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芙蓉
錢幣是等價交換的一種流通方式。升入大班,幼兒對錢有了概念,知道用錢能買到自己想要的物品,但大多數(shù)幼兒對錢的面值不是很了解,于是我們開展了“認識人民幣”的活動。
教師向幼兒出示人民幣,請他們辨別不同面值的大小。馨潔指著紅色的說:“老師這個錢面值最大,是100元?!弊渝氛f:“不,美元比這大?!避皾嵎瘩g:“美元不是人民幣?!泵郎瓢l(fā)現(xiàn):“人民幣上畫著人物頭像和萬里長城?!秉c點說:“這是習主席?!卑亓址瘩g道:“不是習主席,是毛主席。”教師又繼續(xù)向他們出示了兩元、兩角的錢幣。子宸說:“這些錢已經(jīng)不用了。”隨后教師請幼兒觸摸感知人民幣。子宸邊摸邊說:“老師,從毛主席的領子上就能摸出真假。領子摸起來如果不平就是真的?!逼渌變郝犃?,都好奇地摸了摸。昱帆說:“拿小燈在白色一端照一照,能照出毛主席頭像就是真的?!庇變憾荚谡J真觀察、探索著人民幣的異同。
活動分析:通過活動,教師發(fā)現(xiàn)大班幼兒生活經(jīng)驗豐富,對人民幣有基本的認識。5元和 5角,2元和2角是幼兒容易出現(xiàn)混淆的面值,教師可通過引導幼兒觀察錢幣上的圖案、紙張大小和錢幣單位學習正確分辨。
首先,教師引導幼兒可以按照單位對人民幣進行分類,如將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放在一起,將5角、2角、1角放在一起。隨后教師引導幼兒思考,還可以按照什么方法進行分類。子宸說:“可以把紙幣放在一起,硬幣放在一起?!卑亓终f:“可以把100元和100元放在一起,50元和50元放在一起?!庇變憾荚诜e極思考著,還可以用哪些方法將人民幣進行分類。
活動分析:幼兒在對人民幣進行分類的過程中,也學到了整理、認識人民幣的技能。教師發(fā)現(xiàn)在活動中幼兒能夠積極拓寬自己的思維,探索多角度的分類方法,是分類技能的一個新突破。
教師引導幼兒通過開設“小超市”進一步認識人民幣。
幼兒分組、分角色扮演售貨員、收銀員、顧客,開展了“小超市”活動。售貨員首先根據(jù)已有生活經(jīng)驗,給小超市中的商品標注了價格:薯條5元、冰激凌5元、糖果2元、蛋糕4元、罐頭9元、口香糖1元……顧客在選購商品后,向收銀員付錢?!?個口香糖、1個罐頭,給你10元?!薄班牛?0元,我不需要找你錢?!薄?個蛋糕、1包薯片,給你5元?!薄安粚?,不對,你應該給我9元?!薄拔抑挥?元和20元?!薄澳悄銘摻o我20元,然后我找你11元。”
活動分析:每位幼兒社會經(jīng)驗不同、數(shù)學基礎不同,因此他們所使用的兌換方式也不同。幼兒在買賣活動的真實情景中,認識人民幣、使用人民幣,有助于幼兒經(jīng)驗的累積和判斷推理能力的提升。
教師組織幼兒和家長開展真實的“玩具交易活動”,使幼兒在真實的情景中體驗樂趣,并加強幼兒對人民幣的正確認識和使用。
情景1:白笳禾:“買物品可以抽獎,一等獎可以抽到一個拼圖,二等獎可以抽到一個小筆袋,三等獎可以抽到一張小貼畫?!泵蠲钪苯淤徺I白笳禾最便宜的一元的橡皮、貼畫,并要求抽獎。白笳禾趕忙補充:“5元以下的物品不參加抽獎活動?!?/p>
情景2:王星然小朋友把自己的鞋子、衣服還有半成新的玩具都帶來進行展賣,可是沒有一個小朋友愿意買。星然便向媽媽要了30元,然后走向柏林的攤位:“柏林,這個卡子多少錢?”柏林說:“1個4元錢。”星然說:“我用10元錢買你5個,行么?”柏林同意了。星然買好后,將剛買到的卡子放在自己攤位上,并吆喝:“卡子1個3元,1個3元。”
情景3:點點:“買一個大汽車送三個小汽車。大汽車1個10元,買10元的大汽車送3個小汽車?!彼臄偽磺坝泻枚嘈∨笥讯荚趽屬?。
情景4:一個中班小女孩看上了軒軒的小熊,詢問價錢后準備購買。從錢包掏錢時,錢被拉鏈夾住了,小女孩用力一拉,錢變成了兩半。小女孩難過地說:“錢爛了,我不能買了。”軒軒看到后說:“這錢我補補是能用的,不過你以后要小心點兒,不要再把錢弄爛了,等著我給你拿小熊。
活動分析:玩具交易活動中,幼兒表現(xiàn)出睿智的經(jīng)濟頭腦,他們能夠巧妙運用促銷方式進行買賣。在活動中,幼兒積累了關于成本、收益的認知,超越了大班幼兒應具有的能力。這與我們之前系列的人民幣學習應用是分不開的。另外在活動中,中班幼兒認為爛了的錢就不能用,大班的軒軒耐心引導,把爛了的錢收回來自己修補,并告訴小女孩要愛護人民幣,傳遞出了大班幼兒的友愛。
活動結束后,教師向幼兒提出希望,希望他們在與家長周日逛超市時,能夠自選商品,自己結賬,并在周一來園后,與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購物經(jīng)驗”。
教學來源于生活,也應服務于生活。生活中吃的、穿的、玩的都需要用到人民幣。教師通過組織幼兒開展集體學習、區(qū)角游戲、真實情景活動,使他們認識人民幣并學會在生活中使用人民幣,同時也鍛煉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