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葉娜
基于新語文課程標準的核心素養(yǎng)和任務群視域下的語文教學探究,受思辨性閱讀表達和文化傳承的指引,研究如何把社會文化更好地滲透到語文教學中,突破原有的思維“故障”,成為當下應值得探討的話題。最近,我有幸參加了高校舉辦的中學教師講座,當談到應試化的教學與社會價值傳承引導時,我深受啟發(fā),應試教學中文化的滲透也應該深受重視,我開始反思如何開展課堂教學,課堂教學要包括哪些方面,應該交給學生哪些方法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指出:“一切景語皆情語?!币馑际钦f景中包含著真感情,唯有理解景才能更好把握情。袁行霈指出:“詩歌的藝術(shù)分析主要依據(jù)三點,即詩歌語言、意象、意境和風格”[1],意境是由意象構(gòu)成?!耙庀笫前楦械囊庀螅蔷拔锱c情感的統(tǒng)一,它是經(jīng)歷了世代積累的人類共同情感密碼,包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歷來都是高中古典詩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2]。由此可見在實際的教學中應將“象”與“情”緊密的連接在一起,在進行象的解析時,如果學生理解起來困難,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
《雨巷》中,詩人用象征性的意象及意象群來營建抒情空間,傳達內(nèi)心情感,并且融會了中國古代詩歌,尤其是晚唐五代纖弱婉約詩詞的藝術(shù)營養(yǎng),不僅如此,這首詩在藝術(shù)上的成功之處還在于它的和諧的音律美。
詩人期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她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和丁香一樣的憂愁。他把這種憂愁寫得看似朦朦朧朧,實則在生活中又可以找到具體的“象”作為依托。讓讀者在虛與實之間體會詩人的憂郁之情,他把丁香寫活,仿佛是一個可以觸摸的姑娘。
一、“象”在文本中的具體闡釋
一是寫雨巷。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古人常說詩有詩眼,我認為“雨巷”應是這首詩的詩眼,全詩圍繞著它來寫,以它為基奠。雨巷是江南建筑文化特色,可以稱之為江南水鄉(xiāng)。而詩人恰好是杭州人,這就給他的創(chuàng)作上提供了便利。碧灰色的房頂,灰白色的墻壁,不工整的濕滑小路和吳儂軟語讓這些雨巷城市充滿了文化特色,讓人不禁想到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小橋流水人家”。如果拋開其他的意象而言,單純的雨巷它看似供人游覽的小鎮(zhèn),但如果加上細雨綿綿和南方的梅雨天氣,它就會成為江南所獨有的景色。詩人站在這狹長的雨巷,頭頂綿綿細雨,左右貼緊的墻壁,一眼望不到盡頭的小道和灰蒙蒙的空間,刻畫出詩人想徹底逃離的心情。
二是寫油紙傘。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油紙傘象征著懷舊與浪漫,是懷舊文化的代表,含蓄的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油紙傘讓這首詩更增添了一份詩意。陰雨連綿的江南,給這方地域蒙上了一層層獨特的“薄紗”,仿佛讓人一戳即破,又仿佛讓人什么也戳不到。在心境如此低落的情況下,詩人獨自撐著油紙傘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作者并沒有用重筆墨寫油紙傘,但是通過油紙傘與雨巷的配合構(gòu)成了一幅靜態(tài)畫卷。同時這把傘也把詩人緊緊的包圍在這個巷子里,緊緊地,讓人更加地透不過氣來……
三是寫丁香。由觸覺上升到嗅覺,朦朧感把這首詩推向了高潮。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作者在后面三個自然段著重描寫丁香,感情進一步得到了升華,仿佛在困境中找到了前行的力量。唐代詩人李商隱在《代贈二首》中寫道“芭蕉不展丁香結(jié),同向春風各自愁”和石孝友的《念奴嬌》中“滿眼凄涼無限事,付與丁香愁結(jié)”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人借助丁香這個意象寫出自己的惆悵,仿佛這種惆悵可以嗅到、可以觸摸到、可以看到,仿佛這種憂愁飄散了、停止了、消失了,再也看不到,飄過這樣的一個丁香般的姑娘,仿佛讓詩人對這“姑娘”產(chǎn)生了朦朦朧朧的情愫一樣,因此讓人理解作者為何會選擇丁香作為這首詩的意象。
四是寫籬墻?!暗搅祟j圮的籬墻,走盡這雨巷”?;h墻象征著隔絕,距離,配合著寂寥、冷清、幽靜、破敗古樸的雨巷為它增添了濃厚的憂愁氣息?;h墻就是一種石頭砌成的墻,沒有什么更深的含義,如果結(jié)合雨巷中姑娘到了頹圮的籬墻,那么,就體現(xiàn)出一種失落,一種渴望卻最后破滅。所以幾種意象配合在一起就構(gòu)成了整首詩的意境之美。
二、“象”的文化表達
江南的“雨巷”文化則給詩人提供了創(chuàng)作的環(huán)境,在課堂中應該多一些的探討和注入。在現(xiàn)代詩歌教學課堂中,老師著重強調(diào)詩人的感情,甚至生硬地把詩人的這種郁悶感情強加給學生,希望學生能夠感受到詩人的陰郁之情。把詩中的意象生硬的給出解釋,課下讓學生把它當成任務一樣記住。那么就算這節(jié)課結(jié)束了嗎?草草的了結(jié)一篇詩歌,不止是給學生注入錯誤的品鑒詩歌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錯失了一次文化的滲透。一首好的抒情詩,它應是藝術(shù)美的結(jié)晶。它會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喚起人們審美的感情,同時它也深深地蘊藏著社會文化。僅僅憑解釋意象和闡釋作者的感情,這種教學方法是難以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詩人真切的感情。
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教“語”的同時還應該多一些“文”的注入和啟迪。在課堂的創(chuàng)設過程中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理解和感悟意象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要積極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景。我們常說學生總是游離在文章之外,難以深刻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和品味詩人的人文情懷,我們不妨換個角度切入進行教學,再結(jié)合以具體的身邊文化談起,兩者結(jié)合可以大大減少學生的理解和感知的難度。同時增加文化注入這個環(huán)節(jié)也增強了學生對于文化的了解,語文不僅僅是教學的工具,同時也是文化的載體。以下面的表格為例,具體闡釋教學中應該如何滲透文化教學,分析意象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
1.“象”在教學中的文化嵌入。以“雨巷”具體的象作為切入點,可以全文圍繞它展開教學。在常見的語文課堂上,教師會著重講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接著出示幾組照片讓學生觀察,然后讓學生反復的品讀內(nèi)容并且挑出幾組意象,在分析意象中得出詩人的感情。因此很有必要對意象背后的文化進行稍加的闡釋,一則創(chuàng)新了教學上的思路;二則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語文教學延伸到課堂外,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意象”在課堂中教學的思路方法
在實際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掌握一定的教學路徑,做好課前的教學設計,有意識的將文化滲透到語文的課堂中去,引領(lǐng)學生誦讀詩歌、分析詩歌、感悟詩歌和用詩歌來表達文化,從而達到自主探究學詩歌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整首詩歌。下面我將重點介紹四種方法,反復誦讀法、點詞連句法、意象串聯(lián)法、知人論世法。
1.反復朗讀法。在讀到于漪關(guān)于教學的反思時,她寫到:“在第一次的教學中過多的關(guān)注書中的字詞賞析而忽略了詩歌本身的朗讀,因此在第二次的教學中及時調(diào)整思路,加深對詩歌的反復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品味詩人的情感?!盵3]這就啟示我們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教學方法不能丟掉,最常見的詩歌朗讀法不能忘掉。在抑揚頓挫的語調(diào)中把感情表達出來,讓學生感受到詩歌的語言魅力。具體的過程有:(1)粗略朗讀,(2)分段朗讀,(3)深情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要注意語音、語調(diào)以及所表達的情感。于漪老師就是在教學中重視朗讀才使得教學效果明顯,同時也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2.點詞連句法。所謂的點詞連句就是要立足于詩歌文本,就課前設置好的意象在課堂中布置給學生,在文本中找到對應的位置,聯(lián)系前后句,聯(lián)系上下文,逐個解釋、分析、理解。就如文本中的雨巷、丁香、油紙傘、丁香姑娘而言,在文章中找到相應的位置,以及聯(lián)系前后相應的句子加以理解,才不會出現(xiàn)詞不達意,意不達情的現(xiàn)象。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分步肢解這些意象,由淺入深的分析與教學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理解與分析能力,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緊扣課程標準也是基于任務群視域下的增強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能力。
3.意象串聯(lián)法。一首詩歌大都是由一組意象構(gòu)成,很少有單一的意象。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前三句寫景連用九個名詞,全詩由十一個意象構(gòu)成,看似雜亂,實則經(jīng)過精心布置排列巧妙地連綴在一起,構(gòu)成了一幅完整的斷腸人孤寂無依的情懷與畫面,創(chuàng)造出一個蕭瑟蒼涼的意境和秋郊夕陽圖?!翱萏佟薄袄蠘洹钡染褪菃蝹€意象,它們不能離開整體,若離開了,單個意象就失去了它原來的意義。比如“枯藤”一旦離開了《天凈沙·秋思》,“枯藤”便失去了這支散曲賦予它的悲涼色彩。再如雨巷中的多個意象組成的教學線索,單個丁香、油紙傘、籬墻、姑娘都不足以表達詩人的感情,但是將這些串聯(lián)在一起就加深了詩人的悲傷、憂愁苦悶的心情。抓住教學中的主線就好比一團麻線中找到的一個線頭,理清了作者的所有思緒。這個理解方法可以呈現(xiàn)為:
4.知人論世法。在《孟子·萬章下》篇中寫道:“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4]孟子這里所提到的是如何交朋友,讀書頌詩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還要聯(lián)系他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來看。周裕鍇曾指出:“由于作者及其生活的時代已成為過去,只是在文獻中留下了印跡,這就意味著要‘知人論世。”[5]詩歌是表達作者感情的,因此我們在解讀一首詩歌時,不僅要解讀詩歌的意象、意境、分析詩歌的藝術(shù)技巧,更重要的是要透過短短的幾十字來體悟作者的感情。如辛棄疾《菩薩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边@首詞的詞情詞境又作一大頓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蒼茫又具封閉式意味之境界,無異為詞人沉郁苦悶之孤懷寫照。如果我們不了解詩人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只憑意象很難理解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全詞對朝廷茍安江南的不滿和自己一籌莫展的愁悶,表達了蘊藉深沉的愛國情思,藝術(shù)水平高超,堪稱詞中瑰寶。
因此,我們在品味詩歌的過程中要全面分析意象,知人論世。把握意象所要表達的情感,并且滲透相應的文化情感,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shù)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頁.
[2]李卓元.高中古典詩詞意象教學研究.河南大學學科教學(語文)碩士論文,2018年.
[3]于漪.于漪與教育教學求索.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編.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0.
[4]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232.
[5]周裕鍇.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