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生
與人一樣,食物也有性格,或內(nèi)斂、安靜,或奔放、張揚(yáng)。安靜的食物,性淡;張揚(yáng)的食物,性熾。安靜的食物,波瀾不驚;張揚(yáng)的食物,熱烈如火。
冬日溫食,首先想到溫干絲。一碟五味干絲,絲細(xì)如縷,有姜絲、香菜、花生米,淋麻油,它平時(shí)就是溫涼茶饌,冬日吃時(shí),稍稍顯涼,傷脾胃,細(xì)心的店家就將一碟干絲置于一口黃銅敞口小平鍋之上,下注開水,讓熱氣裊裊上升,浸潤(rùn)干絲,食物就漸漸有了一絲溫?zé)帷?/p>
熱水溫干絲,讓干絲不再?zèng)?。這樣吃時(shí),添了一份雅致,一份閑情。當(dāng)然,這樣的溫食,前提是天氣不能奇寒,如果冰天雪地,則徒然也,猶如一段擱置太久的感情。溫食就是稍稍加溫,讓食物多一份人間情感。這種情感是暖的,暖口,才能暖心又暖胃。
宋代唐庚《與舍弟飲》詩(shī),“溫酒澆枯腸,戢戢生小詩(shī)?!本朴辛藴囟龋那橐埠昧嗽S多,于是便有做詩(shī)的雅興,詩(shī)隨酒溫而發(fā)。
從前我看到外祖父,將一盅酒置于青瓷大花碗中燙,熱氣浸酒,酒體散發(fā)淡雅的酒香。這種清冽的玉液,在冬日與人親近,寒夜小屋,酒香氤氳,這也是飲酒得到的真趣。
溫而不熱,這是一個(gè)漸進(jìn)的過程,與體溫相貼近,彼此接受。溫食而不改變食物的原味,是這件事情的本義或真諦。我們有太多的改變,而使食物不再是它原有的味道,失去它的真趣。溫食不是這樣,它是讓食物的味道保留,分子結(jié)構(gòu)不遭破壞,讓食物的味道在原來的基礎(chǔ)上,大放異彩。
溫食的另一種境界,是幾個(gè)朋友圍爐吃火鍋,食材本身是涼的,放在沸水里煮,經(jīng)過沸水燙焯的食物,沾著熱氣,熨帖腸胃,冷涼的食物有了溫度,幾個(gè)朋友坐在一起,天南地北,海闊天高,血液也漸漸有了溫度。
在寒士小酒館里,每天有各式小人物,從食物和酒中攝取溫度,溫?zé)岬氖澄铮┻^腸胃,穿過荒原,穿過你和我之間的距離,而使手足溫?zé)?,額頭冒著熱氣,這是最樸素本真的百姓生活。
古人圍爐做什么?清代王永彬《圍爐夜話》中說,“寒夜圍爐,田家婦子之樂也。顧篝燈坐對(duì),或默默然無一言,或嘻嘻然言非所宜言,皆無所謂樂?!甭犞鴿u遠(yuǎn)的塵囂,吃著溫軟的美食,在寧?kù)o而溫暖的氛圍中,白晝紅塵中的種種煩悶,煙消云散,遁逸而空。
200多年前,寒冷的冬天。鄭板橋的家中來了到訪的客,主人捧出一碗炒米,倒開水沖泡,捧到客人面前,主人說,“天大寒,先吃一碗炒米茶,可暖手足?!边@一碗炒米茶,是一道溫食,開水而使食物有了溫度。
假如我沒有什么好招待你的,捧出家中最普通的食物,沖入沸水,而使你覺得不再?zèng)觥?/p>
溫食,就是溫貧暖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