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欣
【摘 要】 語文學習不僅要具備充足的語言積累,還要讓學生有良好的語言運用能力與情感體驗和審美鑒賞能力,讓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得到良好的開發(fā)。因此,語文教學內(nèi)容的多樣性決定了語文教學的靈活性。在學科哲學的指導下,語文學習應當“求新”“求變”“求道法”,在原有的教學經(jīng)驗的基礎上開拓創(chuàng)新,以適應新形勢下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的要求。
【關(guān)鍵詞】 學科哲學 ?求新 ?求變 ?求道法
課本、教學方法和學生是語文教學的三大方面。語文教學要以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新的形式投入到課堂教學中,處理好求知與悟道的關(guān)系,讓學生從知識的學習上升為技能的鍛煉;從知識的學習上升到道德和情懷的培養(yǎng)。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固守著課本中的內(nèi)容,不能隨時、隨地、隨著學生的狀態(tài)來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法,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熱情缺乏。因此,在學科哲學的指導下,全面改進課堂教學,是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下面,筆者就談一談學科哲學指導下的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求新”“求變”“求道法”。
一、常更常新,別開生面講真知
不同的課文、不同的學生會造成不同的教學效果。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對于任何課文都按照一個模式來講解,發(fā)揮不出課文的特點,也激發(fā)不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而同樣的課文,采用不同的視角來學習,學生就能發(fā)揮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得出新穎的觀點。所以,教師要增強教學方式的新鮮性,提升課堂的學習氛圍。
例如,在學習朱自清的《春》時,教師可以增加新的內(nèi)容來豐富學生的學習。《春》描寫的是春天到來時萬物欣欣向榮的景象。教師可以以課文為依托,將教學主題改為如何認識春天,如何描寫春天。這樣同樣學習的是課文,學生卻能在具有趣味的主題引導下進行探索式的學習了。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眼中的春天有小草、大樹、春風、春雨、人類生活等各個方面。作者在描寫時采用了“嫩嫩的”“綠綠的”等形容詞和“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等擬人的修辭以及“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等比喻的修辭。這樣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僅是對原文的解讀,而是在一種任務的指引下探索式的總結(jié)與歸納。
二、多隨多變,因地制宜求真知
傳統(tǒng)的教學注重學生對課本的記憶,而語文教材提供給學生的不僅是文字,更多的是文字中的情景、哲理、思想、情懷等。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對于文字之外的部分挖掘不夠,因而不能將新的方式引入到課堂之中,不能讓學生從文字走向文學、走向生活。因而,教師要增強教學內(nèi)容的豐富性,教師可以將教材中符合學生心理的,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部分重點展開,不斷為課堂注入新的知識。
例如,在學習《阿長與<山海經(jīng)>》時,教師可以結(jié)合不同的內(nèi)容以多種方式進行教學。文中的阿長是作者的保姆,教師可以讓學生將生活中的保姆與阿長做比較,學生就能將自己的經(jīng)歷表達出來,很快融入到課堂中;文中阿長經(jīng)常給作者講故事,教師可以讓學生講述自己小時候聽親人講的故事,感受文中的童真童趣;文中的阿長沒有文化,將《山海經(jīng)》的書名讀錯,教師可以學生對此發(fā)表感想,學生可以結(jié)合時代分析阿長沒有文化的原因,也可以發(fā)表對學習的重要性的看法。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就能以教材為基礎,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提高個人的表達能力、思考能力,又能感受到課堂學習的樂趣了。
三、變而不變,道法自然求本質(zhì)
語文教學是從基礎知識到情感體驗與價值觀培養(yǎng)的層級過程。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能一味追求新奇而造成教學目標的散亂化,讓學生只學到了華麗表面而不能獲得真知。所以,課堂教學要以多樣靈活的方法為表面,以嚴謹有序的目標為指引,將語文素養(yǎng)與語文技能貫穿到其中。
例如,在學習《桃花源記》時,教師可以在多形式的教學方法上貫穿語言積累、情感體驗、人文修養(yǎng)等目標,讓學生真正有所收獲。教師可以讓學生講解自己了解的有關(guān)不同年齡的人的稱謂,這就能以文中的“黃發(fā)垂髫”為基礎,引導學生自我表達,另一方面能夠讓學生牢固掌握“黃發(fā)垂髫”的意思。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桃花源的景色進行繪畫,這樣表面上是讓學生展示繪畫特長,實際上學生能夠根據(jù)“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等句子將自己對隱逸文化與道家清凈自然的人文觀念進行深度體驗,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yǎng)。通過這樣的以教學目標為內(nèi)核,以教學形式為手段的教學方法,學生就能夠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牢固語文基礎,學習語文技能,提高人文修養(yǎng)了。
綜上所述,語文學科的內(nèi)容是十分豐富的,課堂教學應當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體驗性。教師要增強教學方式的新鮮性,提升課堂的學習氛圍;教師要增強教學內(nèi)容的豐富性,不斷為課堂注入新的知識;教師要以嚴謹有序的目標為指引,將語文素養(yǎng)與語文技能貫穿到其中。
參考文獻
[1] 彭瑩.21世紀以來初中語文人教版教材課文變化及其教學實踐研究——以K市為例[D].喀什大學,2017-06-01.
[2] 劉志.試論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與激發(fā)[D].閩南師范大學,2017-06-01.
[3] 王利.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9(13):48.
★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2019年開放課題《學科哲學指導下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創(chuàng)新使用研究》(課題批準號:KCZ-2019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