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遠丹
摘要:賦,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一種重要文體,它講究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不僅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也具有特殊的教學意義。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對于賦的教學方法欠缺一種文體意識,往往以一種碎片式的方法講解,削弱了賦在語文教學中的價值意義,因此,在賦文體教學中,教師不應該忽視賦這種文體的教學,應該引導學生了解、掌握及運用賦體知識,充分認識賦體作品的文學價值,從而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文學功底。
關鍵詞:賦體作品;高中語文;教學對策
賦作為古代的一種文體,在中國古典辭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高中語文教材中選入的賦體作品,是宋代以后以散文形式寫成的文賦,最具代表性的是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赤壁賦》及歐陽修的《秋聲賦》。在高中語文實際教學中,把賦體作品作為一個重點來學習,不僅可以讓學生體會其“以文為賦”的文體特點,而且賦作為一種代表漢字文化的文學載體,還可以讓學生掌握中華古典漢字文化的優(yōu)勢與特色。
一、 文賦的概念及其與辭賦的比較
所謂文賦,是繼漢大賦、六朝俳賦、唐律賦之后,在宋代逐漸形成的一種新賦體,其內容以議論說理為主,形式以散文化行文為主。文賦始于祝堯《古賦辨體》論宋賦時:“宋之古賦往往以文為體?!奔爸了未?,賦又發(fā)生了一個很大的變化,即出現(xiàn)了明顯的散文化特征。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看,經歷長期的演變過程,發(fā)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的影響下,出現(xiàn)了散文化趨勢,不講究駢偶、音律,押韻也比較自由。文賦發(fā)展到宋代時,文體特征更為成熟豐富,駢句散行,錯落有致,比較通俗易懂,更容易理解和運用。其代表作品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這些賦體作品采取借景抒情的方式,結合描寫、鋪排、議論等方式,增強了作品的表現(xiàn)力和文學特色,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辭賦是中國文學獨有的文學樣式,作為賦體在最初階段的類名。隨著辭賦文學的發(fā)展,其體制也多有變化,形成了多種不同特征的賦體。明代徐師曾在他的《文體明辨》中把賦分為古賦、徘賦、律賦、文賦四類,這四類代表著不同朝代的文體風格,《文心雕龍詮賦》說:“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概括了辭賦在形體因素和取材傾向上的總體特征,“鋪采摛文”是說辭賦在形式上注重鋪陳與文采,“體物寫志”是說辭賦在內容上側重寫物與述志。辭賦作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往往晦澀難懂。如古賦追求堆砌辭藻、夸張繁縟,徘賦對偶工整、辭藻華麗,律賦追求限韻,在限定的格式中,帶著很多限制,很少出現(xiàn)有價值有意義的作品。然而文賦的出現(xiàn),徹底打破了古賦、徘賦和律賦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的限制,具有以下特征:其一,解除了駢偶的拘束,不再一味講求對仗的精工嚴密;其二,在行文中雖有偶句,但主要是散句居多,因此在句式上呈現(xiàn)出參差錯落、富于變化的靈動之美;其三,文賦雖然也注重語辭的打磨,但不再像傳統(tǒng)漢賦和六朝駢賦那般著意于語辭的精雕細鏤、鋪排藻飾,而更多體現(xiàn)出一種自然、流暢、清麗、淺近的散文之美,與前者之古奧華麗形成鮮明對比。由此可知,宋代文賦更具有靈活性、抒情性和說理性等特征,也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和審美價值,因此文賦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也是符合語言漢字的特點和教學意義的需求。
二、 賦體作品教學現(xiàn)狀及問題剖析
從高中語文教材版本選入賦體作品的數(shù)量來看,人教版、魯教版、粵教版、北師大版、語文社版等高中語文教材都選入了杜牧的《阿房宮賦》和蘇軾的《赤壁賦》,然而,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除了選入以上兩篇,還增加了歐陽修的《秋聲賦》。2019年秋季出版的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只選入了《阿房宮賦》和《赤壁賦》。不管是多版本的語文教材,還是部編版語文教材,對于賦文體作品的錄入,相對于唐詩、宋詞的數(shù)量,賦體作品選入的篇目數(shù)量較少。
從賦體作品的文體特點來看,賦體語言中具有較多的繁難生字詞,鋪采摛文,篇幅較長。這些特點也會影響實際教學,部分教師缺乏一種文體意識,對賦這種文體的認識往往淺嘗輒止或避而不談,甚至忽視了對賦本文體的特點和發(fā)展歷程,這種教學方式對于“賦”體知識的掌握是表面的,所以學生對于賦作的認知程度和喜歡程度都還遠遠不夠,從而導致賦文體知識在教學中沒有得到全面客觀的了解和掌握。
從文賦的教學方式來看,教學設計都是以“文”為中心進行,部分教師專注于對文本內容的釋義,從而忽略了“文賦”作為一種文學文體的學習。即使教學過程中涉及“賦”的介紹,僅僅把賦當作一種修辭手法來學習,但是這種表層化和簡單化的教學方式,對于“賦”的學習是邊緣化的。在實際教學中,甚至把這兩篇作品定位為普通的文言文,或者歸類為“散文”范疇下的文言文來教學,從賦體作品的文章結構、文本內容及思想主旨講解,卻很少將作品的文體、語言與賦體文學的特征以及賦體文學的發(fā)展演變結合起來。從而缺少了對賦本文體的深入了解,單純以內容為核心的課堂,缺乏一種文學體系的支撐,以一種零碎的、片面的方式將其歸類,教學的側重點沒有真正落實這種文體的實踐性上,這往往使得賦體文學在語文教學中顯得特殊和困難。
三、 賦體作品教學的方法策略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每一種文學文體的發(fā)展,都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變化的,從極端到融合,從單一到豐富,呈現(xiàn)出我國文學文體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文賦就兼具這種文學與審美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因此,我們在教學中需要重視對文體的學習和運用。
注重文體意識,轉變教學觀念。南宋學者倪思強調:“文章以體制為先,精工次之;失其體制,雖浮聲切響,抽黃對白,極其精工,不可謂之文矣?!闭f明了文體的重要性和原則性,如果不考慮文章的文體,內容再豐富,感情再茂盛,都不能算一篇完整的文章。作者在作品中所表達的感情、旨趣,總是隨著文章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賦體作品的文體意識就是整個作品的核心重點,文章的框架和語言風格都和文體相關。因此必須加強賦體作品的文體意識,不能以簡單的文言文教學方式來教學,應該重視對賦文體的認識、掌握和運用,加深學生對其認識、喜愛及運用,從而能寫出真正的賦體作品。
挖掘文本內涵,突破教學模式。文本是我們解讀文章的核心載體,也是我們能夠深入挖掘文學價值的基礎。以蘇軾的《赤壁賦》為例,全賦情韻深致、理意透辟。從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角度去分析,蘇軾身上有著儒家的積極入世、道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四大皆空,這三種文化匯成一股力量,造就了蘇軾曠達自然的品質?!肮痂馓m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一詞,原意是比喻屈原高潔的志向,而放在《赤壁賦》中則表示蘇軾借古人的意象,抒發(fā)自己的志向,含蓄地道出蘇軾壯志難酬的傷感情懷。從美學角度去分析,《赤壁賦》具有音律美、節(jié)奏美、情感美、哲理美等審美特征。音韻講究聲韻和諧,對偶押韻,如“鹿、粟、窮、風”押韻別致,讀起來朗朗上口;遣詞造句上講究煉詞煉句,雕琢修飾體現(xiàn)華麗典雅之美,文章語言精煉生動,如“徘徊”“橫”“接”等詞別有意味;語言結構上采取主客對答式,以客襯主。主客皆是作者本人的化身,通過記敘主客間虛擬的一問一答,將文章主題自然引出。《赤壁賦》作為宋代以后形成的文賦,這種文體由文學文化的不斷發(fā)展而演變而來,積淀著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和精髓。而賦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文體,教師應自覺擁有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激發(fā)學生對賦這種文體的學習興趣,加深對賦的體系認識,深入對賦的研究和探索,將理論知識付諸實踐。
采取多元化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沒有一塵不變的教學方法,深入研究文本內容,尋覓教學中更科學、更生動、更容易讓學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學策略。如讀書指導法、任務驅動法、自由討論法、對比閱讀法等指導學生賦作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并掌握賦文體語言特點,把握語言的節(jié)奏美和音律美,文賦具有駢散結合的特征,讀起來朗朗上口,教給學生朗讀技巧和閱讀方法,舉辦朗讀比賽等方式去體會賦的語言特色。拓展更多優(yōu)質的賦作供給學生學習,僅僅一兩篇作品對于一種文體的掌握是比較薄弱的,需要豐富課外賦體作品的吸取。課堂教學應該貫穿任務驅動法,預先設置關于賦文體知識的問題,引導學生探討如何掌握文章語言特色、思想情感等問題,以合作探究、自由討論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采取對比閱讀,按照內容、主題、作者、時間、知識點等不同方式進行選文與拓展,從縱向和橫向等不同的層面,建立起知識脈絡,有條不紊,既尊重了教材,又豐富了教材。以賦為文學體裁,將《前赤壁賦》《后赤壁賦》《阿房宮賦》及《秋聲賦》進行對比閱讀,實現(xiàn)多文本閱讀方式,類似于群文閱讀教學,體味不同時代、不同作者、不同情感的作品特征,有助于從系統(tǒng)框架上,幫助學生豐富語文漢字文化和語文文體知識。
一種文體的發(fā)展代表著文學在不斷地進步和豐富,是對語言文字的一種美的闡釋。高中階段正式學生培養(yǎng)語感,積累文學素養(yǎng)的關鍵時期,為此,教師應該重視教學中的賦文體知識。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欣賞文賦韻散相間的語言形式、主客問答的結構方式以及富于變化的靈動之美。在一定程度上說,文賦在引領學生審美情感養(yǎng)成、提高鑒賞能力和增加文學色彩等方面,比其他辭賦更具特色。因此,我們需要采取較科學的教學策略,把賦體作品教學作為一個重點來重視。
參考文獻:
[1]張慶利.讀賦通識[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14.
[2]劉勰.文心雕龍[M].北京:中華書局,2012.
[3]劉濤.關于賦體文學教學的思考[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2,27(7):96-100.
[4]王國維.宋元戲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