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敏君
【摘 要】中國宋詞以其音韻之優(yōu)美、形式之整齊、意境之微妙著稱,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一朵奇葩,一件瑰寶。但當(dāng)我們翻譯宋詞時,將其準確、完美地表達出來,并保持其韻味和意象并非易事。 本文以婉約派詞人李清照詞《聲聲慢》為例,分析宋詞的不可譯性以及產(chǎn)生不可譯情況的原因,為我們更好地翻譯宋詞提供了參考手段,有助于宋詞的傳播。
【關(guān)鍵詞】不可譯性;不可譯的原因;《聲聲慢》
中圖分類號:I222 文獻標(biāo)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1-0209-02
翻譯的可譯性、不可譯性取決于翻譯過程中語言之間的“對等語”的存在與否。這個對等語從理論翻譯角度來看是存在的,而從具體翻譯實踐角度就分三個層次:即認知表達層次是可譯的;文化層次是部分可譯的;藝術(shù)層次為不可譯。而不可譯性又分為:語音不可譯;字形不可譯;意象不可譯等。目前,國內(nèi)外語界對宋詞的翻譯研究多以不同翻譯譯本進行對比,2009年陳海彬發(fā)表論文《李清照<聲聲慢>兩英譯本比較分析》;2014年張琰發(fā)表論文《宋詞英譯策略研究——以李清照<聲聲慢>為中心》;2018年肖芬與李萌發(fā)表論文《從意義對等視角看李清照詩詞意象英譯》;而本文則以李清照《聲聲慢》為例,分析宋詞的不可譯性,并闡釋產(chǎn)生這種不可譯現(xiàn)象的原因。
一、宋詞的不可譯性——以《聲聲慢》為例
《聲聲慢》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作品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fā)自己因國破家亡、天涯淪落而產(chǎn)生的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具有濃厚的時代色彩。此詞在結(jié)構(gòu)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氣貫注,著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訴,感人至深。開頭連下十四個疊字,形象地抒寫了作者的心情;下文“點點滴滴”又前后照應(yīng),表現(xiàn)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憂郁情緒和動蕩不安的心境。全詞一字一淚,風(fēng)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極富藝術(shù)感染力,欲將該詞翻譯為英文實屬不易,國內(nèi)幾位大師之譯本也很難讓外文讀者感受其真正的哀婉情緒。以下以許淵沖、林語堂、朱純深三位翻譯大師的譯本為例,分析該詞的不可譯性。
(一)語音的不可譯
該詞上闋第一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連下十四個疊詞,作者使用的是仄韻格,在語音上押韻,其韻律為: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然而,我們很難從英文中找到相似的表達。翻譯大師許淵沖提出“三美”原則,講究譯文的意美、音美、形美,他將此句譯為:I look for what I miss/I miss not what it is/I feel so sad, so drear/So lonely, without cheer.該譯文符合英語詩歌的韻律,押尾韻,為aabb型。然而,該譯文也只是簡單、淺顯地解釋了該句話的意思,卻無法表達出李清照一寸一寸加深的愁苦之情,英文讀者們很難理解李清照當(dāng)時的情緒。朱純深將此句譯為:Searching, seeking, endlessly/Alone, lonely/Moody, gloomy.朱純深連用七個單詞將該句詞中作者的情感與狀態(tài)表現(xiàn)出來,卻沒有遵循韻律,也無法做到原文的疊字押韻。關(guān)于《聲聲慢》第一句的譯文,處理的比較好的該數(shù)林語堂之作:So dim, so dark/So dense, so dull/So damp, so dank/So dead!林語堂用七個押頭韻的單詞表達出了該句詞的情感,既符合英語詩歌表現(xiàn)形式,也保留了原文在語音上的押韻。該種譯法值得我們借鑒與學(xué)習(xí)。
(二)字形的不可譯
在漢語文化中,有時為了突出情感,文人們多愛運用疊字。在宋詞中,運用疊字來加強情感的要數(shù)李清照《聲聲慢》中的第一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十四個疊字用法獨特,表現(xiàn)的情感強烈,很難將其譯出原文所表示的作者孤苦慘淡的情感。在上文中我們已經(jīng)對比過三位譯者的譯本,也只有林語堂的譯本稍微保留了原文在語音和字形上的創(chuàng)作技巧。
(三)意象的不可譯
中國古詩詞中有許多表示意象的事物,其中大部分意象代表了我們中國特有的文化,而這些文化知識在英文中難以找到表達。如《聲聲慢》中,“滿地黃花堆積”與“梧桐更兼細雨”兩句中的“黃花”與“梧桐”,對于這兩種事物的翻譯,許譯為“yellow flowers”和“broad leaves”;朱譯為“chrysanthemums”和“wutong tree”;林譯為“fallen flowers”和“kolanut”。然而這都沒有譯出“黃花”和“梧桐”在該詞中所表現(xiàn)得蕭瑟與哀愁的意象。英文讀者們并不能理解“黃色的花”“菊花”“梧桐樹”等詞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
二、產(chǎn)生不可譯現(xiàn)象的原因
(一)文化詞匯空缺
東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異,即使隨著全球化的日益加深,有些事物我們至今難以找到“對等語”。在宋詞《聲聲慢》中,“滿地黃花堆積”中的“黃花”一詞很難從英文中找到“對等語”。許譯本中與朱譯本中分別將此譯為“yellow flowers”和“chrysanthemums”。然而,當(dāng)英語讀者們看到這兩種譯文時,都很難理解將譯文與“黃花”的實際文化含義聯(lián)系在一起。這正是由東西方文化詞匯空缺造成的。
(二)語義文化沖突
酒在東西方文化中都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而在中國文化中,古代文人將士愛“借酒澆愁”,賦予其無盡的情緒寄托?!堵暵暵分械摹叭瓋杀K淡酒”一個“淡”字,是作者的一種主觀感受。她的愁情太重,酒力壓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覺得酒味淡。一個“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時何等凄涼慘淡。對于這個“淡”字,許直接略過;朱和林選擇直譯為“thin wine”,然而英文讀者也未必能理解背后的真正語義。這正是由不同語義文化沖突導(dǎo)致的。
(三)指稱詞語用意義沖突
在語義學(xué)中,指稱通常被用來解釋名詞或代詞和用他們來命名的具體目標(biāo)對象之間的關(guān)系。所提到的目標(biāo)對象被稱作文字的“指稱對象”。在英文中,指稱詞多用來表示強調(diào)或特指。而在漢語中,指稱詞多被賦予語用意義。如李清照《聲聲慢》中“這次第”的指稱詞“這”,它所被賦予的語用意義是表達作者陷于的悲苦凄涼處境。對于“這次第”的翻譯,許采取的方法是直接忽略;朱采取意譯的方式,譯為:What a day;林直譯為: the kind of mood and moment。在這句話的處理上,朱純深的意譯譯本更能表達出作者深深的愁苦情緒。
三、結(jié)語
英語屬于印歐語系,而漢語屬于漢藏語系,兩種語言背景文化差異巨大,想要在兩種語言之間譯出完全符合原文的作品幾乎是不可能的。二者之間存在很大的不可譯性。并且,宋詞以其獨有韻律著稱,其譯作工作更是難度巨大。然而,可譯性是絕對的,不可譯性是相對的。本文通過分析宋詞《聲聲慢》的不可譯性,提出產(chǎn)生不可譯現(xiàn)象的原因,可供譯者們攻克難關(guān),對癥下藥。譯者們可通過直譯、“零翻譯”以及加注解的方法來實現(xiàn)文本的可譯,不斷完善我國的翻譯事業(yè),為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更盡一份力。由于文章篇幅所限,本文無法對所有的宋詞進行分析研究,往后的研究可從其他詞人的作品著手。
參考文獻:
[1]邱懋如.可譯性及零翻譯[J].中國翻譯, 2001,(1).
[2]王巔華.試論翻譯的可譯性與不可譯性.東方論壇(青島大學(xué)學(xué)報),2002年:66-68.
[3]楊群,劉益.中國古典詩歌翻譯中的不可譯性.南華大學(xué)學(xué)報,2005年12月.
[4]陳海彬.李清照-聲聲慢-兩英譯本比較分析.赤峰學(xué)院學(xué)報(漢文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9年:113-115.
[5]張琰.宋詞英譯策略研究——以李清照-聲聲慢-為中心.中國文化研究,2014年.
[6]肖芬,李萌.從意義對等視角看李清照詩詞意象英譯.英語廣場,2018年: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