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峰
領域教學知識是學前教育知識體系中的核心部分,也是影響學前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時任美國教育研究會主席舒爾曼提出的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 cal Content Knowledge,以下簡稱PCK)理念對幼兒教師產生了重要影響,使人們對幼兒教師五大領域教學知識的認識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但目前很多研究還停留于對幼兒教師PCK發(fā)展狀況、存在問題等的探索,對幼兒教師健康領域PCK的論述并不多。本文基于舒爾曼學科教學知識理論,探討幼兒教師健康領域PCK的構成要素、各要素間關系、知識轉化機制、PCK提升路徑等問題。
1.概念認知
幼兒教師健康領域PCK主要指幼兒教師關于健康教學內容知識、幼兒健康發(fā)展知識、健康教學策略知識三者融合的健康領域知識的“合金”。這種教學知識也可以看作是幼兒教師將《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健康領域知識表征轉化為有教學意義的形式,使之適合于不同能力和經驗的幼兒,是綜合了領域表征知識、幼兒已有經驗和教學策略知識而形成的一種綜合性知識,是教師特有的健康領域教學知識。
2.研究價值
(1)引發(fā)幼兒教師對自身健康領域核心素養(yǎng)的關注與重視。幼兒教師健康領域PCK水平直接影響著健康教育教學的質量,因此教師需要認識自身PCK發(fā)展狀況、結構特征、轉化機制以及提升策略,從而提高其PCK水平。
(2)為幼兒園管理者進行教師專業(yè)提升提供指導依據。當前很多幼兒園在組織教師業(yè)務學習、培訓等活動時,雖然關注到教師教學知識和能力,但是對教師領域知識結構及轉化機制并不明確,導致很多工作價值不大。通過探索教師健康領域PCK結構特征及轉化機制,能為幼兒園開展各類學習、培訓、研討等活動提供更加明確的指導。
(3)繼續(xù)豐富學前教育階段PCK相關理論成果。從微觀層面積極深化領域教學知識這一理論,尤其是進一步探討幼兒教師健康領域PCK發(fā)生與發(fā)展的內在機制,能豐富學前健康領域PCK內涵,充實其理論內容。
1.構成要素
幼兒教師健康領域PCK是一種綜合性知識,主要由三方面整合而形成(見表1)。從建構主義角度看,幼兒教師只有關注自身關于健康領域的教學對象知識、教學內容知識和教學策略知識,才能逐步提升健康領域PCK水平。
2.結構關系
幼兒教師健康領域PCK主要由以上三要素構成,那么,各部分之間有什么關系?它們和整體分別是什么關系?健康領域PCK結構關系可以用圖1(見下頁)進行描述。中間橢圓形陰影部分表示健康領域PCK,它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伴隨著幼兒教師對健康領域教學內容知識、教學對象知識和教學策略知識的發(fā)展及不斷整合。
幼兒教師健康領域PCK應該是在與真實教學情境的相互作用中,將各個方面的知識進行融合,從而建構起具有個人特色的綜合知識的過程。它受到教師健康領域專業(yè)知識、教學理念、教學基本功等因素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如何發(fā)生和推動的?對幼兒教師健康領域PCK有怎樣的影響?這需要我們進一步明確其轉化機制。
1.PCK形成的主體問題
在幼兒教師健康領域PCK轉化與提升的過程中,需要關注他們的個體主動意識,這離不開外部組織的支持。什么樣的教師自我意識與園所支持引領才能更加有效促進PCK的轉化?為了厘清這一問題,筆者在實踐中對二者關系進行了探究、總結與歸納,從教師和組織支持者兩個維度出發(fā),對自我動機強度和支持者引領強度兩個方面進行分析,發(fā)現幼兒教師健康領域PCK的形成以下面四種類型為主:
從圖2看,幼兒教師健康領域PCK形成類型主要分為四種,分別是相互依存型、自動牽引型、被動停滯型和受動牽引型。從實踐效果看,在相互依存型中,幼兒教師在組織健康領域PCK時主動意識較強、自我專業(yè)能力越高,加之幼兒園管理者的積極引導和適宜的支架輔助,教師健康領域PCK提升最為迅速;被動停滯型中,教師自我要求不高,幼兒園不夠重視,這種情況下教師的健康領域PCK基本無法得到提升。其他兩種類型,無論是教師個人還是園所支持方面,只要強度足夠,也能有效提升教師的健康領域PCK水平。
2.健康領域PCK的轉化機制
幼兒教師健康領域PCK不僅僅是以外顯知識的形態(tài)存在,也以內隱知識的形態(tài)存在。它的教育立場之邏輯起點是幼兒健康而非學科或其他領域知識,它在實踐中主要表現為將知識轉化為幼兒可學的知識。為了進一步梳理幼兒教師健康領域PCK的建構過程,筆者帶領團隊,借鑒了日本“知識管理之父”野中郁次郎關于知識創(chuàng)新和知識管理的一種知識轉化模型,從認識論(外顯知識與內隱知識)和存在論(內部與外部)兩個方向、四個維度進行梳理,對形成與轉化機制進行了剖析(見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