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區(qū)河西務(wù)中學 楊 蔚
中國的近代是一個充滿著壓抑與破壞的時代,那個時代的文學作品有無奈之下悲痛的呼喊,也有化筆為劍犀利的批判,但在這些對社會黑暗的否定之外,同樣也有對人性中“真”與“美”的贊頌,鄉(xiāng)土文學的代表沈從文的小說中就有很多至純至善的展現(xiàn),成為那個時代的一大特色。
倘若我們帶學生去了解沈從文,首先要點明的一點便是沈從文一直所堅持的就是自己是一個“鄉(xiāng)下人”。近代社會局勢的糟糕與思想的混亂常常會讓那個時代的文人有進退失據(jù)之感,在彷徨之中沈從文個性中的溫和讓他沒有像魯迅先生一樣化文字為利刃,直擊社會的黑暗面,反而將更多的目光投放到了他的故鄉(xiāng)——湘西。
在閱讀《邊城》的時候,學生能輕易發(fā)現(xiàn)故事發(fā)生的背景不像那個時代最復雜的北京與上海,而在川湘交接的茶峒,其實這并不是一種巧合,在《長河》《三三》等作品都同樣選擇了湘西這一地域背景,因為這里是沈從文的故鄉(xiāng),是他熟悉的地方,而這些作品表現(xiàn)的其實是他心中留戀故土、熱愛鄉(xiāng)村的湘西情懷,他塑造的一個個故事其實也是湘西社會的縮影。因此,品讀沈從文的小說,任何人都繞不開湘西那個地方,拋棄湘西去談沈從文小說的閱讀學習也是不切實際的。
其實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他們并不明白沈從文筆下的湘西到底是什么地方,即使知道湘西也早已不是當初的樣子,所以學生所能感受到的湘西未必是現(xiàn)實中的某一個地方,而更多的卻是沈從文精神世界中的一片凈土,還有他通過文字傳遞給讀者的人與自然和諧的一種文化。作者筆下的湘西是在戰(zhàn)亂的年代也擁有極美的自然風光的,“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shù)?!本拖袷晴R頭一點點推進,用白描的筆法呈現(xiàn)了茶峒的簡單干凈的美,這里沒有大都市的熙熙攘攘、燈紅酒綠,卻能使人在這古樸自然的環(huán)境中得到心靈的安寧。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沈從文的湘西世界美的不只是自然環(huán)境,在對《邊城》的閱讀引導中,我們常常會說讓學生感受人性美,但人性美的深入體會卻是離不開那里淳樸的民俗風情?!哆叧恰分袑Σ栳嫉跄_樓、黃墻黑瓦,以及小河擺渡、端午佳節(jié)、山歌訴情等細節(jié)的描繪都使得湘西給人的印象更加立體、豐滿,人與自然的和諧是湘西世界的風貌,也是品讀沈從文的小說所需要的認知。
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是純、善與美的世界,那種人性中透出的淳樸與善良擁有大城市所不具有的生命力之美,《邊城》能在文學歷程中走過這么久的時間就是因為沈從文有關(guān)于人性美的表達,通過這個故事的塑造觸動了人們的心靈,他通過翠翠、儺送、爺爺、順順等人物形象的塑造,還原了人性中最純善的美。
就來看故事的女主人公翠翠——一個無父無母和“爺爺”也就是她的外公相依為命的少女。她其實是有可憐的背景的,可沈從文是想通過寫一篇小說來贊揚這個姑娘有多么不容易、多么堅強嗎?顯然不是的,翠翠的魅力不在于什么學生可能會想到的“勵志人生”,而是這樣一個就如牽牛花般的姑娘由表及里所體現(xiàn)的人性魅力。作者刻畫翠翠這個人物時,他沒有選擇常用的語言或詞匯去描寫學生在自己之前常常閱讀的作品中那些或是大家閨秀,或是身嬌體弱、沉魚落雁的女主人公,而是呈現(xiàn)出了“把皮膚變得黑黑的”“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這樣一個與林黛玉的弱柳扶風完全相反的健康、明朗的角色。但這樣的小姑娘又不是學生曾從影視中了解到的“黑猴子”“瘋丫頭”的形象:“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麂一樣”。
試想一下,這是多么清秀、靈透的姑娘,這流露出的是一種最原始、最純真的生命力,這種美表現(xiàn)于外貌,卻融于心靈。是的,作為女主人公的翠翠是作者塑造出的外表與內(nèi)心融為一體的角色,她的健康、活潑與靈透是心靈純粹的折射,翠翠是個乖姑娘,就連對愛情的表露都非常含蓄,幾次相遇更多的其實是她與儺送對視的那一刻的臉紅,后來天保意外身死、儺送遠走他鄉(xiāng),只剩下的翠翠一人留在渡口繼承爺爺?shù)摹笆聵I(yè)”,日復一日等著儺送。翠翠這個人物是純的、是善的,也是美的,她的純源自湘西的純凈,她的善源自爺爺?shù)摹笆聵I(yè)”以及當?shù)氐拇緲忝耧L,而她的美源自那份未經(jīng)污染的青澀與清透,這是人性美的展現(xiàn),也是作者的心之所向。
雖然《邊城》所塑造的世界看似是一個“亂世”中的“桃源”,但我們卻又必須引導學生明白,沈從文也是一位關(guān)注現(xiàn)實的優(yōu)秀作家,雖然他的許多作品看起來似乎是避開了這個時代的繁雜,但這并不代表他在一味采取逃避的態(tài)度去“拋棄”這個世界,事實上,這個世界上有對丑的批判,自然也就會有對美的贊揚,而沈從文就是在對美的追逐中又融合了源于現(xiàn)實的悲劇意識,做到了美的升華。
對于學生來說,悲劇倒是不難理解的,在當今信息大爆炸的時代,高中階段的學生大多已經(jīng)明白男女之間的愛情是怎么回事,不說有的學生自己對愛情的好奇,就是影視劇、網(wǎng)絡(luò)小說等有關(guān)愛情內(nèi)容對他們的影響也絕對不會小,所以,沒有一位學生會說《邊城》是喜劇,尤其在愛情領(lǐng)域,其充斥著也許并不濃厚但卻絕不會被忽視的悲劇意味。先是翠翠父親與母親為了愛情與責任雙雙死亡,后是翠翠和儺送幾乎還未開始就已經(jīng)斷送在朦朧的曖昧中的愛情,雖然最后是翠翠一直在等,但大多數(shù)學生都認為這個“等”是無望的,兩個年輕人終究因為過不去心里的坎而天各一方。在愛情之外,故事中還能被直觀體驗到的就是生命的悲劇,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人是具有健康美的,但他們卻從沒有逃過對死亡的恐懼。翠翠的父母、天保、爺爺,還有那些死于洪水或者任何意外的人,生命的消失為這個如世外桃源般的湘西也添加了一絲陰郁。
這些或是愛情,或是天災(zāi)人禍的悲劇,在層層的鋪墊中都不免讓學生的情緒隨著故事的推進而變化,試想:倘若這個與世無爭的小城里也充斥著離別、死亡與悲哀,更何況是更復雜的地方呢?沈從文是一個將文學與人性以及人生的思考相聯(lián)系的作家,他說:“一個偉大的作品,總是表現(xiàn)人性最真切的欲望?!獙τ诋斍吧鐣诎档姆裾J,以及未來光明的向往?!彼运浴哆叧恰窞榇淼男≌f作品不但用湘西善與美和外界的惡與丑做了對比,更在用帶著一絲沉重的美感在表達更深的思考。
總而言之,沈從文由自己的鄉(xiāng)土情結(jié)出發(fā),用文字塑造了一個充滿著審美意蘊的湘西世界,學生能透過《邊城》看到他對故鄉(xiāng)那片凈土的喜愛,對人性的純與美的贊頌以及對時下背景下人的生存以及精神世界的思考,這種情與思能帶領(lǐng)學生在純美色彩與悲劇意識的雙重體驗中獲得審美的感知,不但能提升對作品的閱讀與鑒賞能力,更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學生有關(guān)自然美、人性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