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治蘭
摘要: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笨梢娕d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因語文學科文字較多,所以略顯枯燥和乏味,假若教師不采取恰當措施,優(yōu)化教學過程,則極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和抵觸,使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下降,進而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基于此,本文將從影響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因素出發(fā),深入探討培養(yǎng)其語文學習興趣的策略,以期為相關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參考。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培養(yǎng);策略
興趣是知識的先導,是最好的教師,尤其是對于小學生而言。因小學生自主意識差,容易受外界影響且注意力集中度低,所以促使其積極自主學習的,唯有興趣所轉化的內在驅動力。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從心底熱愛學習語文,并將語文學習融入樂趣的體驗過程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有不少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致并不高,只是迫于教師壓力而被動學習,并未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因而極大地影響了語文教學效率,所以本文探討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培養(yǎng)的重要性
學習是一個違反人性的過程,所以被動的、非自主的學習方式,非但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讓學習者產(chǎn)生厭惡、恐懼等多種消極情緒。正如皮亞克曾說的:“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的?!痹谛W語文教學中,也是如此。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興趣,能夠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語文課堂,并發(fā)散思維去想象、思考,從一個問題聯(lián)想到另一個問題,集中注意力去解決問題、去聽講,反駁教師觀點,和教師共同探討,以此進行高質量、高效率的學習,這于語文教學是極為重要的。
二、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低的原因分析
(一)教學形式單一
經(jīng)過分析,我發(fā)現(xiàn)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低的原因主要集中于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教師教學形式單一、無新意。小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好奇心重的人生階段,因而重復性強且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很容易令其喪失參與興趣,繼而產(chǎn)生強烈的抵觸之感。
(二)教學內容枯燥、無趣
小學語文有插圖、有語言故事,本應對小學生極具吸引力的,但在調查中可發(fā)現(xiàn),很多語文教師都并未充分利用這些潛在的趣味性教學資源勾起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而是緊抓教材照本宣科,以口頭講授的方式轉述教材內容,使課堂氣氛沉悶、單調,從而大大降低了語文教學質量。
(三)師生互動太少
最后,影響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即教師。據(jù)相關研究表明,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師和學生的互動頻率等都會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正如古人所說的“親其師,信其道”,學生親近、信賴某一教師,則會自然而然地對他的課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語文教師和學生在課堂并無過多互動,僅有的就是課堂提問,甚至有時因得不到學生的回應,教師就隨之舍去提問。教和學孤立的語文課堂,難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也是可預料的。
三、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策略探析
(一)樹立興趣激發(fā)和培養(yǎng)的教學意識
首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正確認識興趣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重視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以此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學習,而不是仍舊沿用以往的教學套路,以灌輸?shù)姆绞阶寣W生被動地接受知識。
(二)豐富教學形式
其次,教師要創(chuàng)新和豐富教學形式,從學生認知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出發(fā),尋找更適合學生學習、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方式,結合教學實際而引進語文課堂,煥發(fā)課堂活力,促使學生實現(xiàn)由被動接受向主動探究的學習方式轉變。構建“以生為本、以師為導”的高效語文課堂,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體驗學習樂趣,逐漸改變對語文學科的枯燥印象,進而愛上學習語文。例如,在學習小學三年級《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課文相關的圖片或視頻,讓學生直觀領略和感受小興安嶺的自然風光,勾起其強烈的好奇心和閱讀欲望,接著再以問題指導學生閱讀,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入體會作者筆下的小興安嶺的迷人景色,并對文章結構也有一定的了解。再次,在閱讀結束后,教師可組織學生自由講述自己眼中的小興安嶺,并指出自己的感受來自文中那些描寫,以此發(fā)展學生個性化閱讀思維,促進學生語文水平的綜合提升。
(三)趣味化教學內容
因語文學科文字較多,抽象且枯燥,所以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進行優(yōu)化處理,以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的方式,逐步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繼而讓其輕松掌握語文知識。如遇到寓言故事時,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通過將這一故事演繹出來的方式,讓學生進入故事,達到深入體會的教學目的;當遇到古詩時,教師可深化和拓展教學內容,如對古詩作者生平和古詩創(chuàng)作背景等進行介紹,讓學生從多角度認識古詩,繼而能夠深入理解古詩內涵和蘊含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學習小學四年級《游園不值》一課時,教師可由古詩所描寫的春天為引,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眼中的春天,以此豐富教學內容,化晦澀的古詩為具象的春天景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激情,使學生深入掌握古詩。
(三)建立良好師生關系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民主是個體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條件。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改變高高在上的教師姿態(tài),走近學生,和學生共同探討交流,以此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舒適的精神狀態(tài)下,發(fā)揮自己無盡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積極自主地學習,使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樂趣,萌發(fā)出強烈的學習動力,最終愛上學習語文,從而提高其語文水平。
四、結語
綜上所述,正如愛因斯坦曾說的:“我認為,對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教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也是如此,教師有多威嚴,強迫學生學習的手段有出彩,但肯定都沒有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所得到教學效果優(yōu)。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多多和學生互動與交流,使學生享受學習語文的過程,進而最終愛上語文。
(責編 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