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秋實
(無錫市中醫(yī)醫(yī)院,江蘇 無錫 214000)
NERD是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一種臨床亞型,區(qū)別于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后者白光內鏡下可見食管下段齒狀線周圍條索狀糜爛及充血水腫,而NERD白光下可見光滑、齒狀線清晰的表現。GERD的主要表現為燒心、反酸,但NERD與功能性燒心很難鑒別,治療反饋不及RE對質子泵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PPI)顯著。同時,臨床觀察NERD常合并抑郁、焦慮狀態(tài),提示NERD有自身特異性的機制。本研究擬對NERD患者行焦慮評價,采用中藥疏肝寧神和胃降逆法治療,評價其療效。
參照2006年蒙特利爾胃食管反流病診斷標準:①年齡18~60歲;②存在如燒心、反流典型癥狀,并且反流性疾病問卷(reflux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RDQ)評分>12分;③白光內鏡檢查食管下段粘膜光滑,未見糜爛、潰瘍、充血水腫,及內鏡下未觀察到食管、胃、十二指腸球部及降部上段病變,幽門螺桿菌(-)者;④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⑤同時納入無燒心、反酸、腹部不適的健康授試者。
檢查當日空腹,有經驗的內鏡醫(yī)生對符合NERD的患者及健康授試者行ME觀察其食管下段鱗狀上皮乳頭內毛細血管形態(tài)。觀察食管下段齒狀線上方2-4cm處留圖。若胃內合并消化性潰瘍、糜爛性胃炎等其他疾病表現的受試者,脫落,不納入研究。
采用奧林巴斯電子胃鏡GIF-H260Z。采用井上晴洋分類:Ⅰ型,正常鱗狀上皮黏膜:形態(tài)規(guī)則;Ⅱ型,多為炎癥性改變或非腫瘤組織:出現擴張和(或)延長表現;Ⅲ型,多為低級別:血管形態(tài)有輕微改變;Ⅳ型,高級別或者低級別:排列混亂、分布密集、環(huán)形增粗;V型:提示惡性腫瘤,與本研究相關性不大。
所有數據通過SPSS19.0經行統(tǒng)計,取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共納入NERD 患者28 例,其中男性15 例,女性13例;健康受試10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兩組的性別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兩組的RDQ積分分別為(15.57±3.28)分、(3.00±2.00)分,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NERD患者IPCL-I型 2例,IPCL-II型 26例,健康受試者IPCL-I型 9例,IPCL-II型1例,可見NERD患者以IPCL-II型為主,有明顯的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表1 NERD患者與健康受試者內鏡下IPCL分類
圖1
圖2
NERD有典型的反酸、燒心的癥狀,臨床治療中對PPI反饋不佳,常合并焦慮、抑郁狀態(tài)。我們前期研究發(fā)現食管存在高敏性[1]。目前診斷NERD的主要依據是臨床癥狀、RDQ量表、PH監(jiān)測,后者為侵入性,操作復雜,不利于臨床實踐。
白光內鏡下缺乏特異性的形態(tài)改變,NERD在白光普通內鏡下雖未見到食管粘膜糜爛,但研究提示食管粘膜超微結構存在改變,如鱗狀細胞間隙的增寬,炎性細胞的浸潤等。高分辨放大內鏡和組織檢查發(fā)現,NERD患者存在食管黏膜的微小變化,包括黏膜白斑、乳頭肌延長、上皮基地細胞增生、炎癥細胞浸潤(嗜中性細胞和嗜酸性細胞)、糖原顆粒減少,上皮基地細胞增生、乳頭肌延長被認為是反流相關的食管損傷。隨著放大內鏡的開展及日本早期食管癌的診斷理念的不斷引入,利用放大內鏡尋找NERD的診斷新方法的研究越來越多。孫旭彤[2]利用藍激光內鏡可觀察到食管粘膜IPCL呈擴張和(或)延長的II型改變,經治療后IPCL的形態(tài)絕大多數可恢復正常。吳建維等[3]發(fā)現放大內鏡NBI模式下健康對照組食管IPCL呈茶色規(guī)律的小螺旋狀、卷發(fā)狀,NERD組絕大部分及所有反流性食管炎組的IPCL形態(tài)為II型,并且排列規(guī)律,與健康組有顯著差異。關婧等[4]通過放大內鏡發(fā)現NERD相關的胃鏡圖像特點為:細直型和螺旋狀的血管、短棒型小凹、平坦型粘膜、圓滑型粘和寬齒狀線、白色顆粒樣增生的粘膜。湯紅玲等[5]也發(fā)現NERD患者IPCL呈茶色改變,伴有卷發(fā)狀、小螺旋狀。
IPCL的理論初起為井上晴洋分類,分為五大分型,八小分型,還有有馬分型和后續(xù)簡化的、常用于臨床的的A/B分型,A/B分型對于早癌的診斷易于操作。本文利用IPCL分型觀察得出大部分NERD患者屬于type-II型,IPCL出現擴張和(或)延長表現,進一步驗證放大內鏡結合NBI下IPCL對于判斷NERD的可行性,需要進一步大量本的研究,制定符合NERD 實際的診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