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耐軍
摘?要:大學MOOC優(yōu)勢獨特,前景廣闊,但沒有完全擺脫傳統(tǒng)的教師中心模式。古代都講制教學引入大學MOOC,設置“都講”并代表場外學生參與教學、參與互動。如此,教在場內(nèi)、意在場外,間接地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契合了媒體受眾的心理需求,有利于打破MOOC教學的枯燥沉悶,改變教師的一言堂。
關鍵詞:大學教學?都講制?MOOC
一、問題的提出
作為一種開放的信息化教育平臺,大學MOOC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借助名校名師向社會提供免費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服務。2012年為MOOC元年,甚至有學者將MOOC比作“一場數(shù)字海嘯”席卷全球并徹底沖破了大學的圍墻。
盡管MOOC具有自己的獨特優(yōu)勢與廣闊前景,但也存在明顯的不足。畢竟,MOOC無法替代真實的校園文化,無法提供真實的現(xiàn)場氛圍,更無法完成教育教學中的實踐性操作。在教學過程中,大學MOOC沒有從根本上擺脫傳統(tǒng)的教師中心模式。師生之間缺乏現(xiàn)場互動,學生之間缺少合作交流,學生積極性不高,學習持續(xù)性不強,退學率居高不下。
正如汪德基教授指出,“MOOC只是一種教學模式和技術,它能否發(fā)揮其作用,關鍵取決于教師的水平。要建設中國式慕課,應該使之與其他學習模式相結合,互通有無,才能實現(xiàn)其可持續(xù)發(fā)展?!睘榇?,大學MOOC引入古代都講制教學,旨在彌補當前MOOC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進一步提高其教育教學的有效性。
二、都講制教學的引入
都講制教學最早出現(xiàn)于中國古代漢魏時期,廣泛流行于南北朝。《后漢書》三十七卷《丁鴻傳》記載:“鴻年十三,從桓容受歐陽尚書,三十而明章句,善論辯,為都講?!倍贾v制,即在教學過程中,設置“都講”,與講師密切合作,協(xié)同教學。講師為知識淵博的教師,主要負責講授與辯難;“都講”相當于助教,一般為講師的入室弟子或得意門生,主要負責誦書與問難。
以此為鑒,大學MOOC都講制教學的基本程序如下:首先,講師導入。即主講教師應闡明知識體系,建立知識框架,明確重難點;其次,助教演習。即助教學生應針對某一知識闡明個人觀點,展示自學效果;再次,講師點撥。即教師依據(jù)學生情況給予查漏補缺,理解領悟,融會貫通;最后,助教辯疑。即助教學生代表場外學生向主講教師提出疑問,師生辯難。
大學MOOC引入都講制教學,教在場內(nèi)、意在場外,通過設置“都講”參與教學、參與討論,間接地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契合了媒體受眾的心理需求,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思維,打破傳統(tǒng)大學MOOC的枯燥與沉悶,克改變教師一言堂。
三、大學MOOC都講制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助教學生的選擇策略
大學MOOC受眾群體的數(shù)量較多,差異較大,很難做到因材施教。為此,助教學生的選擇應體現(xiàn)典型性與代表性。這就要求助教學生的學業(yè)水平應與場外學生基本持平;助教學生的學習進度應與場外學生基本一致。唯有如此,大學MOOC才能使場外學生身臨其境,產(chǎn)生共鳴。
(二)授課內(nèi)容的編排策略
一方面,授課內(nèi)容應文本化呈現(xiàn),知識結構脈絡清晰;同時,課程應以短視頻形式錄制,以方便場外學生自由選擇,適時播放;另一方面,授課內(nèi)容應盡量體現(xiàn)MOOC課程的基礎性、普及性和大眾性特點。同時,授課形式除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還包括動畫、特寫鏡頭、切換鏡頭等多種形式。
(三)主講教師的講授策略
主講教師應堅持以助教為授課對象,以點帶面,面向全體。同時,要盡量運用啟發(fā)式教學,因材施教,因勢利導。主講教師不僅是一位講授者,而且是一位指導者。既要檢查學生的自學效果,查漏補缺,系統(tǒng)講授,又要回答學生疑問,互動交流,互相辯論;既要關注出鏡的學生,又要關注場外的學生。
(四)助教學生的學習策略
助教學生代表場外學生參與教學、參與互動、參與辯論。為此,他們不是知識的獨享者,而是知識的共享著;不是機械的問答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不是一味地迎合教師,而是大膽質疑,相互辯難。助教學生應具有較高的心理素質,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夠與主講教師密切配合,默契交流。
(五)場外學生的評價策略
教師應充分貫徹發(fā)展性、多元化、多樣化的評價原則,建立科學完善的課程評價體系。具體來說,MOOC之前進行診斷性評價,整體控制教學的難度與進度;MOOC期間實施過程性評價,及時反饋,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MOOC結束之后進行總結性評價,鞏固所學知識,強化記憶效果。
總之,古代都講制教學由來已久,其內(nèi)涵博大精深。它所傳遞的教學智慧值得每一位教師深入研究,繼承與發(fā)揚。當然,每一種教學模式都有其優(yōu)勢和局限,提倡都講制教學并不否定其他教學方法,而是要求MOOC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靈活變換、開拓創(chuàng)新,從而保證其課堂教學的優(yōu)質高效。
參考文獻
[1]汪德基,馮瑩瑩,汪瀅.MOOC熱背后的冷思考[J].教育研究,2014,35(9):104—111.
[2]馬秀麟,毛荷,岳超群,蔣珊珊.從實證分析的視角看MOOC的利與弊[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22):3—6.
[3]丁鋼.儒佛教學制度之比較研究[J].教育評論,1987,(03):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