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德平
關鍵詞:高等院校;四個自信;思政教育;網絡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03 — 0080 — 03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推向前進。高等院校作為大學生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主陣地,肩負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職責,因此必然也要對大學生進行“四個自信”的教育和指導工作,將“四個自信”貫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之中,培育堅定理想信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人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和發(fā)展要始終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八膫€自信”共同構成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自信理論?!八膫€自信”是今后我國國家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是我國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不斷豐富和完善的重要基礎。
(一)道路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道路決定命運,思想引領航向,信心凝聚力量。我們要推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chuàng)造人民美好生活,就必須選擇一條通往這個奮斗目標的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努力向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包括領導力量、基本路線、歷史方位、歷史任務、總體布局和奮斗目標等重要內容,這些都是相互聯系、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我國獨創(chuàng)的一條適合于當前中國基本國情的道路,也是一條不斷自我完善與創(chuàng)新的改革之路。
(二)理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科學指南
理論自信,就是不斷豐富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正確理論,確保該理論始終立于時代前沿、與時俱進、科學創(chuàng)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我們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取得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進一步繼承和發(fā)展,因此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構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部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明確的行動指南。
(三)制度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yōu)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系的制度體系,由根本層面的制度、基本層面的制度、具體層面的制度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組成,不同層面的制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同時,我們也要理性地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需要不斷的創(chuàng)新完善,要堅持以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推動制度創(chuàng)新,堅持和完善現有制度,以科學實踐為基礎,不斷構建系統(tǒng)完備、科學規(guī)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yōu)勢以及強大的自我完善能力。
(四)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tǒng)一,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在推動文化事業(yè)全面繁榮、文化產業(yè)快速發(fā)展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fā)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xié)調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根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靈魂,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體內容和本質特征,是提升中國自信、實現中國夢的根本精神動力。
“四個自信”都源自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土壤,源自于上下五千年積累形成的中華文化,擁有同根同源的文化底蘊?!八膫€自信”辯證統(tǒng)一,它們之間具有密切的相互關系,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其他三個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文化自信則是其他三個自信的內在要求。正確認識“四個自信”之間的辯證關系,需要以文化自信為基礎,堅定其他三個自信,并在此基礎上積極實現道路上、理論上、制度上的創(chuàng)新。
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需要與時俱進融入“四個自信”先進理念,首先我們來探討當前大學生理念信念教育的現狀。
首先,我們的大學生隊伍中普遍存在著理想信念不堅定的現象。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不少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在理想與現實的面前,一部分大學生的理想信念開始動搖,甚至還會寄托于宗教信仰,這對于我國青年大學生的成長無疑是負面的、不良的影響。
其次,部分大學生缺乏政治思想覺悟?,F在的大學生以獨生子女居多,這種成長背景導致其具有非常突出的自我意識,也造成了一些性格缺陷,例如驕躁、叛逆、慵懶、自私等,對國家和社會認知上漠不關心,對國家發(fā)展不關心,甚至對思想政治課不感興趣。這種情況會進一步影響學生對待社會問題的看法和觀點,影響愛國主義的熱情,甚至會造成自我與社會的沖突,學生的世界觀會發(fā)生嚴重的扭曲。
再次,部分大學生缺少進取心。新時代大學生生活在富裕、自由的新中國,無法體會老一輩革命者艱苦奮斗的高尚精神,也不能體會當前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相反,一些社會不良風氣侵蝕了一部分大學生的思想意識,讓其沉溺于享受網絡帶來的感官快樂。同時,其內心也急于改變現狀,渴望實現自我價值,因此陷入一種既懶散又求進取的矛盾混沌狀態(tài)之中。
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構建和諧校園,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發(fā)展的客觀需求。當今社會高速發(fā)展與變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念與價值觀念取向也相應地呈現出復雜化特征,這就要求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進行優(yōu)化和更新,一定要符合當前社會的發(fā)展。“四個自信”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將“四個自信”融入到大學生黨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有利于鞏固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高校思政教育領域的主導地位,加強對學生思想價值觀念意識形態(tài)的指導地位,同時還可以使教育內容更加充實、教育形式更加多元化。
(一)“四個自信”融入大學生黨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是對大學生黨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
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不僅要有中國情懷,還要有世界眼光,更要有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八膫€自信”是理論、道理、制度與文化這四者的有機結合,它以全球的視角將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要求囊括其中。因此,高校在對大學生黨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過程中應將“四個自信”這個中國社會主義理論的最新成果融入其中,體現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來彰顯我們偉大的民族國家繁榮富強的時代精神。
(二)“四個自信”融入大學生黨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是對思政教育內容的豐富與完善。
高校是培養(yǎng)人才的主陣地,它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而思想政治教育則是高校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理論支撐。“四個自信”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它為大學生黨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新的教學資料,是對思政教育內容的豐富與完善,有效提高了思政教育的針對性。
“四個自信”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堅定理想信念,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路徑和保障。四個自信“既是我們必須不斷推進的偉大事業(yè),又是我們開辟未來的根本保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yǎng)合格建設人與可靠接班人的偉大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定要矢志不渝地堅持用“四個自信”教育學生和培養(yǎng)學生堅定“四個自信”。筆者認為,高校針對大學生進行“四個自信”教育,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
(一)高校要利用好課堂主渠道,同時要積極開發(fā)與實踐“第二課堂”,加大對“四個自信”的宣傳普及。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培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的主要渠道。在推進“四個自信”深入大學生思想教育的過程中,首先要充分利用教學課堂。思想治理論課是對學生進行理論宣傳教育的第一場所。在教育實踐中,堅持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提煉“四個自信”的思想精華與思想價值,宣講“四個自信”的基本知識并與社會實際相結合引導學生認知認同四個自信的思想蘊涵,促進“四個自信”入耳、入腦、入心。讓學生從內心理解和體會到“四個自信”的內涵,才會在自我發(fā)展中將自我發(fā)展理想與社會發(fā)展理想相結合,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其次,實踐教學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被稱為“第二課堂”,相比于第一課堂,該教學環(huán)節(jié)相對生動,能夠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教育的“潤物細無聲”。“四個自信”來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通過開展“四個自信”知識競答比賽、踐行“四個自信,從我做起”等教育實踐活動進行堅定“四個自信”理想信念教育。
(二)高校在推進“四個自信”學生教育過程中,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進“四個自信”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這種“三進”是要培養(yǎng)高校學生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最終是要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我們推進“四個自信”教育的教育主體是學生。推進“四個自信”教育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同時還要發(fā)揮教育者主導性,讓廣大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傾聽和引導,幫助學生正確地認知認同“四個自信”,顯示出人文關懷的價值理念。學生參與其中得到的主觀感受是堅定理想信念的必要因素,也是認知—認同的關鍵,“四個自信”教育是引導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使其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自覺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之中。
(三)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要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為重要抓手,積極促進網絡空間“四個自信”學習交流。
網絡空間增加了人類活動的地域范圍,智能時代足不出戶便可知天下事。相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主渠道、實踐“第二課堂”,網絡空間又被稱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三課堂”。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育人廣泛性與便捷性,在一定意義上講,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絲毫不亞于前兩者的教育方式所發(fā)揮的功能。高校學生網絡使用頻繁,利用網絡交友、尋求新知識已成為潮流,如微信、微博增加了人們的交際范圍,大學MOOC(慕課)使學生可以學習到更多的優(yōu)秀的課程。但是網絡提供給學生便利的同時也帶來網絡的暴力、價值觀扭曲的現實,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挑戰(zhàn)。在這樣的網絡現實下,更要利用好網絡開展“四個自信”教育,培育一大批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當代大學生。筆者認為,高校要開拓、利用網絡這個“第三課堂”,推動“四個自信”深入到學生的思想中,這是在社會發(fā)展到智能時代所做出的積極回答,也是在智能時代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新途徑的要求。
(四)全媒體視域下,高校應充分利用全媒體拓寬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的路徑。
全媒體環(huán)境下充分發(fā)揮媒體傳播的優(yōu)勢特點,及時化解負面效應,提升“四個自信”在大學生中的融入力,是新時代教育者肩負的重要使命。首先,要完善信息監(jiān)控,凈化媒體環(huán)境,傳播正能量。全媒體中信息來源廣泛、信息量大,需要舉全社會之力嚴格加強對信息的監(jiān)管甄別、篩查過濾。其次,要打造“四個自信”全媒體教育平臺。充分重視媒體在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影響力,綜合運用報刊、宣傳欄、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及LED電子顯示屏、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網絡新媒體,打造“四個自信”全媒體教育平臺。其次,要培育適應全媒體環(huán)境的“四個自信”教育者。教育者要樹立利用全媒體開展“四個自信”教育的主動意識,高度重視全媒體在“四個自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動了解、學習運用全媒體的規(guī)律和技能,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效利用全媒體載體,創(chuàng)新“四個自信”教育內容和方式方法,掌握媒體陣地主導權。
總之,“四個自信”作為社會主義中國化不斷進步與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產物,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容忽視的價值作用。將“四個自信”融入大學生黨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不僅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同時也是對思政教育內容的豐富與完善。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0.
〔2〕鄭淑芬.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辯證關系〔J〕.奮斗,2016,(09).
〔3〕新時代的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J〕.山東干部函授大學學報,2018,(01).
〔4〕趙振宇,余哲西.代表委員談通過文化自信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文化自信,筑牢“不想”堤壩〔J〕.中國紀檢監(jiān)察,2017,(06).
〔責任編輯:侯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