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湘蓉
摘要:以對中國作家楊爭光四篇短篇小說法譯過程中的反思為基礎(chǔ),分析理解-重新表達程序中譯者對翻譯策略的選擇。譯者在理解和重新表達之間循環(huán)往復(fù),從而找到最佳策略。在此過程中,譯者必須建立起文化之間的對話,然后選定自己的立場、角度、位置,再根據(jù)文本結(jié)合語境和自己的認知儲備進行如談判般的推敲斟酌,最后確定適合的策略。此理解-重新表達程序的第一步涉及對原文不同程度的理解(釋意),包括初探、溯源、語言及文化知識,第二步涉及譯文不同層次的重新表達(創(chuàng)作),其翻譯策略包括縮減、擴展、補償、對等、避免重復(fù)等。
關(guān)鍵詞:漢法文學(xué)翻譯;理解;重新表達;語言與文化
中圖分類號:I04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20)03-0133-03
翻譯是一種以語言和文化為標志、對原文進行闡釋的方法,譯者根據(jù)文學(xué)語境(涉及語言與文化),對理解進行平行處理(語言結(jié)構(gòu)、文化價值),進而在重新表達階段進行決策。翻譯不能局限于翻譯單詞、短語和句子,文學(xué)作品的翻譯更是如此。語言與其背后的文化相互依存,構(gòu)成一個動態(tài)體系。譯者有必要把超越文字的語言和文化語境結(jié)合在一起進行考量,從而譯出讀者能夠理解的譯文。
本文從當代作家楊爭光的四篇短篇小說(分別為《從沙坪鎮(zhèn)到頂天峁》《鬼地上的月光》《高坎的兒子》《干溝》)法譯本中選取若干典型例句,對理解-重新表達程序進行分析。這些小說中的故事發(fā)生在作家的故鄉(xiāng)陜西省乾縣,沒有明確的時代標記,作家憑依西北風(fēng)景,挖掘北方鄉(xiāng)村農(nóng)民的品性,形成了具有獨特地域文化色彩的小說。
一、理解階段:釋意
在理解階段,譯者首先將自己定位為普通讀者,對原著的文本意義進行闡釋。理解是動態(tài)過程中的一部分,該過程中可以有多種釋意,而譯者的責(zé)任則是根據(jù)現(xiàn)實將其中一種意義確定下來。
譯者首先是讀者,但因涉及語言與文化兩個層面,其理解原著文本的方式比普通讀者更加細致入微和復(fù)雜。在翻譯楊爭光的短篇小說時,譯者需調(diào)動自身的經(jīng)驗、知識和記憶來幫助自己理解文學(xué)文本。
一是初探。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逐漸發(fā)現(xiàn)、了解文本,經(jīng)過反復(fù)閱讀原著,沉浸在人物身處的環(huán)境和心理狀態(tài)中,然后再將自己的理解變成文字形式,這是一個積極的動態(tài)過程。
楊爭光的小說語言風(fēng)格簡潔樸實、冷峻犀利,多使用陜西方言俚語。他洞察故鄉(xiāng)農(nóng)民的心態(tài),這四部小說中的人物狹隘無知、殘酷暴力,身為讀者的譯者被作者的同情心和令人痛苦的人性特征所打動。盡管每個故事都以自己的方式營造出一種特殊的氣氛,但這四篇短篇小說由同一條主線串聯(lián)起來:所有的故事都表現(xiàn)出一種封閉的、不可溝通的狀態(tài),而每個主角都陷入深深的孤獨中。
二是溯源。譯者若想要對原著的文本內(nèi)容有深刻的理解,就需要深入了解作家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譯者閱讀了楊爭光其他相似或相關(guān)作品。其作品中大量使用鄉(xiāng)村俚語和陜西方言,使其成為地域小說的代表作家,正如莫言和山東高密、蘇童和楓楊樹。作家深切感受到的獨特地域文化風(fēng)貌對譯者來說至關(guān)重要,譯者有必要深入了解西北風(fēng)景、陜西的地域性格和土味語言,收集特定的術(shù)語(方言),并準備詞匯表,發(fā)掘并獲取語言外知識。
三是語言知識。譯者首先需要具備足夠的雙語知識,但是,足夠的語言知識是否足以幫助譯者理解來自原語、卻不僅包含于原語的意義(Seleskovitch,1986)呢?對意義的理解不能僅僅依靠語言本身,語言的交際意圖、語境都會參與進來,賦予語言在實際應(yīng)用中的意義。在翻譯中,文本代替語言和詞匯成為理解和交際的對象(Isra?,1998),因此,也成為翻譯的對象。
四是文化知識。為了理解原著文本的意義,除了語言知識,譯者還需要具備文化知識、百科知識、語境知識,以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譯者需要持續(xù)有意識地識別語境指征(將句子置于語境中考量、快速對語境變化做出反應(yīng)),進行文化互動(了解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借鑒、決定采取何種文化行為),管理文化差異(在翻譯過程中,如有必要通過加入注釋,盡可能解決文化差異的問題),正確處理文化禁忌和敏感術(shù)語;翻譯語言的同時也要翻譯文化因素。
二、重新表達階段:創(chuàng)作
在重新表達階段,譯者將自己定位為作者,創(chuàng)作出一個新的文本,雖然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原創(chuàng)。重新表達的重要內(nèi)容在于翻譯策略的選擇,譯者選擇合適的詞句、篇章,然后再檢查其語言與文化方面的可接受性及信息的準確性。同為作者的譯者也需要擁有足夠的寫作能力,面對詞匯、句法結(jié)構(gòu)、標點符號、修辭手法、語言節(jié)奏等,需要游刃有余。
譯者根據(jù)在理解和重新表達階段獲取到和原文相關(guān)的內(nèi)外部信息,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如縮減(簡化、省略)、擴展(增加解釋說明、擴展、強調(diào))、補償(變化、替換、異化或歸化處理)、對等(完美對等、部分對等、仿造)、避免重復(fù)(同義詞、代詞)等,因篇幅限制,本文僅做個別舉例介紹。
(一)縮減策略
一是詞語刪減。譯者為避免文化沖突,有意識對原文進行縮減,以保證譯文的通順流暢易懂,同時也可以防止任何形式的歧義產(chǎn)生。中文“嫂”用來稱呼兄長的妻子,或丈夫比說話者年長的已婚婦女,法文翻譯為“belle-s?r”。在中國文化中,該稱呼既可以表示對年長者的尊重,又表明了比較親近的關(guān)系。但是,法文“belle-s?r”的含義更廣泛,還包括“兒媳”“弟媳”“妻姐”等,比原文含義廣泛。另一方面,在法文中,關(guān)系親近的人習(xí)慣上以名字直接互相稱呼。在這種情況下,譯者省略了“嫂”,而直接用人名,這樣就可以避免法語讀者感覺到奇怪,也避免產(chǎn)生歧義。
原文:“蠻精嫂。”他說。
直譯:-Belle-s?r Manjing
譯文:-Manjing.
二是省略。譯者需要簡化原語語言結(jié)構(gòu),避免重復(fù)、冗余,省略不言而喻的內(nèi)容,讓譯文變得更加合理,省略并不會影響讀者對意義的理解。
原文:他們在山里找石頭,他們能找出他們說的那種石頭,他們說找出他們說的那種石頭,這里的人就會發(fā)財。他們就是這么一群恬不知恥找石頭的人。
直譯:Ils cherchent des roches dans la montagne,ils peuvent trouver les roches dont ils parlent,ils disent quaprès la découverte des roches dont ils parlent,les gens dici pourront faire fortune.Ce sont un groupe de chercheurs de roches sans vergogne.
譯文:Ces hommes exploraient la montagne à la recherche de roches et disaient quils pouvaient trouver ce type de roches;ils disaient quune découverte ferait la fortune des gens dici.Ils formaient,en effet,une équipe de prospecteurs sans vergogne.
原著中出現(xiàn)多處“石頭”,為了避免重復(fù),譯文中用“prospecteur”(勘探者)代替了“chercheurs de roches”;為了避免冗余、簡化句子結(jié)構(gòu),用“une découverte”(發(fā)現(xiàn))一詞代替了“ils disent quaprès la découverte des roches dont ils parlent”一整句,這樣處理簡化了句子結(jié)構(gòu),且更加符合法文表達習(xí)慣。
(二)擴展策略
一是增加信息。譯者根據(jù)上下文和文化語境進行擴展,使得譯文更加清晰明了。陜西農(nóng)民用“過事情”一詞表達“舉辦葬禮”,如果僅僅根據(jù)字面意思進行直譯,意義是模糊不清的。陜西農(nóng)村在葬禮結(jié)束后通常大擺宴席招待出席葬禮的親朋好友,因此譯者在譯文中增加了“un banquet”(宴會)、“des funérailles”(葬禮)這樣的信息。
原文:那天,村里過事情,他多喝了幾杯……
直譯:Ce jour-là,on célébrait quelque chose au village,il a bu quelques verres de plus…
譯文:Au village,on avait organisé un banquetpour des funérailles.Il avait trop bu…
二是延伸內(nèi)容。譯者需要根據(jù)記憶中的認知儲備對譯文進行反復(fù)訂正和修改,有時會在直譯的基礎(chǔ)上進行延伸擴展,尋找一個新的、更忠實于原語意義的版本,準確再現(xiàn)原語所描繪的場景。
原文:在太陽光的照射下,那些帽子金燦燦的,赤裸裸地袒露著,讓人寒心。背陰處長者些草一樣的東西,已經(jīng)干枯了,像一片又一片垢甲。
直譯:Sous la lumière de soleil,ces chapeaux étaient dorés, ?peine nus,ce qui fait ?trir les gens.A lombre poussent des choses comme des herbes,elles sont sèches,comme des morceaux de saleté et de carapace.
譯文:Sous la lumière des derniers rais,ces chapeaux dorés, dépouillés et exposés à tout vent,en déprimaient plus dun.Dans un recoin ombragé,poussait quelque chose ressemblant à de lherbe,cétait déjà sec comme des écailles de crasse noire.
本例中譯者擴展的地方有兩處:“赤裸裸地袒露著”譯為“dépouillés et exposés à tout vent”(袒露出來并暴露在風(fēng)中),“垢甲”譯為“des écailles de crasse noire”(黑色的污垢鱗片)。
(三)補償策略
一是變化。即相對于原文的詞匯或修辭上的變化,在下例中,“后腦勺”所對應(yīng)的法文為“occiput”,這是一個解剖學(xué)詞匯,意為枕骨或頭部的后部,放在此處與文本整體格格不入。因此,譯者改變了詞語,選用“nuque”(后頸),使之更加符合文本整體的風(fēng)格。
原文:他看著拉能的后腦勺。
直譯:Il regardait locciput de Laneng.
意譯:Alors quil regardait la nuque de Laneng.
二是替代。讀者對原語文化的不了解會產(chǎn)生一定的誤解,因此譯者需要采用讀者易接受和理解的表達方式。原語中用“感到肚子里鉆了個蒼蠅”表達因沒有吃飯產(chǎn)生的不適,而法文中表達同樣的感覺時并不是用“蒼蠅”這個形象,而是“螞蟻”,考慮到讀者的接受度,譯者選擇用“螞蟻”替代“蒼蠅”。
原文:他沒吃飯,他出去了,他感到肚子里鉆了個蒼蠅。
直譯:Il na pas mangé,il est sorti,il sentait une mouche perforer dans son ventre.
意譯:Il était sorti sans manger et avait commencé à ressentir des fourmis dans lestom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