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波
摘要:勞動,以身體力行的方式獲取知識,幾乎是人類文明起源發(fā)展的最主要手段,中華民族是熱愛勞動的民族,正是勞動創(chuàng)造了我們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歷史文化,創(chuàng)造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勞動使人高尚,是我們生存于世界的最為神圣的活動,是每一個現(xiàn)代人必備的基本素質(zhì)或行為習慣。
關鍵詞:快樂勞動:豐收節(jié)
一、案例背景
教育部早前發(fā)布的《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已經(jīng)規(guī)定:2020年之前,中小學要推動建立課程完善的勞動教育體系,并且,勞動評價將記入學生檔案,作為升學評優(yōu)參考依據(jù)。但今天勞動教育己成為最受忽視的教育,據(jù)調(diào)查,72%的學生認識到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都是勞動,56. 2%的學生認為社會上沒有最低賤的勞動,但只有6. 8%的學生愿意將來做一個有技術的工人或農(nóng)民。
當勞動教育一再缺位和異化,學生就只能在“紙面上”完成所謂的“成長”。教育的多元性和可塑性遭到了嚴重的挑戰(zhàn),千人一面的庸俗化、機械化教育,使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越走越窄。勞動教育,首先還是要讓青少年懂得,幸福生活建基于辛勤勞動之上。
二、案例描述
金秋十月的一個午后,在一所農(nóng)村學校的校園西南角,人聲鼎沸,分外熱鬧。這里是學校專門開辟出來給孩子們從事農(nóng)事勞作和實踐的“陶耕園”。秋收冬藏,眼下葡萄、花生、番茄、青瓜、青菜等都成熟了,孩子們把勞動果實整齊地碼在展臺上,標上價格,正在進行愛心義賣,這一舉動吸引了眾多師生、家長和鄰里鄉(xiāng)親。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了一份份愛心和認同。忙碌又充實的一個下午之后,他們獲得了一筆義賣款項,他們把這筆款項全部交到學校財會老師那里,委托老師捐往遠在千里之外的黔西南洲。這是一次不同于以往的愛心捐助,這是孩子們通過自己的雙手,付出了辛勤的汗水,靠自己的勞動完成的,這不僅讓他們品嘗到了勞動的果實,更是體會到了助人的快樂,這樣的幸福感是無與倫比的。
三、案例分析
勞動的過程的確是艱辛的,因此勞動教育過程既是說理、訓練的過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潛移默化的過程。從小陶子的“快樂豐收節(jié)”案例中,我們收獲了很多。
1.擁有一顆熱愛勞動的心
陶行知先生說過: “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睆南壬脑捴?,我們不難領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包括勞動教育。我們把勞動的概念變得更加寬泛,勞動可以是日常值日,家務,也可以是學習、研究,更可以是走出課堂,品味生活。我們要讓孩子們感受到勞動著是快樂的,勞動者是光榮的。
2.開辟一個揮灑汗水的勞動場所
勞動教育的意義,貴在讓學生用身體丈量物理和心靈的世界。我們就利用地域資源,在校園里開辟出一畝三分地。
3.編一套充滿生活勞動氣息的校本教材
為了讓我們的生活勞動教育更加有章可循,我們開發(fā)了“快樂”系列的校本課程 快樂農(nóng)藝、快樂廚藝、快樂茶藝、快樂養(yǎng)金魚等,校園充滿生活的氣息,孩子們可以在廚藝室里學習,在茶園里體驗采茶,做茶,泡茶的樂趣,在金魚池邊親手培育一條條小魚苗……在這樣一系列的課程實踐中,不僅有勞動教育,更需要科學知識的引領、美術技能的展現(xiàn)、二十四節(jié)氣的農(nóng)時體驗……4.搭一個展示勞動成果的平臺
孩子們希望自己的勞動能得到認可和鼓勵。那么當勞有所得時,我們組織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展示,有的吃,有的賣,有的送,形式各異。每年一次的“豐收節(jié)”、則是雷打不動的大型公益活動。
四、案例反思
實踐證明,人的許多優(yōu)秀品質(zhì)是在勞動中形成的。只有在勞動實踐中,才能培養(yǎng)孩子愛人民、珍惜勞動成果,養(yǎng)成勤儉、艱苦樸素的好作風。勞動能鍛煉孩子吃苦耐勞、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社會適應力,促進身心健康。我們在對“快樂豐收節(jié)”的案例進行剖析后,也有了一些感想。
1.用勞動去激發(fā)學生追求
我們組織學生參加這樣的勞動,能使學生產(chǎn)生取得勞動成果的喜悅感。喜悅的勞動,一方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覺性和獨立性。另一方面,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使自己感到同學們時時刻刻注視著自己的勞動,從而形成了有力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也就是說,只有當學生做到自我認識中的自我肯定后,才能激發(fā)他們的愿望,從而去追求尚未實現(xiàn)的美好理想。
2.通過勞動,引導學生去體驗勞動的價值
責任田包干到班的措施,使學生明確了勞動的義務,又培養(yǎng)了兒童熱愛勞動的好習慣。我們只有讓學生親自參加勞動,嘗嘗汗?jié)?、腰酸、手疼的滋味,才能覺得勞動的辛苦,懂得勞動的分量,才能理解農(nóng)民為城市居民提供糧食、蔬菜或者農(nóng)副產(chǎn)品,工人為社會提供日用品,輸送水電是為了什么,才會真正明白他們所付出的代價一一勞累,是為了人們的幸福,是在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
3.在勞動中培養(yǎng)人的素質(zhì)
我們對人的素質(zhì)培養(yǎng)方法是多方面的,其中以勞動去培養(yǎng)人的素質(zhì)是不可忽視的。我們要讓學生在勞動中進一步理解和接受,當學生在一次次勞動中大顯身手時,那就是他們在接受一次次的道德洗禮。
4.在勞動教育中思慮教育的方向
然而我們在這個案例的背后也看到了一些問題,比如,當學生的收獲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時,面對學生出現(xiàn)的沮喪失望,我們該如何引領?如何去更合理地分配勞動果實?如何更好地將生活勞動將我們?nèi)粘5慕虒W活動結合起來?這都是我們接下去要去研究和實踐的問題。
古人講: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但勞動并非一味地艱辛,它是人與世界的充分接觸,我們的勞動教育,不僅要致力于觀念培育,而且重在教孩子如何從勞動中體驗生活的樂趣,培育一種現(xiàn)代“新生活”方式,走向社會。