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寧 徐曉璐
摘 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構建理性的性別價值觀體系對推動婦女事業(yè)向前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與女性主義哲學是性別價值觀的思想基礎。性別地位平等、性別發(fā)展自由與性別關系和諧是性別價值觀的發(fā)展目標。在日常生活、社會活動與精神活動領域存在的不合理性別差異是實現(xiàn)性別價值觀的現(xiàn)實梗阻??梢愿鶕?jù)性別差異轉化為對抗性矛盾的風險程度,選擇相應的優(yōu)化路徑:優(yōu)先消除性別教育機會的差異、職業(yè)的性別分割與性別道德的雙重標準;逐步消除土地性別矛盾、兩性參政程度的不同、女性藝術形象的異化建構與兩性參與哲學、科學程度的不同;同時健全對承擔更多家務勞動與生育責任的女性的補償機制,并引導男性共同承擔家務勞動。
關鍵詞:性別價值觀;性別差異;性別地位平等;性別發(fā)展自由;性別關系和諧
作者簡介:潘寧,中共中央黨??茖W社會主義教研部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會治理(E-mail:c704o4@163 com;北京 100091);徐曉璐,山西工商學院思政部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山西 太原 030006)。
中圖分類號:B561 59;C913 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398(2020)06-0016-10
2015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球婦女峰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指出:“實現(xiàn)男女平等,還需要我們付出巨大努力。我們要不懈努力,為婦女事業(yè)發(fā)展開辟廣闊道路?!绷暯剑毫暯皆谌驄D女峰會上的講話,《新華網(wǎng)》2015年9月28日,http://www xinhuanet com/politics/2015-09/28/c_128272780 htm 要推動婦女事業(yè)向前發(fā)展,首先要形成對社會性別關系的理性認識,也就是要形成理性的性別價值觀。性別價值觀,是指人們形成的關于性別價值的信念、態(tài)度、傾向,是社會成員用來評價性別地位、性別關系、性別發(fā)展的準則。在當代中國,構建理性的性別價值觀,要以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與女性主義哲學為理論基礎,準確把握性別地位平等、性別發(fā)展自由與性別關系和諧的科學內涵,彌合與消除日常生活、社會活動與精神活動領域存在的不合理性別差異。
一性別價值觀的理論基礎: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與女性主義哲學每一種具有重要價值的思想,都有其產生的源和流,性別價值觀也不例外。對性別價值觀的理論基礎進行深入研究,可以從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以及女性主義哲學三個方面展開。
(一)辯證唯物主義到性別價值觀的邏輯推演
辯證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與辯證法有機統(tǒng)一的哲學世界觀,由辯證的唯物論、唯物辯證法與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三個部分組成。
從辯證唯物論的基本觀點來看,一方面,人作為社會中的一種特殊物質,其生命的本質就是一種物質現(xiàn)象,性別是人先天具有的、無法加以選擇的一種生物特性,個體會在接受教育期間對這種生物特性產生認知,隨著年齡的增長,便會意識到性別的差異,進而在社會生產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另一方面,意識是在物質基礎上形成的,性別價值觀可被視作是人腦對性別這一客觀存在事實的反映。從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來看,兩性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了密切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隨著時代不斷發(fā)展,時而呈現(xiàn)出和諧統(tǒng)一,時而表現(xiàn)為對立沖突,其發(fā)展變化具有一定的內在規(guī)律。從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來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生理外表、交往方式與觀念想法等性別認識的具體內容也會發(fā)生改變。一方面,在一個特定的時代中,人們需要通過多次實踐才能獲得對性別的準確認識;另一方面,在一個新的時代中,先前準確的性別認識需要通過新的實踐進行檢驗與深化。
結合辯證唯物主義視角的分析,可以形成性別價值觀的三個基本問題:第一,兩性存在的基礎;第二,兩性關系的發(fā)展與變化;第三,兩性聯(lián)系與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
(二)歷史唯物主義到性別價值觀的邏輯推演
歷史唯物主義是揭示人類社會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的科學理論,主要包括人類社會的本質、發(fā)展規(guī)律、基本矛盾、前進動力等內容。
從關于社會本質的基本觀點來看,兩性作為社會共同體,攜手參與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各領域的工作生活,合力推動社會發(fā)展與進步;從關于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本觀點來看,兩性社會關系的發(fā)展是一個自然歷史的過程,有其內在的客觀規(guī)律;從關于社會發(fā)展矛盾的基本觀點來看,兩性之間的矛盾主要是由經(jīng)濟基礎決定的,其本質是一種特殊的階級對立;從關于社會前進動力的基本觀點來看,作為一種特殊的階級對立,兩性之間的斗爭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動力。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與國家的起源》中對歷史唯物主義與性別價值觀的聯(lián)系進行了闡述。他認為,人類的生產活動包括兩類:一類是物質資料的生產,另一類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從物質資料的生產與性別價值觀關聯(lián)的視角分析,隨著社會分工的演化,男性在物質資料生產中的作用超過女性,人類社會從母系社會進入父系社會,男性逐步取得了社會領域的統(tǒng)治權。從人類自身的生產與性別價值觀關聯(lián)的視角分析,性別是組建家庭的基本要素,生育是家庭的基本功能。隨著家庭形式由蒙昧時代的群婚制發(fā)展到野蠻時代的對偶婚制、以及文明時代的專偶婚制,男性逐步在家庭領域擁有了絕對的話語權尤其是決定子女財產分配的權力。
結合歷史唯物主義視角的分析,可以對性別價值觀基本問題作出初步回答:其一,物質資料生產與人類自身生產是兩性存在基礎;其二,經(jīng)濟地位與家庭形式是影響兩性關系的重要因素;其三,兩性共同創(chuàng)造歷史,在未來融合共生、同向共進才能實現(xiàn)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
(三)女性主義哲學到性別價值觀的邏輯推演
女性主義哲學是西方女性主義理論探討與運動實踐的產物,主要包括女性主義認識論、倫理學與政治哲學等內容。
從女性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來看,一方面,由于在男權社會中處于邊緣位置,女性群體的認識可能與社會客觀實際更為接近,可以作為探討社會問題的基礎材料;另一方面,不同情境對人的認識會產生顯著影響,歸納不同女性個體經(jīng)驗,形成女性整體認識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從女性主義倫理學的基本觀點來看,一方面,現(xiàn)存的社會道德倫理體系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性別因素,女性的積極情感特征有助于提升社會成員整體的理性素養(yǎng),進而推動社會道德倫理體系的完善;另一方面,女性的生育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社會活動,生育及撫養(yǎng)過程中的相互移情對建立社會成員之間的互助關系具有積極借鑒意義;從女性主義政治哲學的基本觀點來看,一方面,性別平等應該覆蓋經(jīng)濟社會的各個領域,其中,家庭領域的性別平等問題需要重點關注;另一方面,西方式民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階級對立,卻未能有效消除性別歧視,在這種背景下,女性需要更多的社會信任與關懷。
結合女性主義哲學視角的分析,可以進一步完善對性別價值觀基本問題的回答:其一,一方面要堅持“物質資料生產與人類自身生產是兩性存在基礎”的基本回答,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女性在“兩種生產”中所處的弱勢地位;其二,一方面要堅持“經(jīng)濟地位與家庭形式是影響兩性關系的重要因素”的基本回答,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甄別“將性別沖突視為一種特殊的階級對立”的適用范圍;其三,一方面要堅持“兩性共同創(chuàng)造歷史,在未來融合共生、同向共進才能實現(xiàn)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的基本回答,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分析女性前進之路所面臨的更多荊棘。
二 性別價值觀的目標體系:性別地位平等、性別發(fā)展自由與性別關系和諧
性別價值觀的目標體系是建立在性別價值觀三個問題基礎之上的。結合對兩性存在基礎的理論探討,可以得出性別價值觀目標體系的第一個要素:性別地位平等;結合對兩性關系發(fā)展與變化的理論探討,可以得出性別價值觀目標體系的第二個要素:性別關系和諧;結合對兩性聯(lián)系與發(fā)展內在規(guī)律的理論探討,可以得出性別價值觀目標體系的第三個要素:性別發(fā)展自由。三個要素之間聯(lián)系緊密,其中,性別地位平等與性別發(fā)展自由是實現(xiàn)性別關系和諧的前提條件,因為只有實現(xiàn)了性別地位平等與性別發(fā)展自由,才能將兩性之間存在的對抗性矛盾轉化為非對抗性矛盾,真正實現(xiàn)性別關系和諧;性別關系和諧是性別地位平等與性別發(fā)展自由的必然結果,到那時,兩性共同回歸到“人”這一本質屬性,合二為一,以母性的情懷共建兩性命運共同體的美好家園。
(一)性別地位平等
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通過對資本主義平等觀的批判與對社會主義平等觀的展望,揭示了平等的科學內涵。他們認為,資本主義的平等只存在于商品交換領域,這種平等僅僅是法律形式上的平等,是在富人與窮人不平等的前提下的平等;只有社會發(fā)展到共產主義階段,社會成員“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平等。根據(jù)他們的設想,生產力的充分發(fā)展、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徹底消亡以及階級對立的不復存在是實現(xiàn)社會平等的三個前提條件,這同樣也是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方向。
女性主義哲學家對性別平等的理解與追求大致經(jīng)歷了“無差異的平等”“差異的平等”“超越性別界限的平等”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中,自由主義思潮影響下的女性主義者致力于追求一種性別之間無差異的平等,呼吁女性在經(jīng)濟社會各個領域內應當享有與男性同等的權利;在第二階段中,激進主義思潮影響下的女性主義者致力于追求一種性別之間存在差異的平等,其核心觀點是“兩性生理差異客觀存在,針對女性的生理特點應當予以特殊保護”;在第三階段中,生態(tài)主義與后現(xiàn)代主義影響下的女性主義者致力于追求一種超越性別界限的平等,他們嘗試尋找新的途徑,解構對性別的二元劃分,構建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
以馬克思主義中所蘊含的平等思想為基礎,融合女性主義哲學中的性別平等觀念,可以對性別地位平等的內涵作出詮釋:性別地位平等,是一種承認兩性差異基礎上相對的平等,包括作為人的尊嚴和價值的平等,以及各領域內權利、責任與機遇的平等。
(二)性別發(fā)展自由
結合對資本主義社會人性異化現(xiàn)象的考察與深刻剖析,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提出了“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構想,對未來社會人的自由發(fā)展作出了展望。1894年,恩格斯在給意大利友人卡內帕的回信中提到:“要用幾句話來概括未來新時代的精神,而又不墜入空想主義或者不流于空乏辭藻,幾乎是不可能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47頁。,“但是除了《共產黨宣言》中的下面這句話,我再也找不出合適的了:‘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自由發(fā)展的條件?!薄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47頁。結合此后一百多年的歷史進程,可以對“自由人聯(lián)合體”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作出歸納:第一,自由勞動的人是“自由人聯(lián)合體”的個體形式,區(qū)別于資本主義社會普遍存在的異化勞動者;第二,共同治理是“自由人聯(lián)合體”的社會形式,區(qū)別于資本主義社會普遍存在的階級統(tǒng)治;第三,人性的升華是“自由人聯(lián)合體”的精神形式,區(qū)別于資本主義社會普遍存在的人性的貧乏。
女性主義思想家認為,社會性別歧視與西方社會公私領域的劃分侵犯了女性自由的權利,鼓勵廣大女性追求不依附于男性的精神自由與人生創(chuàng)造。1929年,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在《自己的一間屋》中提出“成為自己比什么都要緊”弗吉尼亞·伍爾夫:《一間自己的屋子》,王還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54頁。的觀點,鼓勵女性追求經(jīng)濟與藝術領域的獨立。1949年,法國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限制女性角色的不是天性,而是一些成見、習俗及過時的法律,是文化的產物”西蒙·波伏娃:《第二性》,陶鐵柱譯,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4 年,第486頁。,鼓勵女性追求個體的自由。
以馬克思主義所蘊含的自由思想為基礎,融合女性主義哲學的性別自由觀念,可以對性別發(fā)展自由的內涵作出詮釋:性別發(fā)展自由,是一種積極的、相對的自由,包括經(jīng)濟領域內兩性的自由勞動、政治領域內兩性的共同治理、以及文化領域內兩性向“母性”(一種超出性別界限,能夠從整體高度感悟人類存在的人性)的升華。
(三)性別關系和諧
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在批判繼承前人和諧思想的基礎上,結合對不同社會形態(tài)矛盾的分析,對未來和諧社會作出了展望。他們認為,在對抗性的社會形態(tài)中,存在著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社會關系難以達到和諧的狀態(tài);只有在非對抗性的社會形態(tài)中,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和諧。在原始社會初期,“全體成員都是自由人,都有相互保護自由的義務;在個人權利方面平等,無論酋長還是軍事首領都不能要求任何優(yōu)越權;他們是由血族關系結合起來的同胞。自由、平等、博愛,雖然從來沒有表述為公式,但卻是氏族的根本原則”《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00頁。,因此,部落成員之間能夠和諧相處;在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中,自由、平等、博愛“將是古代氏族自由、平等和博愛的復活,但卻是在更高級形式上的復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95頁。,也能夠實現(xiàn)各種社會關系的和諧。
女性主義思想家在經(jīng)歷了自由主義與激進主義兩個發(fā)展階段后,逐漸意識到以和諧為目標的母性思維所蘊含的重要價值。他們將女性與自然類比,嘗試運用母性消解兩性之間的對抗,實現(xiàn)性別融合。1980年,美國學者卡洛琳·麥茜特在《自然之死——婦女、生態(tài)和科學革命》中提出以“母親—大地”的情懷超越兩性對抗,追求人類和諧;1982年,美國心理學家卡羅爾·吉利根在《不同的聲音——心理學理論與婦女發(fā)展》中嘗試通過傾聽兩性的不同聲音,挖掘母性在構建和諧社會關系中的重要價值。在他們的作品中,母性不再是一種抽象的理想,而是通過“和諧”具體存在。
以馬克思主義中所蘊含的和諧思想為基礎,融合女性主義的性別和諧觀念,可以對性別關系和諧的內涵作出詮釋:性別關系和諧,是性別矛盾同一性取代斗爭性、非對抗性取代對抗性的表現(xiàn),在個體層面表現(xiàn)為家庭中和睦的夫妻關系、工作中友好的同事關系以及生活中融洽的朋友關系,在整體層面表現(xiàn)為共贏共享的伙伴關系。
三 性別價值觀的現(xiàn)實梗阻:不合理性別差異的多維表征
在經(jīng)濟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存在著不合理的性別差異,阻礙著性別價值觀的實現(xiàn)。不同的社會歷史理論對社會結構作了不同的劃分,其中,A·席勒的“日常生活理論”為觀察性別差異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理論視角。日常生活理論的基本觀點認為:根據(jù)物質資料生產與人自身生產的分工,可以將社會結構劃分為人們的社會活動領域與日常生活領域;根據(jù)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分工,可以進一步將精神活動從社會活動領域中劃分出來;由此形成了人類社會的三個基本層次:日常生活領域、社會活動領域與精神活動領域。在人類社會的金字塔結構中,日常生活領域位于金字塔的底端,是構成日常生活世界的基礎;社會活動領域與精神活動領域是非日常生活世界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其中社會活動領域位于金字塔的中部,精神活動領域位于金字塔的頂部(見圖1)。在日常生活領域中,人自身的生產通過性本能與生命力的消耗使人的肉體生命得以延續(xù);在社會活動領域中,物質資料的生產通過為日常生活世界提供衣食住行等日常消費資料使人的體力與生命力得以恢復;在精神活動領域中,藝術、科學與哲學通過知識滲透與理性啟蒙對日常生活世界產生間接的影響。
(一)日常生活領域不合理的性別差異
日常生活領域比較接近歷史唯物主義中的“人類自身生產”這一范疇,它是以個人的家庭、天然共同體(日常生活世界)等直接環(huán)境為基本寓所,以重復性思維與實踐為基本存在方式,以傳統(tǒng)、經(jīng)驗、習慣以及血緣與天然情感等因素維系的自在的類本質對象化領域。具體地說,日常生活包括日常消費活動、日常交往活動、日常觀念活動三種基本類型。
日常消費活動主要指人們通過消耗生活資料滿足衣食住行等生存需要的各類活動。在人們的日常消費活動中,不合理的性別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兩性承擔家務勞動比例的不同。在傳統(tǒng)社會中,男性主要從事社會勞動,賺錢養(yǎng)家;女性則主要承擔家務勞動,扶老攜幼。在現(xiàn)代社會,夫妻雙方平均社會工作時間的差異明顯縮小,妻子的性別角色由“主內”轉而“內外”兼顧。近十年相關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女性在社會組織工作人員中的比重有了明顯的提升,但是“女主內”的性別期望定式并未發(fā)生明顯改變,家務勞動仍被貼上女性標簽。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推廣,越來越多的已婚女性有向家庭回攏的趨勢,年輕母親將面臨更為嚴峻的“家庭—工作”雙趨式?jīng)_突的考驗。
日常交往活動是人們以天然情感、文化習俗、傳統(tǒng)習慣自發(fā)開展的各類活動,主要包括四種基本形式:閑聊、情感交流、禮尚往來與游戲。在人們的日常交往活動中,不合理的性別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兩性在愛情、婚姻、生育中付出的不同。一般而言,在愛情中,男女以婚禮的方式宣告婚姻的成立,共同組建家庭,生兒育女。男女的性活動以及女性的懷孕與生產是這一活動的兩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兩性在強烈生理本能的驅使下,達到男歡女娛的快樂狀態(tài);而在第二個環(huán)節(jié)中,女性承擔了懷胎、分娩與哺育的任務,女性在與男性分享精神喜悅的同時,飽受身體的痛苦與精神的焦慮。
日常觀念活動是伴隨著日常消費活動、日常交往活動而出現(xiàn)的,主要包括原始思維、常識思維以及經(jīng)驗思維三個基本來源。原始思維是建立在萬物有靈觀念之上的非個體化的、無意識的思維;常識思維是由藝術、科學、哲學等對象化知識向日常思維領域滲透而形成的思維;經(jīng)驗思維則是由人的活動方式與行為模式內化而形成的思維。在人們的日常觀念活動中,不合理的性別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兩性道德的雙重標準。比如,在部分社會媒體的報道中,豐富的性生活經(jīng)歷一方面被視作是男性身份、地位與魅力的象征,另一方面也被視作是女性輕賤、放蕩、不知廉恥的標志;剩男被認為是由于女性拜金造成的,而剩女則被認為是由于自身要求過高導致的;忙于事業(yè)的女性被視為不顧家,忙于事業(yè)的男性則被視為具有拼搏進取精神等。
(二)社會活動領域不合理的性別差異
根據(jù)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社會活動是在“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上形成的,它超越了日常生活世界的血緣關系與天然情感關聯(lián),建立起自身的運行機制與規(guī)范。具體地說,社會活動包括經(jīng)濟活動、政治活動、公共事務管理三種基本類型。
經(jīng)濟活動是以物質資料的生產與再生產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活動形式。在經(jīng)濟活動中,不合理的性別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職業(yè)的性別分割,它包括行業(yè)隔離、職業(yè)隔離以及職業(yè)層次隔離三種具體形式。第一,行業(yè)隔離。被認為心思細膩、具有愛心與服務精神的女性,工作角色往往被定位于教育、衛(wèi)生以及各類服務行業(yè);而強調體力勞動的職業(yè)(如司機、搬運工等)以及享有較高社會地位的工作(如律師、大學教授等),則被視作是男性的工作。第二,職業(yè)隔離。經(jīng)濟學中的隔離理論認為,勞動力市場存在性別歧視,具有報酬高、環(huán)境舒適、培訓機會多、晉升機制完善等優(yōu)勢的初級市場工作職位更傾向于聘用男性,而多數(shù)女性只能集中在準入門檻與福利待遇較低的次級市場。第三,職業(yè)層次隔離。在相當數(shù)量的工作單位中,存在著“同一部門具有同等經(jīng)驗與能力的女性職員所獲得的提拔機會與福利待遇少于男性職員”的現(xiàn)象,這種“既存在就業(yè)差距,也存在工資差距”李冰暉,唐宜紅:《資本品貿易對我國性別就業(yè)與工資差距影響的實證研究》,《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2期,第75—88頁.的現(xiàn)實困境制約了女性事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政治活動是特定的階級或社會集團為了實現(xiàn)自身的根本利益,圍繞國家政權所進行的活動。在政治活動中,不合理的性別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兩性參政程度的不同。當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發(fā)生了深刻的變革,為女性參政提供了積極的條件,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問題。比如,政策規(guī)定了各級干部、代表中的女性比例不能低于某一比例,但在實際操作中,這個下限往往變成了“不超過”的上限,構成女性參政的“天花板”;同時,由于政府部門在選拔干部時有一定的年齡范圍,退休年齡制度中的錯位規(guī)定也限制了女性干部的提升空間??傮w來看,女性在政治體制內的數(shù)量仍遠低于男性,女性參政空間的拓展與突破尚需時日。
公共事務管理是從政治活動中分離出來的,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的對立關系日益被公民與政府共同參與的“共治模式”所取代。在公共事務管理活動中,不合理的性別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鄉(xiāng)村治理中的土地性別矛盾。關于中國婦女社會地位的調查顯示,農村女性土地權益受到損害的比例為21%,比男性高出9 1%李慧英:《土地性別矛盾與鄉(xiāng)村治理探究》,《學習與探索》2016年第12期,第48—52頁。。一方面,受鄉(xiāng)村父權制觀念的影響,“平均分配”與“一戶一宅”的分配原則產生了性別取向:土地只給兒子不給女兒;另一方面,村委會的偏向性分配也是導致農村婚嫁女性、離婚女性與大齡剩女失去土地的重要原因。
(三)精神活動領域不合理的性別差異
精神活動比較接近歷史唯物主義中的“社會意識”這一范疇,也被稱為自覺的類本質的活動,它與社會活動共同構成了非日常生活世界。從內涵來看,精神活動主要包括藝術、科學與哲學等三種基本類型;從外延來看,教育是連接精神活動與日常生活世界的橋梁。
科學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知識,揭示了自然對象的結構與規(guī)律,代表著一種類的意識;哲學是對科學知識的概括與總結,它把人的自我意識與類的意識統(tǒng)一起來,形成關于人與世界的總體意識。在哲學、科學領域,不合理的性別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兩性參與程度的不同。盡管女性為哲學的發(fā)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她們在這一領域仍然處于邊緣地位。2011年美國哲學學會的研究報告顯示,在美國哲學家中,女性比例為20 69%;而根據(jù)2012年中國內地高校哲學系統(tǒng)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女哲學本科生比例為33%,女哲學研究生比例為30%,女哲學教師比例為21 4%,女哲學教授比例為13 4%曹劍波,左興玲:《哲學領域女性偏少的現(xiàn)象、原因及其應對策略》,《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3期,第118—128頁。。與哲學相比,參與科學事業(yè)的女性數(shù)量更多,但從總體上看,仍不足男性的一半。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是女性在各個科學領域的分布極不平衡,比如在工程領域,女性科學家的比例僅為5%,而就整體而言,這一比例為30%中國科普家協(xié)會:《加大女性科學家話語權》,《科學媒介中心2015年推送文章合集(上)》,2016年,第258—260頁。。
藝術是人自覺把握世界與反思自身的一種方式,是對人類自我形象的一種體悟,代表著人的自我意識。在藝術領域,不合理的性別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對女性藝術形象的異化建構。第一,對女神形象的異化建構。在古印度與蘇美爾,女神享有創(chuàng)造字母、語言與書寫系統(tǒng)的美譽;在中國古代,女媧摶土造人、煉石補天的神話在民間廣為流傳。人類社會進入男權時代后,為了鞏固自身統(tǒng)治,男性文化開始編撰一系列對女神形象加以褻瀆,摧毀與邪惡化的歷史。比如,在《圣經(jīng)》中,女性被當作是由男性亞當肋骨制成的版本,象征女性智慧的蛇則被視作是引誘女性貪婪、嫉妒和狡詐的源泉夏國美,劉潼福:《女性主義的東方之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48頁。。第二,對各個歷史時期女性形象的異化建構。在封建社會的文學作品中,女性常以貞女、良妻、禍水、潑婦、丑女的形象出現(xiàn),不少女性文人被迫采取“去女性化”的策略擴大生存與創(chuàng)作的空間楊霖:《明清女詩人“去女性化”現(xiàn)象論析》,《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第6期,第115—124頁。。在當代,父權制對女性的建構逐漸由顯性轉為隱性,主要通過媒介引導的方式對特定女性群體進行建構。比如,在部分媒體的報道中,女博士時常被貼上“UFO、滅絕師太、第三性”的標簽,27歲以上的單身女性被稱作“大齡剩女”等。
教育是連接精神活動與日常生活世界的橋梁,教育者將精神生產所創(chuàng)造的知識傳遞給受教育者,提升他們的理性思維。在教育領域,不合理的性別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兩性教育機會的不同。根據(jù)人口學的相關統(tǒng)計,在20世紀中,男性接受國民教育的比例與程度明顯高于女性。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性別教育機會的差異逐漸由顯性轉為隱性。比如,在高等教育中,尤其是研究生階段,女性可選擇的專業(yè)范圍相對狹窄,專業(yè)選拔標準與教育者的性別傾向是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重要原因。
四、性別價值觀的發(fā)展進路:不合理性別差異的彌合與消除
彌合與消除經(jīng)濟社會各個領域內存在的不合理性別差異,是踐行性別價值觀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當代中國,兩性之間并不存在明顯的對抗性矛盾,但不能因此否認非對抗性矛盾轉化為對抗性矛盾的潛在可能性,比如已婚女性拒絕生育可能會導致家庭暴力,情感糾葛可能會導致社會犯罪等。在實際工作中,可以根據(jù)不合理的性別差異轉化為兩性對抗性矛盾的潛在風險程度,選擇相應的優(yōu)化路徑。
(一)日常生活領域不合理性別差異的彌合與消除
根據(jù)上文所述,在日常生活領域,不合理的性別差異主要有三種具體表現(xiàn)形式:一是日常消費活動中兩性承擔家務勞動比例的不同;二是日常交往活動中兩性在愛情、婚姻、生育方面付出的不同;三是日常觀念活動中兩性道德的雙重標準。
第一,兩性承擔家務勞動比例不同的問題。在中國傳統(tǒng)“男耕女織”思想的影響下,多數(shù)女性認為承擔更多家務勞動并非不可接受,但需要滿足兩個前提條件:一是女性家務勞動時間應與外出工作時間相平衡;二是男性理應共同承擔家務勞動。在實際生活中,兩性承當家務勞動比例不同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但其轉化為對抗性矛盾的潛在風險相對較低。一方面可以通過兩性的共同承擔與同等付出予以消除,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男性給予適當物質、精神補償?shù)姆绞接枰詮浐稀?/p>
第二,兩性在愛情、婚姻、生育中付出不同的問題。女性群體對愛情、婚姻、生育中付出問題的看法存在較為明顯的代際差異。年齡較長的女性對這一問題的態(tài)度相對緩和,她們認為愛情、婚姻、生育中付出的不同主要是由于生理特點造成的,并希望男性付出相應的物質或精神補償;部分年輕女性則對這一問題表現(xiàn)出激進的態(tài)度,她們認為生理差異不足以成為女性在愛情、婚姻、生育中付出更多的理由,甚至會做出獨身或丁克的選擇。對持有緩和態(tài)度的女性群體而言,這種性別差異可以通過男性給予適當物質、精神補償?shù)姆绞接枰詮浐?而對持有激進態(tài)度的女性群體而言,這種性別差異有一定的風險轉化為對抗性矛盾,一方面可以通過心理疏導等方式幫助她們調整心態(tài),另一方面也要呼吁其他社會成員尊重她們的行為選擇。
第三,兩性道德雙重標準的問題。除了少數(shù)意識尚未覺醒的農村女性外,女性群體對性別道德雙重標準問題給予了廣泛關注。這種性別差異轉化為對抗性矛盾的潛在風險較高,需要盡快予以消除。一方面,可以通過輿情管控的方式凈化網(wǎng)絡空間,對發(fā)布涉及兩性道德雙重標準言論的媒體進行通報批評并限期整改;另一方面,也要通過價值觀教育從思想上肅清這種非理性認識的根源。
(二)社會活動領域不合理性別差異的彌合與消除
根據(jù)上文所述,在社會活動領域,不合理的性別差異主要有三種具體表現(xiàn)形式:一是經(jīng)濟活動中的職業(yè)性別分割;二是政治活動中兩性參政程度的不同;三是公共事務管理中的土地性別矛盾。
第一,職業(yè)性別分割的問題。除了少量家庭婦女外,職業(yè)性別分割引起了女性群體的普遍關注。這種性別差異會導致女性經(jīng)濟收入與職業(yè)發(fā)展的雙重困境,因此也被視作為造成性別不平等現(xiàn)象的經(jīng)濟根源,需要盡快予以消除。要消除性別職業(yè)分割,主要有兩個關鍵點:一是深入落實“同工同酬”政策,近年來,不同學歷之間的“同工不同酬”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但是兩性之間的“同工不同酬”問題依然存在,突出表現(xiàn)為福利待遇方面的隱性差距;二是打破行業(yè)性別壁壘,由于生理差異,女性在部分行業(yè)領域處于天然的弱勢地位,需要注意的是,行業(yè)特點也處在不斷發(fā)展變化之中,女性可以通過勤奮努力與掌握先進技術等方式取得長足進步,因此,起點較低并不構成將女性排除在外的充分理由。
第二,兩性參政程度不同的問題。與西方女性相比,中國女性整體的參政意識不強,干部隊伍中女性成員的比例相對較低。由于這個問題涉及的對象群體范圍比較有限,轉化為對抗性矛盾的風險相對較低,但這種性別差異直接關系到社會公正,理應予以消除。一方面,可以通過提升女性參政比例的方式吸納更多女性進入干部群體;另一方面,也要積極開展各類宣傳教育活動,提升女性整體的政治參與意識。
第三,鄉(xiāng)村治理中土地性別矛盾的問題。部分鄉(xiāng)村中存在著以“多數(shù)人民主”的方式損害農村婚嫁女性在土地分配與流轉中正當權利的現(xiàn)象,雖然尚未引起其他女性群體的足夠關注,但這種性別差異有一定的風險轉化為對抗性矛盾,理應予以消除。一方面,可以通過健全與完善鄉(xiāng)村土地分配與流轉機制,保護農村婚嫁女性的相關合法權益;另一方面,也要充分發(fā)揮鄉(xiāng)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領導與思想引領作用,積極參與土地相關事務的協(xié)商治理,扭轉部分群眾在土地分配與流轉中的錯誤性別取向。
(三)精神活動領域不合理性別差異的彌合與消除
根據(jù)上文所述,在精神活動領域,不合理的性別差異主要有三種具體表現(xiàn)形式:一是哲學、科學領域中兩性參與程度的不同;二是藝術領域中對女性藝術形象的異化建構;三是教育領域中兩性教育機會的不同。
第一,哲學、科學領域中兩性參與程度不同的問題。以居里夫人為代表的女科學家與以漢娜·阿倫特為代表的女哲學家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作出了杰出貢獻,但這并不能避免女性長期在哲學、科學領域被邊緣化的現(xiàn)實困境。哲學、科學領域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距離較遠,對其給予密切關注的群體主要局限于女性知識分子。哲學、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需要兩性的共同參與,即便這種性別差異轉化為對抗性矛盾的風險較低,也應予以消除。一方面,可以通過加大科研扶持力度,完善生活工作保障機制等方式,為哲學、科學領域女性研究者解除后顧之憂,使她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科研事業(yè);另一方面,也要在大學教育中培育與鼓勵更多女性進行深造,不斷挖掘人才、增強科研后備力量。
第二,藝術領域中對女性藝術形象異化建構的問題。在男權社會中,文學作品、美術作品與影視作品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對女性藝術形象的異化建構,甚至有不少女性藝術工作者不得不以“去女性化”的方式進行生存與創(chuàng)作。這種性別差異是構建理性社會價值體系的嚴重阻礙,有一定的風險轉化為對抗性矛盾,理應予以消除。一方面,可以通過完善藝術作品審核與監(jiān)管機制,將存在對女性藝術形象異化建構的文藝作品阻隔在公共領域之外;另一方面,也要廣泛借助主流媒體的力量,為新時代女性構建積極正面的藝術形象。
第三,教育領域中兩性教育機會不同的問題。在城市教育方面,基礎教育領域的兩性教育機會差異明顯減少,高等教育領域的兩性教育機會差異日益呈現(xiàn)出隱性化的特點;在鄉(xiāng)村教育方面,無論是在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領域,都存在著一定的兩性教育機會差異。這種性別差異會對個體的未來發(fā)展產生深遠影響,需要盡快予以消除。一方面,可以通過完善研究生教育的準入與考核標準等方式,拓寬可供女性選擇的專業(yè)范圍;另一方面,也要把提升農村女童入學率、升學率作為實現(xiàn)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來抓,推動優(yōu)質教學資源與力量下沉,鼓勵鄉(xiāng)土教育人才回流。
結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不合理性別差異的優(yōu)化順序:第一步,優(yōu)先消除性別教育機會的差異、職業(yè)性別分割與性別道德的雙重標準;第二步,逐步消除土地性別矛盾、兩性參政程度的不同、女性藝術形象的異化建構與兩性參與哲學、科學程度的不同;同時健全對承擔更多家務勞動與生育責任的女性的補償機制,并引導男性共同承擔家務勞動。就整體而言,遏制性別差異轉化為對抗性矛盾的趨勢,有助于實現(xiàn)性別關系的和諧。就性別差異的具體形式而言,消除性別教育機會差異、職業(yè)的性別分割、土地性別矛盾、兩性參與政治、哲學、科學程度的不同有助于實現(xiàn)性別地位的平等;消除性別道德的雙重標準、女性藝術形象的異化建構有助于實現(xiàn)性別發(fā)展的自由。
總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性別價值觀的建構對推動婦女事業(yè)向前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女性主義哲學作為性別價值觀的思想基礎,以性別地位平等、性別發(fā)展自由與性別關系和諧作為性別價值觀的發(fā)展目標,努力消除與彌合日常生活領域、社會活動領域、精神活動領域存在的不合理性別差異,推動兩性同向共進,攜手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美好未來。
Philosophical Origin and Realistic Reflectionof Gender Values
PAN Ning, Xu Xiao-lu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valu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advancement of womans cause.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feminist philosophy are the ideological bases of the gender value system. Equal gender status, free gender development and harmonious gender relations are the fundamental goals of gender values. The unreasonable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field of daily life, social activities and spiritual activities are realistic obstacles to the realization of gender values. According to the risk that gender differences turn into antagonistic contradictions, we can choose the corresponding optimized path. Priority should be given to eliminating differences in gender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the occupational gender segmentation and the double standards of gender morality; and gradually eliminating the gender conflict of land, the difference of gender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philosophy and science, and the alienated construction of womans artistic image; at the same time, improving the compensation mechanism for women who take more responsibility for housework and childbirth, and guiding men to share the housework.
Keywords: gender value; gender difference; gender equality; gender freedom; gender harmony
【責任編輯 龔桂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