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培
摘 要: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離不開名著閱讀,而鄉(xiāng)村學校的名著閱讀教學,一直以來還停留在對教材上名著導讀部分的機械記憶層面。隨著部編教材投入使用,如何落實鄉(xiāng)村學校名著閱讀就是急需研究的課題,如何讓鄉(xiāng)村學生有書讀、愛閱讀、深閱讀,是值得探討的。
關鍵詞:鄉(xiāng)村學校 名著閱讀 閱讀習慣 閱讀興趣
自全國中小學使用部編語文教材以來,語文考試的閱讀題量逐年增加,對閱讀速度要求越來越高,名著閱讀顯得尤其重要。鄉(xiāng)村學校名著閱讀教學,如果還停留在對教材上名著導讀部分的機械記憶層面,勢必不能適應社會的發(fā)展,更談不上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所以,鄉(xiāng)村學校要落實名著閱讀,需要泡好有書讀、愛閱讀、深閱讀這三道“工夫茶”。
一、在讓所有學生都有書讀上下功夫
很多鄉(xiāng)村語文教師曾嘗試要求學生閱讀教材推薦的名著,但由于多數學生沒有書而無法落實。以前,學生買書在經濟上有難度,這在鄉(xiāng)鎮(zhèn)學校的確比較突出。但隨著社會發(fā)展,今天讓學生家長購買名著讀物已不存在經濟困難,缺的是思想認識。所以,我們不妨多管齊下,先解決沒書可讀的問題。
學生層面:幫學生列出必讀書目和推薦閱讀書目,倡議學生利用壓歲錢、零花錢自己買書,不妨鼓勵學生互相“攀比”一下誰買的名著多,鼓勵大家互相
借閱。
家長層面:利用家長會宣講閱讀的重要性,爭取家長主動給孩子買書并督促閱讀。
社會層面:抓住社會愛心人士的捐贈機會,解決特殊家庭孩子沒有名著可讀的問題。
二、在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方面下功夫
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閱讀氛圍上做到和諧舒適,讓學生有身歷其境的感覺,進而調動學生閱讀的緊迫感和內需力,我們不妨從以下方面努力。
1.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教學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單純的技藝本領的傳承,而是在于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在閱讀氛圍的營造方面,教師應傾向于名家名著,在閱讀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潛能。教師不妨率先垂范,以身體力行來影響學生閱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多引用名言名句說明深刻道理,凸顯自身良好的文化底蘊,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會對教師使用的名言名句進行模仿。上述這些方法有效地形成學生閱讀名著學名著的良好氛圍。
2.精講名著章節(jié)片段
每一部名著都有廣為流傳的經典章節(jié),通常,教材會盡量收錄。教師可以通過教材,對名著的章節(jié)結構做扼要說明,從而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生閱讀該名著的興趣。例如在《水滸傳》中有《智取生辰綱》這一章節(jié),教師介紹楊志、晁蓋時說明他們只是梁山英雄的其中兩位,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渴望通過閱讀《水滸傳》得知其他好漢。
3.巧用多媒體信息資源
現代社會,各種媒體傳播著大量的信息,我們要善于借力創(chuàng)設情景,從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影視作品較書籍直觀、深刻,教師可以通過電影片段來展現名著的經典場景和環(huán)節(jié),比如《駱駝祥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名著改編電影,教師可以在電影教學的基礎上,讓學生產生閱讀原著進行比照的興趣。通過老師的指導找出電影和書籍的異同,然后寫成讀后感。這樣不僅讓學生閱讀了名著,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4.開展各種交流活動
課前演講、故事會、讀書報告會、辯論會等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語文活動,均可有效地激發(fā)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比如,在上課之前,讓學生輪流講解《西游記》當中的一個小故事,在講述的過程中盡量原汁原味,最大可能地保持《西游記》當中的原話,不同學生講的故事不能重復,其他聽故事的學生進行評論。一段時間,教室當中就涌現了不少《西游記》的“粉絲”和“專家”,學生的興趣被最大地激發(fā)出來。
三、在引導學生有效閱讀方面下功夫
學生的自主閱讀往往更傾向于追求故事情節(jié),停留在淺層次,如何把閱讀引向深入,就需要我們老師在適時指導上下點功夫。
1.處理好兩個關系,上好閱讀指導課
首先,把握好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教師可以抓住名著里的某一兩個精彩片段,在組織學生認真閱讀局部內容的基礎上,激發(fā)他們對整本名著閱讀的興趣。比如,借助《西游記》中的大鬧天宮、三調芭蕉扇等片段,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提示學生須關注的知識點。用好教材中名著導讀的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加以補充,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學會精讀與跳讀等閱讀方法,養(yǎng)成圈點批注、摘抄與做筆記的習慣,不斷積累各類文體的閱讀經驗。這種“以局部吸引學生閱讀整本名著”的方法更有利于學生提高閱讀效率,把名著閱讀走向深入。
其次,處理好課內與課外的關系。學生每周的閱讀課時間有限,而一部長篇名著想要三兩節(jié)課讀完是不可能的,走馬觀花、囫圇吞棗更不可取,這就需要科學合理安排課內與課外的閱讀時間。課內時間受限,大量的閱讀就需安排在課外,如何讓學生課外時間自覺而又有效地閱讀呢?筆者曾嘗試過講故事和檢查讀書筆記的方法來推進學生的閱讀。每次語文課前,利用五分鐘時間讓學生輪流脫稿講自己所讀名著的精彩片段,定期讓各組評選優(yōu)秀讀書筆記在全班展示,師生合作對讀書筆記進行評價學習,這樣督促學生在課外閱讀,收效不錯。
2.關注閱讀過程,培養(yǎng)閱讀習慣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所以,老師要與學生一起制定切實可行的讀書計劃,帶著學生開始這“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以八年級上冊中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例,我首先組織學生統(tǒng)計全書共有多少章節(jié),每章大概多少頁,再規(guī)劃自己每天大概的閱讀時長和可讀完頁數,最后綜合大多數學生的意見,規(guī)定每天的閱讀時長和必須讀完的頁數,制訂可行的閱讀計劃。閱讀規(guī)程中,一周一統(tǒng)計學生的閱讀進度,進度慢的要求利用周末趕上,進度快的及時提醒他們注意閱讀質量、講究閱讀效果。第一遍要求學生整體感知,在書本上圈點勾畫,簡單批注。然后再回頭以章為單位細讀,制作讀書卡,學生不僅閱讀積極性高,而且普遍反映自己收獲頗豐。
3.“多樣化”評價促有效閱讀
如果沒有有效評價,名著閱讀就會流于形式。讓學生對名著閱讀保持高度的熱情和自覺行為,離不開新鮮感的保持,這就需要對學生進行多樣化的評價。除了考試評價,閱讀過程中的階段性評價和讀完一本名著后的總結評價更值得關注,讀書報告會、手抄報展覽、課本劇表演、話題辯論賽等專門的評價課都是不錯的選擇。
部編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說:“對于閱讀少、不閱讀、不思考的孩子而言,此次教改已不是噩夢,而是審判。”讓鄉(xiāng)村教育跟上教改步伐,讓鄉(xiāng)村學生有書讀、愛閱讀、深閱讀,需要我們語文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