問卷調查評價。根據需要設計調查表,通過學生填寫的材料獲得相關信息的一種方法。例如,在對“知識與技能”目標進行檢測的過程中,可以分別在上課前和上課后進行兩次問卷調查,并對比分析,以此來測驗學生對知識技能目標的掌握。我在執(zhí)教一年級下冊的“干點家務活”一課時,設計了兩份這樣的問卷:
課前調查1.你在家里幫助家長做過哪些家務勞動?2.你想學會的家務勞動有哪些?3.你承擔家務勞動情況:A 主動 B 憑興趣C 認真 D 完成任務E 其他4.在你做家務勞動的過程中,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課后調查1.在學做家務活方面,你比以前進步的地方是?2.學會了新的家務勞動技能,你有什么感受?3.家長給你的評價:4.你能把家務活做好的方法是:
前后兩次問卷進行對比,很清楚地看出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目標的掌握程度。
3.觀察式評價。它是評價方法中最原始、歷史最悠久的方法,需要教師綜合運用眼、耳,敏銳地捕捉學生行為或言談的細節(jié)。將觀察到的細節(jié)記錄在量表中,從而得到對學生的學習行為、表現進行客觀地評價。例如,在一年級下冊“風兒輕輕吹”相關內容學習時,我開展了如下課堂觀察評價。
學習主題畫笑臉風兒輕輕吹評價內容小游戲:吹羽毛感受風,發(fā)現風探究風的成因制造風風的作用評價項目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1.展示自己所發(fā)現的風的痕跡。2.愿意與同伴進行交流。積極參與實驗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觀察、發(fā)現和總結。1.學生動手制造風、表現風。2.交流制造風的方法。交流風對人類的幫助。評語: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與參與都被充分地關注到,學生能夠做到進行自我評價與反思,學會主動學習,獲得深刻的認知和感悟。在自評、組評、師評的基礎上寫下評語,給予自我激勵或明確提出努力目標。
4.檔案袋評價。是把學生的作品和學習成果匯集在一起,展示學生學習和進步的狀況。這里注意檔案袋評價不僅僅是收集作品。田中耕治指出單純的資料收集與檔案袋評價的區(qū)別在于有沒有設定評價準則。他列舉了檔案袋評價的評分法。例如,評價“實驗”活動時,對于收集的內容,如果能依據數據得出結論,提供證明該結論的證據,則為3 分;能夠依據數據得出結論,但沒有舉出證明該結論的論據,則得2分;未能依據數據得出結論(與數據無關的結論),為1分;未能得出結論,為0分。
5.表現性評價。是指創(chuàng)設真實或接近真實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嘗試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然后對照一定的標準給予評價的過程。在二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學習了“我們不亂扔”課題后,我布置了一個“為垃圾找家”的活動任務,并讓學生連續(xù)記錄完成情況,做自我評價。不僅如此,還組織學生每周、每月定期交流自評表,教師根據學生的自評表和交流情況,判斷學生在該主題的學習中是否真的認識了垃圾分類、變廢為寶的重要性,是否真的掌握了垃圾分類和變廢為寶的方法和技能,并判定學生的積極性。
6.綜合實踐能力評價。采用這種方法是比較復雜的,但的確是一種非常好的檢驗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是否達成的方式,也是一種培育學生親社會感情和行為的方式。例如,在學習完“花兒草兒真美麗”“可愛的動物”之后,可以帶學生到大自然中欣賞美麗的植物、有趣的動物;在學習完“我認識您了”后,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園里采訪學校的工作人員,觀察他們是如何工作的,從而知道校園里有很多人在各自的崗位上關心愛護他們的成長。通過實踐活動,努力落實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總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評價優(yōu)化,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教師應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創(chuàng)設利于學生成長的多元化評價系統。利用確實有效的評價,助力學生正確認識自我,使其形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