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肖藝
摘 要:本文淺談運用正面管教理念和方法來解決班級管理工作中出現(xiàn)的實際問題,并將正面管教與傳統(tǒng)懲戒進行比較分析,闡釋正面管教在中職學生管理中具體應用的意義,倡導在班級管理中關注解決問題,善用啟發(fā),互相尊重。
關鍵詞:正面管教;班級文化建設;解決措施;平等尊重
基金項目:2018年度廣西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正面管教在藝術類中職學校中的研究與實踐”(桂教職成[2018]35號)(GXZZJG2018A019)。
作為中職學校的班主任,如何管理班級是一門必修課。學生接受信息渠道的多元化,網(wǎng)絡上不乏一些對傳統(tǒng)價值觀沖擊的言論,以及手機通信工具等電子產品日益發(fā)展讓學生更加缺乏現(xiàn)實之間的人際交流與溝通等能力,使得傳統(tǒng)的教育管理方法面臨新的挑戰(zhàn)。簡·尼爾森提出的正面管教為新形勢下的學校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使用正面管教理念和方法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摸索和探究,以下是我使用正面管教的理念和方法來解決班級管理文化建設問題的一次嘗試。
新生入學不久,就接到了學校要求以班級為單位制作主題黑板報的任務。我向同學們布置了任務,表示希望同學們可以踴躍報名參與黑板報的制作。但是兩天過去了,仍沒有同學主動請纓。因為是新生班級,而出黑板報又是班級文化建設的一部分,所以我想借此次機會,用一種更能發(fā)揮學生能動性的方法來解決這件事。針對這件事情,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明確問題,和學生在一起,確定問題產生的原因
我私下找了一些同學,了解了同學們的想法,找到了沒有人主動報名的原因。
有制作板報才能的同學不愿意報名是因為:(1)剛進班集體,沒有適應新環(huán)境,膽怯羞澀;(2)在同學之間沒有互相熟悉的情況下,大家持張望態(tài)度,沒有人愿意做“第一個舉手的人”;(3)擔心每次制作板報的任務都將會由自己來完成。自我評價在制作板報方面欠缺經(jīng)驗的同學不報名的原因顯而易見,除不擅長之外,還有一些人開啟了“各人自掃門前雪”的模式,覺得班級的事情總會有人做的,不用自己操心。
收集到同學們的想法,總結起來原因不過有二:一是有心理負擔;二是缺乏集體意識。
二、和學生一起解決問題,盡可能多地想出解決辦法
不管是解決班級問題還是制定班級制度,學生的投入與參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師不在場的情況下,同學們能夠更好地拋開包袱,暢所欲言。經(jīng)過同學們的集思廣益,大家提出了好幾個解決方案。
三、師生合作,對每個方案進行評估,選擇一個最優(yōu)的解決方案
我將學生們提出的解決方案收集上來,與學生一起對方案進行評估和完善。在大家的參與下,確定了方案的具體操作辦法,最后由大家討論和通過的解決方案如下。
第一,根據(jù)黑板報制作的過程,明確分工崗位,具體有負責版面設計的設計組,擅長繪畫的美工組,書寫工整優(yōu)美的文字組,前期負責采購顏料用具的道具組,還有負責尋找板報素材的材料組。
第二,班級26個同學,分成5組,每組成員5人(有1個組多1人)。
第三,由學生們自己認領所屬的分工崗位,再均衡調配,最終確定了5個黑板報小組的成員與分工。
第四,5個小組輪流負責完成學校布置的板報任務。
方案確定下來以后,同學們都很滿意,創(chuàng)作板報的熱情也高漲起來了。
在這個案例中,傳統(tǒng)的解決辦法是直接指派學生;又或者會因為無人報名而召開班會,對學生進行一輪思想教育,批評他們沒有合作意識,集體觀念淡薄;更有甚者會采取懲戒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諸如“沒有同學報名的話大家就先不要下課了,有同學報名了我們才可以放學”。以上這些是傳統(tǒng)管理的方式,雖然最終都能解決此次問題,但其中隱藏了更大更深遠的問題。
直接指派學生的做法是最常見的,直接指派通常不會詢問被指派的同學的意愿,在后期還會出現(xiàn)因為完成了第一次,以后每次的板報任務都會形成契約般“自然而然”落到這些同學的頭上的情況。本來這些學生就是被動式參與,長此以往,難免會產生倦怠埋怨情緒。而其他同學對于出板報這樣的班級任務更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至于上面提到的后兩種解決方式,批評和懲罰,學生并不會從根本上認識到問題的本質,卻因為教師以管理者的身份下達命令讓他們不得不服從。懲罰很容易,但懲罰更容易使得學生在這個問題中衍生出情緒問題,他們會反叛,從長遠來看,懲罰通常只能立即制止不良行為,不能代替教育,無法達到長期的效果。
在解決出板報的問題上,我摒棄了以上這些傳統(tǒng)的做法,受到了正面管教理念的啟發(fā),嘗試用正面管教的原則和方法去解決班級管理問題,最終問題得以順利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遵循了正面管教中“關注于解決問題的3R1H”原則。
第一,相關Related。內容與當下問題相關,不談其他無關的事情,不以其他事情作為解決此次事件的依據(jù),問題后果必須與行為相關。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從沒人報名制作板報這一事件,很容易判斷其相關的解決結果是要完成學校布置的黑板報任務。像由于沒人報名做板報而“不準放學”的后果就是與問題不相關。
第二,尊重Respectful。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責難、羞辱和猜疑。除了師生要平等尊重,學生之間也要相互尊重,并且大家對討論出來的結果要和善而堅定地執(zhí)行。
第三,合理Reasonable。合理指的是一定不能借題發(fā)揮,對于處理結果,從教師和學生的角度來看都是合理的。比如要求沒有出板報的同學要完成其他額外的任務或接受懲戒,以確保這個學生吸取教訓,那么合理性就被丟掉了,取而代之的是教師正在以管理者的身份運用權力。教師往往希望孩子在苦難的環(huán)境中學到東西,達到自己的管理目的,認為“人要先受到傷害,才能更有收獲”。然而事實是,人在更好的環(huán)境中才會變得更好,在懲罰、打擊中使其向正確的方向前進本身就不合理。“為了讓你記住教訓,這周的所有值日由你來做”或者“為了讓你記住教訓,你必須把《學生守則》的內容抄一遍”,這就是不合理。
第四,有幫助Helpful。與學生的談話和處理結果要對解決問題有幫助,對學生成長有幫助。傳統(tǒng)的方式關注的是教給孩子不要做什么,或者要做什么。這做與不做之間全憑教師管理者的身份下達,學生無法得到深刻的思考,正面管教中學生是整個過程的參與者,而不是被動接受者。
當孩子們可以自己選擇一個方案,自己決定自己的行為,而不是由其他人來告訴他應該選擇什么的時候,他會更加主動且堅定地執(zhí)行,這會大大增進孩子的受尊重感和責任感。所以教師要做的就是創(chuàng)造一個平等尊重的環(huán)境,對學生的行為加以引導,我們只要給孩子機會,他們會把問題解決得很好。不要責備孩子,要讓他們意識到錯誤是學習的機會,而不是羞辱和自卑,這樣他們才能真正地從錯誤中成長起來。
只有一味地賞識或一味地批評,都不是完整的教育。正面管教是真正在教育,而非懲戒,也非驕縱,也非呵斥。很多教師在“教育”的時候,其實都并非在做教育,而是用自己成年人或管理者的身份命令學生,讓學生遵從,學生并不會真正地從錯誤中解決問題、得到成長,他們只會短期停止自己的錯誤行為。只有像正面管教這樣,真正關注解決問題,善用啟發(fā),互相尊重,孩子們的責任感才能在這種和善而堅定、有尊嚴、受尊重的氛圍中培養(yǎng)出來。
參考文獻
[1]簡·尼爾森.正面管教[M].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