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嘉雯,余金蘭,崔小冰
(廣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廣東 湛江 524000)
急性腸梗阻是腸胃外科常見的一種急腹癥,主要是腸內(nèi)容物活動受阻,不能正常通過腸道。臨床表現(xiàn)主要有腹脹、腹痛、惡心嘔吐及肛門停止排便排氣等四大癥狀,腹痛時以臍周及上腹部疼痛為主[1]。急性腸梗阻病情復雜多變,可引起腸道組織生理功能及解剖結構改變,若處理不當,可引起中毒、感染、急性休克及體液喪失等嚴重病情,臨床以解除腸道梗阻及緩解因梗阻引起的不良癥狀為主要治療原則。目前,急性腸梗阻非手術治療無效時采用手術治療,可以在最短時間內(nèi)解除腸道梗阻,恢復腸道通暢,但手術期仍存在許多風險,不利于患者恢復[2]。舒適護理可使患者保持最舒適的狀態(tài),從整體化、個性化等方面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遂本研究采用舒適護理對患者進行研究,效果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1 基本資料。選取2017 年4 月至2019 年2 月于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83 例急性腸梗阻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n=41)和觀察組(n=42),其中對照組男25 例,女16例;年齡15-69 歲,平均(44.25±3.56)歲;腸扭轉5 例,粘連性腸梗阻14 例,腫瘤引起腸梗阻4 例,嵌頓疝引起腸梗阻10 例,腸腔阻塞2 例,不明原因腸梗阻6 例。觀察組其中對照組男27 例,女15 例;年齡15-70 歲,平均(45.15±3.37)歲;腸扭轉4 例,粘連性腸梗阻15 例,腫瘤引起腸梗阻3 例,嵌頓疝引起腸梗阻12 例,腸腔阻塞3 例,不明原因腸梗阻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理類型的基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且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標準。①患者腹痛、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符合急性腸梗阻診斷標準;②經(jīng)X 線、CT 檢查確診為急性腸梗阻;③同意參與此次研究者。
1.3 排除標準。①無治療禁忌者;②無認知障礙及精神疾病者;③患者及家屬不愿參加本研究者。
1.4 護理方法。入院后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模式,包括:①術前: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生命體征監(jiān)測、胃腸減壓、補液治療及術中藥物皮試等,指導患者進行呼吸訓練及臥床排便、排尿訓練。②術中:幫助患者擺好體位,并記錄各項生命體征。③術后:實施康復鍛煉,指導患者合理飲食、用藥。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舒適護理,包括:①心里舒適:術前談話時與患者細心交流,對患者的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進行心理疏導,介紹成功案例鼓勵患者積極配合醫(yī)生治療,以健康心態(tài)面對手術。②生理舒適:保持手術室干凈整潔,溫度適宜,為患者創(chuàng)造良好手術環(huán)境,為使身體舒適指導患者緩慢擺好手術體位,盡量減少身體的暴露,麻醉及時提醒患者放松,時刻與患者進行交流,觀察患者狀態(tài),以患者感覺舒適為度。③社會舒適:患者心理狀態(tài)受到家屬態(tài)度的直接影響,術后與家屬進行交談,鼓勵家屬以良好心態(tài)面對患者,與患者積極溝通,以減輕患者的生活不便及心理負擔,有利于患者戰(zhàn)勝疾病。
1.5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后拔除胃管、術后排氣、首次下床活動、腸道功能恢復及住院時間等臨床指標;并記錄兩組患者便秘、腹痛、腹瀉、消化不良及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情況。
1.6 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急性腸梗阻患者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采用t 檢驗進行組間比較,患者術后臨床指標比較用表示;以率(%)表示患者滿意度、并發(fā)癥情況,采用檢驗,P<0.05 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后臨床指標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后拔除胃管、術后排氣、首次下床活動、腸道功能恢復及住院時間等臨床指標觀察組明顯好于對照組,差異性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臨床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臨床指標比較
組別 n 拔除胃管時間(d) 術后排氣時間(h) 首次下床活動時間(d)腸道功能恢復時間(d) 住院時間(d)對照組 41 10.12±2.14 74.55±13.33 3.45±2.27 2.74±1.46 11.62±2.34觀察組 42 8.17±1.05 65.42±12.39 2.08±1.76 1.64±0.93 8.49±2.14 t - 5.290 3.233 3.077 4.104 6.362 P - <0.05 <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后并發(fā)癥情況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后觀察組患者便秘、腹痛、腹瀉、消化不良及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性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并發(fā)癥情況比較[n(%)]
急性腸梗阻主要是血液運行障礙、機械性損傷或暴飲暴食等原因引起腸道內(nèi)容物運行受阻而引起的腸道阻塞現(xiàn)象,臨床表現(xiàn)為腹脹、腹痛、惡心嘔吐及肛門停止排便排氣,其病情復雜且發(fā)展迅速,若不及時治療可威脅患者的生命[3]。手術是治療急性腸梗阻的有效方法,但術后并發(fā)癥仍不可避免,遂本次研究觀察組采用舒適護理,主要圍繞患者的臨床指標觀察及術后并發(fā)癥的預防,給予患者心理、生理及社會等舒適護理,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護理后拔除胃管、術后排氣、首次下床活動、腸道功能恢復及住院時間等臨床指標觀察組明顯好于對照組,差異性顯著(P <0.05);兩組患者護理后觀察組患者便秘、腹痛、腹瀉、消化不良及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性顯著(P <0.05)。說明通過舒適護理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恢復情況,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任莉[4]研究顯示對急性腸梗阻術后患者實施舒適護理,在提高患者臨床指標的同時可以提高患者的滿意度。齊艷紅[5]分析其原因在于術前與患者進行溝通消除了患者的不良情緒,使患者做好了充分心理準備;向患者介紹醫(yī)療操作原因,避免患者誤會,使患者心理負擔減輕;術中避免暴露患者隱私部位,尊重患者;術后指導家屬與患者溝通,緩解患者的不安心理,公司進行早期功能鍛煉,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有利于患者術后快速恢復[6-7]。
綜上所述,急性腸梗阻術后通過舒適護理對患者進行干預,可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加快患者的恢復情況,提高患者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