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麗
一、幼兒基本情況
小梁是一名比較好動的男孩子,2017年9月份入讀本園,剛?cè)雸@時他只會說一些簡單的單音,不會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愿。家長反映入園前三年,孩子是完全不會說話的,還曾被誤以為是啞巴而帶去醫(yī)院就診過。經(jīng)過小班一個學期的集體生活,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孩子語言有了一定的發(fā)展,并且接受能力也有明顯的提高。
二、行為問題概述
經(jīng)過老師的細心觀察,發(fā)現(xiàn)小梁的行為習慣及與同齡人之間的正常交往上,存在一些問題,問題行為如下:
1.五大領(lǐng)域的活動:(集體活動)不論是站在原地或者是坐在原地,他都沒辦法控制好自己,眼神沒辦法聚焦在組織者身上,游戲時不能遵守游戲規(guī)則,動作幅度較大的游戲活動表現(xiàn)得異常興奮,并且不時的發(fā)出尖叫聲。
2.戶外活動:一走出課室,就開始到處亂摸,走廊上的各種活動器材都要敲一敲、打一打,不拉住他就一個勁的往前沖,同時會伸手或伸腳去絆倒身邊的同伴,到戶外場地,就更加肆無忌憚,瘋跑和尖叫不斷,并且完全沒有安全和自我保護意識。
三、問題行為分析
我們對他的情況進行多方面了解后,分析并總結(jié)出造成他不良行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平時小梁父母上班工作忙,無暇教育孩子,疏忽與孩子的溝通,缺少父母的直接撫養(yǎng),加上自小跟外婆長大,老人過分地溺愛,造成他養(yǎng)成了任性、亂發(fā)脾氣的壞習慣。碰到小梁的行為太過分時,他爸爸的教育方法都是打和罵。
2.生活環(huán)境單一,由于是獨生子,小梁經(jīng)常一個人在家里玩,較少機會和同齡伙伴接觸,孩子不懂得如何與別人交往,經(jīng)常會推人,不高興時甚至咬人或打人,導致同伴都不跟他一起玩,他就更加暴躁,不斷地發(fā)脾氣了。
四、制定實施教育計劃
小梁不遵守規(guī)則,經(jīng)常尖叫,還動不動就推人打人,這不是他故意要跟老師作對,只是他對自己的行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作為教師,我們要正確認識小梁的行為,理解他的表現(xiàn),包容他的過錯,同時,更要尋求良好的教育對策,幫助孩子逐步改變自己的行為。為了更好地實施教育,我們做了幾方面的工作。
首先,我們?nèi)焕蠋熞黄鹬贫ㄔ敿毜慕逃桨?,在制定教育方案之前,剛好幼兒園邀請了廣州市慧雅特殊兒童潛能開發(fā)訓練指導中心的曾濤老師來本園開展“暖和”學前融合教育教師專題講座,通過這次講座筆者受益非淺,更加了解融合教育的意義和進行融合教育的一些策略方法,聽完講座后,筆者還特意單獨請教了曾老師,對于小梁的情況探討了一些更有效的方法,讓筆者在制定方案中得到很大的幫助。方案中,注重小梁個別指導,通過設(shè)定各種有趣的游戲和各種活動讓孩子學習正確的行為,并制定小梁的個人每日行為記錄表、個案跟蹤記錄表,隨時做好觀察記錄工作,分析教育效果,改進教育策略,有步驟地引導小梁向正?;D(zhuǎn)變。
其次,與家長做好溝通工作,爭取家長的配合。建議家長和老師統(tǒng)一教育觀,給孩子做好積極良好的情緒示范,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避免不良情緒對孩子的影響。同時讓家長更加關(guān)心孩子,不因為孩子行為問題而感到厭倦、心煩,建議他的家長帶孩子到相關(guān)醫(yī)院咨詢專業(yè)醫(yī)生,進行一些針對性的專業(yè)指導和訓練。
五、實施教育計劃和轉(zhuǎn)化過程
(一)尊重幼兒個別性,以“動”制“動”
對小梁這種偏多動的幼兒而言,老師提出的安靜、不亂動的要求,他是很難做到的,面對孩子過分充沛的精力,我們主張采用疏導的方法,巧妙地利用各種機會滿足他動的需求。針對他的情況,我們在教育矯正的第一周,有意識地指導他參加跑步、拍球、跳繩等一些需要各種強體力的活動。例如,他喜歡推桌子,我們就因勢就利,引導他參加勞動,幫助老師推桌子布置場地,他很高興,干得渾身是汗都沒有喊累,老師及時加以表揚、鼓勵,小梁不但學會正確有序、認真做事,在其它活動中亂推桌子的現(xiàn)象也越來越少了。
(二)巧用“代幣制”,強化幼兒正確的行為
單純靠老師提醒、制止來減少不良行為,并不能達到教育的最終目標。如何讓小梁知道自己應該怎么做,形成自律,這才是重點。因此,我們在游戲訓練取得一定效果后,同時采取了第二個步驟,實施明確目標自我教育法,巧用"代幣制",強化幼兒正確的行為,幫助他改變不良行為。為了幫助小梁能安靜坐好,每次活動之前,我們都先找他談話,對他提出明確的活動要求,使他知道在活動中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在活動過程中,當發(fā)現(xiàn)小梁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時,我們沒有責怪,而是積極地采用針對特殊兒童的“代幣制”進行輔助,用小梁最喜歡的小豬佩奇貼紙或大拇指貼紙吸引小梁,不斷地來刺激孩子自我約束,再利用小梁最喜歡的玩具作為強化物對小梁進行鼓勵,通過幾個星期的訓練,小梁開始會注意自己的行為,并進行調(diào)整。后來我們逐步減少提醒的次數(shù),通過由高頻-低頻-延長的頻率變化,不斷延長提醒的間隔時間,讓他慢慢地不再需要提醒,基本能遵守游戲規(guī)則一起游戲了,小梁也由原來的只能安靜坐2分鐘延長到現(xiàn)在的10分鐘了。
(三)利用社交故事,提高幼兒的交往能力
為了讓小梁學習正確的交往能力,我們嘗試了許多方法,但效果甚微。在一次參加特殊教育的活動中,筆者接觸到了交往故事。交往故事以文字+圖片或漫畫的形式,直觀地解釋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情境或概念、必要的技巧,讓孩子更加形象地理解故事內(nèi)容,學習一些基本的社交方法。我們根據(jù)小梁特別喜歡小豬貝奇這一特點,特意找來了許多有關(guān)小豬貝奇的書,讓孩子學習安靜坐好閱讀,并用小豬佩奇為主角,親自設(shè)計和繪畫一些簡單的、日常生活中經(jīng)過遇到的社交故事,引導小梁進行閱讀。通過我們有針對性的社交故事學習和相關(guān)訓練后,小梁的行為有了一些改變。慢慢地,小梁學會了和他人友好地打招呼和擁抱,在平時的活動中也很少打人或推人了,基本上能和小朋友一起愉快地玩玩具和做游戲了。在培養(yǎng)小梁社交能力的過程中,我們特別注重表揚和鼓勵。當他做得好時,馬上表揚他,摸摸他的頭,或給他一個熱情的擁抱,使他獲得喜悅,更加懂得了如何與他人友好地交往。
六、教育效果反思
通過一系列的矯正教育,小梁隨意尖叫和亂推人打人的現(xiàn)象減少了,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明顯提高了。對于這次個案教育計劃,筆者總結(jié)反思如下:
第一,興趣是教育的著手點。對于個別特殊孩子,要改變他們的行為問題,首先要找準他們的興趣,以他們的興趣為起點,去引導幼兒進行游戲和活動,以他們的興趣作為強化物,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教育離不開家庭環(huán)境的支持。家庭成員對孩子的態(tài)度,家庭成員之間的關(guān)系,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行為。在我們對小梁的教育過程中,家庭環(huán)境的支持起了很大的作用,家人能根據(jù)老師建議,為他創(chuàng)設(shè)適合他健康成長的環(huán)境,并定期帶小梁去中山三院的專業(yè)治療機構(gòu)進行針對性的治療,起到了較好的治療效果。
第三,進行矯正教育的時候要及時做好記錄。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記錄,是對教育效果最直觀的展現(xiàn),我們既可以從記錄中看出幼兒是否進步,是否有改進,又可以讓我們從記錄中找出教育的規(guī)律,尋求最佳的教育手段。
通過一段時間的教育探索,小梁總體是有進步的,在自控能力、行為習慣方面好了許多,“只要進步就是優(yōu)秀,每天進步一點點?!币殉蔀楣P者和他家長的共同期盼,他的進步使我明白了對這些特殊兒童一味地指責是無濟于事的,只有對他們付出更多的愛護、關(guān)心,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堅持正面鼓勵,積極強化,樹立他們的信心,努力與他們交流溝通,相信他會在鼓勵中有更大的進步。在今后的工作中,筆者將繼續(xù)關(guān)注這個學生,盡一個老師職責,為他的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