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風
摘要:批判性思維既是探究歷史的方法,又是歷史思維能力,對高中學生形成準確客觀的歷史認知和探尋歷史幕后的真相發(fā)揮著重大作用。想要實事求是地運用批判性思維辯證分析和解釋歷史問題,就需要史料實證。史料實證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重要基礎,因此本文選取了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兩個片段來展示如何運用史料實證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批判性思維。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史料實證;歷史
歷史是指過去的、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不可逆轉,要形成對歷史的認知,只能通過現(xiàn)存的史料。高中學生如何客觀認知歷史,探尋歷史幕后的真相,就必須掌握辨析史料的方法,批判性思維就是必備之一。約翰·查菲在解釋批判性思維定義時說:“我們的思維不應該停留在單純接受別人意見的水平上。我們應該逐漸地培養(yǎng)一種能檢查別人的意見是否正確、確定別人的意見是否對我們有意義、決定是否應當采納別人的主意之類的獨立而主動的思維能力……而做出決定的標準則是:支持這種意見的論據(jù)或證據(jù)是否充分”。論據(jù)或證據(jù)體現(xiàn)在歷史教學中就是史料,如何實事求是地運用批判性思維辯證地分析和解釋歷史問題,就需要史料實證。作為一名一線教師,以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兩個片段來展示如何運用史料實證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
一、有關辛亥革命的影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學生在初中時就已學過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對于影響更是耳熟能詳:“推翻了清朝的統(tǒng)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竊取了。”但辛亥革命是否使民主共和觀念達到深入人心的程度,是存在質疑的。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針對此問題選取不同角度的史料讓學生探析。
教師:請同學們根據(jù)PPT上展示的材料探討辛亥革命帶來的影響。
材料一: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一特率皇帝,將統(tǒng)治權歸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xié)古圣天下為公之義。
——清帝退位詔書
學生: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教師:辛亥革命真的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了嗎?如何理解深入人心?
學生探討回答深入人心的概念。
教師:深入作為動詞是指“透過外部,達到事物內部或中心”。深入人心出是指思想、理論、學說、主張等為大家所深刻理解并擁護。辛亥革命是否有達到如此深刻的影響。再看一則材料。
材料二:與農(nóng)夫田父談于樹林之下,語以代議制度之善,及國會選舉之不宜草率投票,則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則日:吾人困土匪軍隊之不暇,何暇及其他。
——摘自《獨立周報》
教師:請思考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是否準確?
學生搖頭。
教師:如何表達會更為準確?
學生討論,提出自己不同的表達。
教師:用“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更準確。
這個設計是通過對歷史事件不斷提出問題,再給出相關史實,引導學生實事求是地對歷史進行分析和思考,打破固有思維模式,對問題形成更準確、全面的解釋。也就是通過不同的史料實證,幫助學生掌握和運用探究歷史的方法,學會辯證、客觀地解釋歷史問題,從而培養(yǎng)和提高批判性思維。
二、1929-1933胡佛總統(tǒng)應對經(jīng)濟危機措施的評價
學界對胡佛應對經(jīng)濟危機措施的評價主要存在三種:一是認為其反對政府干預,實行自由放任政策導致應對危機失敗;二是認為其并非完全的自由放任,在主觀上有一定主張政府干預的企圖;三是認為其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經(jīng)濟危機,并為后來羅斯福新政奠定基礎。高中歷史教材基本都采用了“自由放任政策”。人民版教材這樣描述:“面對經(jīng)濟危機,胡佛堅信資本主義制度的自行調節(jié)功能,繼續(xù)奉行自由放任主義政策,讓經(jīng)濟進行‘自我治療……最終,胡佛政府頑固奉行的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國經(jīng)濟掉入了‘溝底?!钡S著史學界對于胡佛研究不斷地深入,其應對經(jīng)濟危機措施的效果也在不斷被探討,甚至高考題目都涉及了胡反危機措施。
2013年全國高考文綜卷第31題題干中就表示“有些學者認為,美國總統(tǒng)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對經(jīng)濟進行了有限的干預,且為后來的羅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鑒。”因此,在講授人民版必修二《“自由放任”的美國》時,我提供以下兩則材料給學生探討:
材料一:1929年股市崩盤后,胡佛在競選活動中說:“我們可以什么都不做,但那樣會導致毀滅。相反,面對這種局面,我們應該采取經(jīng)濟防御和反擊計劃,對于私營企業(yè)和國會來說,這可能是合眾國歷史上最為龐大的一項計劃?!?/p>
——[美]默里·羅斯巴德:《美國大蕭條》
材料二:在胡佛擔任總統(tǒng)的四年間(1929—1933年),美國政府公共工程的開支將近之前30年總額的3倍;成立復興金融公司,挽救瀕臨破產(chǎn)的銀行,穩(wěn)定國內經(jīng)濟秩序;除給農(nóng)民發(fā)放補貼外,還成立了谷類穩(wěn)定公司,力圖通過收購多余的糧食來制止農(nóng)產(chǎn)品價格下滑。
——郝延偉:《“美國大蕭條”——史實與爭論》
通過兩則材料,學生對胡佛總統(tǒng)應對經(jīng)濟危機的措施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在教學中以事實和道理為依據(jù),不片面地崇信權威或盲目附和,要對歷史問題抱著質疑和求真的態(tài)度,以探究事物的本質。不依靠慣性的感性思維,而要講求證據(jù)和邏輯論證,進行理性考量,更加準確、清晰、直觀地揭露事物本質。
在教學實踐中,通過提供不同角度的史料實證,辯證地思考分析,可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反過來可以加強學生對史料判斷真?zhèn)蔚哪芰?,從中提取有效可靠、有價值的信息作為證據(jù),助推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形成。兩者息息相關,緊密結合,在歷史教學中不可分割。
(責編 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